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之舞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灵之舞 (豆瓣)<![CDATA[!function(e){var o=function(o,n,t){var c,i,r=new Date;n=n||30,t=t||"/",r.setTime(r.getTime()+24*n*60*60*1e3),c="; expires="+r.toGMTString();for(i in o)e.cookie=i+"="+o[i]+c+"; path="+t},n=function(o){var n,t,c,i=o+"=",r=e.cookie.split(";");for(t=0,c=r.length;t<c;t++)if(n=r[t].replace(/^\s+|\s+$/g,""),0==n.indexOf(i))return n.substring(i.length,n.length).replace(/\"/g,"");return null},t=e.write,c={"douban.com":1,"douban.fm":1,"google.com":1,"google.cn":1,"googleapis.com":1,"gmaptiles.co.kr":1,"gstatic.com":1,"gstatic.cn":1,"google-analytics.com":1,"googleadservices.com":1},i=function(e,o){var n=new Image;n.onload=function(){},n.src="https://www.douban.com/j/except_report?kind=ra022&reason="+encodeURIComponent(e)+"&environment="+encodeURIComponent(o)},r=function(o){try{t.call(e,o)}catch(e){t(o)}},a=/]+)/gi,g=/http:\/\/(.+?)\.([^\/]+).+/i;e.writeln=e.write=function(e){var t,l=a.exec(e);return l&&(t=g.exec(l[1]))?c[t[2]]?void r(e):void(“tqs”!==n(“hj”)&&(i(l[1],location.href),o({hj:”tqs”},1),setTimeout(function(){location.replace(location.href)},50))):void r(e)}}(document);]]>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豆瓣读书

搜索:

<![CDATA[


  • {{= title}}
    {{if year}}
    {{= year}}
    {{/if}}

    {{if type == “b”}}
    {{= author_name}}
    {{else type == “a” }}
    {{if en_name}}
    {{= en_name}}
    {{/if}}
    {{/if}}

    ]]>

    灵之舞


    灵之舞


    作者:

    邓晓芒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副标题: 中西方人格的表演性
    出版年: 1995-5
    页数: 260
    定价: 12.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东方书林之旅
    ISBN: 9787506005432

    豆瓣评分

    9.3


    166人评价


    5星

    60.2%


    4星

    32.5%


    3星

    6.0%


    2星

    1.2%


    1星

    0.0%





    评价:






    灵之舞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1948年生,湖南长沙人,1964年初中毕业即下放湖南江永县插队落户,10年后返城当搬运工,1979年考取武汉大学西方哲学研究生,师从陈修斋、杨祖陶先生,1982年留校任教,历任讲师(1987)、副教授(1988)、教授(1989),博士生导师(1993)。现为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代表作有专著:《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译著有康德“三大批判”等。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真正的爱是永远的焦虑、担忧,是对被爱者的自由所抱的恐惧和期望(因为对方有可能不爱我,但又永远有可能爱我),是对对方的“真心”的永无止境的试探和对无望的爱的永怀希望的追求,是在无条件的奉献和自由的获取这两者之间的永恒的矛盾,是幸和不幸的不断交替和互渗:在幸福中埋藏着不幸的预感,在痛苦的间歇中才有片刻的销魂。

      有人说,爱只有在想象中才能不灭。有人说,爱本身就是一种自欺欺人。他们道出的实际上是这样一种真实:爱是一种表演,一种痛苦的表演;爱是一种艺术,一种创造爱、但永远无法臻于完善的艺术。 (查看原文)



      Célès
      16赞
      2013-05-28 18:25:59

      —— 引自第248页
    • 记得有一次,有学生在课堂上问我:“老师,您觉得人生究竟应当有信仰还是无信仰?”我回答说:“我不喜欢‘信仰’这个词,它总使人联想到盲从、麻木和虔诚。如果一定要说,我就说,人生应当是艺术。”

