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CDATA[
{{= title}}
{{if year}}
{{= year}}
{{/if}}
{{if type == “b”}}
{{= author_name}}
{{else type == “a” }}
{{if en_name}}
{{= en_name}}
{{/if}}
{{/if}}
]]>
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
作者:
(美)迈斯纳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原作名: Li Ta-Chao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Marxism
译者:
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译组
出版年: 1989
页数: 286页
定价: 4.4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800230882
豆瓣评分
8.9
5星
4星
3星
2星
1星
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的创作者
· · · · · ·
· · · · · ·
目录
· · · · · ·
中译本序(张静如)
序言
第一部 一位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早年经历
第一章 早年
第二章 革命的前奏
第三章 俄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 · · · ·
(更多)
中译本序(张静如)
序言
第一部 一位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早年经历
第一章 早年
第二章 革命的前奏
第三章 俄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四章 民粹主义倾向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与五四运动
第二部 对马克思主义的再认识
第六章 决定论与能动论
第七章 历史哲学
第八章 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
第三部 政治
第九章 列宁主义与民粹主义
第十章 民族革命
第十一章 农民革命
尾声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1919年春,李大钊作为一个布尔什维克的鼓吹者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促进者,实际上是完全孤立的。除了少数学生追随者外,在中国的知识界中,还没有人对李大钊关于十月命预示着随之而来的整个世界文明的重新建立这充满激情的预见有所反应。正如他在1919年3月所写的那样“实在讲起来,现在我们国内最新的议论,不晓得眼过激主义还差几个千里呢?”甚至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和党的总书记的陈独秀,当时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也没有任何兴趣,对布尔什维克革命也只是发表了一个简短的、态度不明朗的评论。 (查看原文)
康一來
1 回复
2赞
2021-03-10 08:42:58—— 引自第105页
-
然而,历史唯物论对人的精神的影响完全不同,因为它主张在社会的实际物质生活中寻求历史的推动力,并“在人民本身的性质中去寻,決不在他们以外的什么势力。”李大钊坚持认为,既然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解释社会的变革是人自身努力的结果,那么这个观点就可以给人“很多的希望与勇气”人能看到“一切进步只能由联合以图进步的人民造成,他于是才自觉他自已的权威,他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而取一种新态度。”在其他各种历史理论中,人“不过是一个被动的、否定的生物”,但根据历史唯物论,人是“一个活泼而积极的分子”,人认识了自己的潜在创造力并准备“愿意把他的肩头放在生活轮前,…“这个观念,可以把他造成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人,他才起着在生活中得了满足而能于社会有用。”很明显,在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影响的讨论中,马克思主义关于通过实现“自觉”努力克服人的自我异化的观点对李大钊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查看原文)
康一來
3赞
2021-03-12 14:35:12—— 引自第159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的人也喜欢
· · · · · ·
-
-
李大钊全集
9.2
-
-
十九世纪口岸知识分子与中国近代化
8.5
-
-
如何啟蒙,怎樣運動
7.9
-
-
重新思考中國革命
8.8
-
-
知識分子的思想轉變
7.7
-
-
一九〇七年以前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潮
7.8
-
-
现代中国思想史论(上下)
9.4
-
-
布哈林政治传记
8.4
短评
· · · · · ·
(
全部 41 条
)
-
0
有用
不足方丈
2023-06-04 21:24:51
上海
虽然译本有不少问题,但掩不住迈斯纳的功力。
-
4
有用
冬晴れ
2011-05-05 20:05:48
这条线很明晰:从历史哲学层面上来理解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几次转变。但是对于李大钊来说,我怎么也看不出他的马克思主义儒家化倾向……我想还是更偏向宪政思想的多一些吧。况且迈斯纳也不会把他的矛盾冲突简单地这么大而化之了。
-
4
有用
不羁的帅哥🇺🇦
2019-12-16 17:05:26
中国早期激进主义,至今可能都是这个领域最好的作品之一(许纪霖评价)。
-
0
有用
小霓八
2022-09-28 15:06:06
上海
李大钊所开创的中国共产主义事业,可以说是他温润如玉、善和善辨证的人格与思维付诸实践的呈现。中庸和辨证的传统哲学令李大钊没有切断传统与现代的纵向联系,而是在世界的横向发展中探索融合东西方文明的第三文明来改造中国。马克思主义为何契合中国可见金观涛老师的《探索现代社会的起源》,但是如何化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种问题,李大钊必堪当革命导师,他结合了唯意志论和国际主义的观念来改造中国。一是面对共产主义纲领的…
-
1
有用
自由聯想貓頭鷹
2024-02-04 16:01:30
北京
關於農民革命那部分對自己起發很大
我要写书评
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 条 )
<![CDATA[
var cur_sort = '';
$('#reviews-wrapper .review_filter a').on('click', function () {
var sort = $(this).data('sort');
if(sort === cur_sort) return;
if(sort === 'follow' && true){
window.location.href = '//www.douban.com/accounts/login?source=movie';
return;
}
if($('#reviews-wrapper .review_filter').data('doing')) return;
$('#reviews-wrapper .review_filter').data('doing', true);
cur_sort = sort;
$('#reviews-wrapper .review_filter a').removeClass('cur');
$(this).addClass('cur');
$.getJSON('reviews', { sort: sort }, function(res) {
$('#reviews-wrapper .review-list').remove();
$('#reviews-wrapper [href="reviews?sort=follow"]').parent().remove();
$('#reviews-wrapper .review_filter').after(res.html);
$('#reviews-wrapper .review_filter').data('doing', false);
$('#reviews-wrapper .review_filter').removeData('doing');
if (res.count === 0) {
$('#reviews-wrapper .review-list').html('你关注的人还没写过长评’);
}
});
});
]]>

读书笔记
本书作者莫里斯·迈斯纳(Maurice Meisner,1931-2012)是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历史学教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客座教授,知名的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美国学者。据石川祯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史》中说,此书开启了美国的李大钊研究热。 本书主要内容是介绍李大钊的生平、思想以…
(展开)

“传统”与“民族”——关于李大钊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疑难
作为中国最早一批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李大钊早期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杂糅的特点,由于受到生命哲学、进化论、西方社会改良理论和立宪思想的影响,他早期阶段的思想状态呈现为“民本思想和立宪改良理论的混合”。在转向马克思主义后,杂糅的旧思想仍然在某些局部场合…
(展开)
>
更多书评
2篇
论坛
· · · · · ·
中英电子我有 | 来自我是柏林人 | 2024-11-06 18:35:28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暂无评分 9人读过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暂无评分 5人读过
-
暂无评分 1人读过
-
暂无评分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 图书馆合作–>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近三百年优秀学位论文编年选辑
(哲夫成城) - 我偶然看到……
(明生) - ccp
(greattree) - kfz
(xuke) -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思想-原典&义疏
(Angry Mob)
谁读这本书?
· · · · · ·
向山海而行
10月12日 想读
在风中的信
10月8日 想读
北塬
10月5日 想读
吟诺空
10月3日 想读
> 45人在读
> 131人读过
> 1217人想读
0 && asides.length > 0 && articles[0].offsetHeight >= asides[0].offsetHeight) {
(global.DoubanAdSlots = global.DoubanAdSlots || []).push(‘dale_book_subject_middle_right’);
}
})(this);
]]>
二手市场
· · · · · ·
· · · · · ·
订阅关于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的评论:
feed: rss 2.0
= 2000) {
(global.DoubanAdSlots = global.DoubanAdSlots || []).push(‘dale_book_subject_bottom_super_banner’);
}
})(this);
]]>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CDATA[
var setMethodWithNs = function(namespace) {
var ns = namespace ? namespace + '.' : ''
, fn = function(string) {
if(!ns) {return string}
return ns + string
}
return fn
}
var gaWithNamespace = function(fn, namespace) {
var method = setMethodWithNs(namespace)
fn.call(this, method)
}
var _gaq = _gaq || []
, accounts = [
{ id: 'UA-7019765-1', namespace: 'douban' }
, { id: 'UA-7019765-16', namespace: '' }
]
, gaInit = function(account) {
gaWithNamespace(function(method) {
gaInitFn.call(this, method, account)
}, account.namespace)
}
, gaInitFn = function(method, account) {
_gaq.push([method('_setAccount'), account.id])
_gaq.push([method('_addOrganic'), 'google', 'q'])
_gaq.push([method('_addOrganic'), 'baidu', 'wd'])
_gaq.push([method('_addOrganic'), 'soso', 'w'])
_gaq.push([method('_addOrganic'), 'youdao', 'q'])
_gaq.push([method('_addOrganic'), 'so.360.cn', 'q'])
_gaq.push([method('_addOrganic'), 'sogou', 'query'])
if (account.namespace) {
_gaq.push([method('_addIgnoredOrganic'), '豆瓣'])
_gaq.push([method('_addIgnoredOrganic'), 'douban'])
_gaq.push([method('_addIgnoredOrganic'), '豆瓣网'])
_gaq.push([method('_addIgnoredOrganic'), 'www.douban.com'])
}
if (account.namespace === 'douban') {
_gaq.push([method('_setDomainName'), '.douban.com'])
}
_gaq.push([method('_setCustomVar'), 1, 'responsive_view_mode', 'desktop', 3])
_gaq.push([method('_setCustomVar'), 2, 'login_status', '0', 2]);
_gaq.push([method('_trackPageview')])
}
for(var i = 0, l = accounts.length; i
作者简介:
中译本序(张静如)
序言
第一部 一位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早年经历
第一章 早年
第二章 革命的前奏
第三章 俄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四章 民粹主义倾向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与五四运动
第二部 对马克思主义的再认识
第六章 决定论与能动论
第七章 历史哲学
第八章 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
第三部 政治
第九章 列宁主义与民粹主义
第十章 民族革命
第十一章 农民革命
尾声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1919年春,李大钊作为一个布尔什维克的鼓吹者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促进者,实际上是完全孤立的。除了少数学生追随者外,在中国的知识界中,还没有人对李大钊关于十月命预示着随之而来的整个世界文明的重新建立这充满激情的预见有所反应。正如他在1919年3月所写的那样“实在讲起来,现在我们国内最新的议论,不晓得眼过激主义还差几个千里呢?”甚至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和党的总书记的陈独秀,当时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也没有任何兴趣,对布尔什维克革命也只是发表了一个简短的、态度不明朗的评论。 (查看原文)
康一來
1 回复
2赞
2021-03-10 08:42:58
—— 引自第105页
然而,历史唯物论对人的精神的影响完全不同,因为它主张在社会的实际物质生活中寻求历史的推动力,并“在人民本身的性质中去寻,決不在他们以外的什么势力。”李大钊坚持认为,既然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解释社会的变革是人自身努力的结果,那么这个观点就可以给人“很多的希望与勇气”人能看到“一切进步只能由联合以图进步的人民造成,他于是才自觉他自已的权威,他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而取一种新态度。”在其他各种历史理论中,人“不过是一个被动的、否定的生物”,但根据历史唯物论,人是“一个活泼而积极的分子”,人认识了自己的潜在创造力并准备“愿意把他的肩头放在生活轮前,…“这个观念,可以把他造成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人,他才起着在生活中得了满足而能于社会有用。”很明显,在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影响的讨论中,马克思主义关于通过实现“自觉”努力克服人的自我异化的观点对李大钊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查看原文)
康一來
3赞
2021-03-12 14:35:12
—— 引自第1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