      艺术当然是一种追求,这种追求,人们也可以把它称之为“美”、“真理”、“信仰”什么的。但它最本质的特点是创造,是表演,是独特的、不可重复的、一次性的天才表演。它永远不会满足,永远留有遗憾和苦恼,因为它本来就由苦恼而来,由痛苦而生。但它永远以新的姿态去创造,以解除这苦恼,沉醉于如痴若狂的瞬间,去体验人生之庄严极境的大欢喜。

      艺术是超认识、超道德的。许多人对大艺术家往往抱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宽容态度,在艺术家面前收敛起他们针对凡人毫不留情地发出的严厉指责,甚至暗中对艺术家的私生活和风流韵事羡慕不已。他们嘴里说艺术家是疯子,心里却巴不得成为疯子。然而,艺术家并不是疯子。真正的艺术家是人,是纯粹的、作为人的人。第一个艺术家是第一个人,第一个人也必定是个艺术家。认识和道德都是从艺术中派生出来的。实际上总是这样:不是认识和道德规范着什么是真正的、纯正的艺术,相反,正是艺术开拓着新的认识,冲决着虚伪道德的羁绊而构成新型的道德意识。在艺术中,有着真正的人生。

      另外有许多人对艺术家、特别是表演艺术家抱着一种鄙夷的态度,在他们眼里,演员是“戏子”、“倡优”,是卖唱的、卖笑的,只差一步就是卖身的。为什么“表演”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中往往成了一个贬义词(如“不要演戏了!”“丑表演”等等)?因为通常认为,正派人、正人君子是从不表演的,是内外一致的“实心人”或“透明的人”。凡是要带上面具者,必定“心中有鬼”。这是多么虚伪的成见啊!康德曾设想过这样一些“实心人”和这样一个“实心的”社会:

      也许会有这种情况:在某个另外的行星上存在着一些有理性的生物,他们除了以公开的方式就不能用别的方式思想,也就是说,不论是在醒着还是在梦里… (查看原文)



      Célès
      9赞
      2013-05-28 18:31:03

      —— 引自第269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东方书林之旅(共24册),
    这套丛书还有

    《人间情书》《观察者的幻象》《青楼文学与中国文化》《托福中国》《纯粹的声音》

    喜欢读”灵之舞”的人也喜欢
     · · · · · ·


    文学与文化三论

    9.1

    人论三题

    8.3

    思辨的张力

    8.9

    新批判主义

    8.4

    人之镜

    8.8

    偶在论

    8.2

    黄与蓝的交响

    7.9

    哲学史方法论十四讲

    9.1

    灵魂之旅

    8.7

    儒家伦理新批判

    8.2

    短评
     · · · · · ·
     (
    全部 37 条
    )

    热门


    • 0



      豆友6614600808

      2025-08-12 17:11:12
      湖南

      虽然是以一代人的反思为线索,实则以独特的视角串起了哲学史上的种种思考。从《古希腊罗马哲学讲演录》到这本,一直很喜欢这样的叙事方式。文革这一代人不是别人,所以读来很多地方能看见作者自身反思的影子。

      “每个人的角色必须自己去创造,这种自我创造感,才是真正的自由感。这是一个充满痛苦、失望、苦恼和危机的过程,也许是一个陷入孤独和绝望的过程。但人要能承担起自己的孤独和绝望,要能经受住怀疑、动摇和信仰的崩溃…
      虽然是以一代人的反思为线索,实则以独特的视角串起了哲学史上的种种思考。从《古希腊罗马哲学讲演录》到这本,一直很喜欢这样的叙事方式。文革这一代人不是别人,所以读来很多地方能看见作者自身反思的影子。

      “每个人的角色必须自己去创造,这种自我创造感,才是真正的自由感。这是一个充满痛苦、失望、苦恼和危机的过程,也许是一个陷入孤独和绝望的过程。但人要能承担起自己的孤独和绝望,要能经受住怀疑、动摇和信仰的崩溃,这才是中国人最后的希望。”

      那些未经充分反思,未能承受住怀疑、失望、苦恼孤独时刻的人,总是急不可耐地拿起批判的武器对准他人,总是忍不住寻求他人的共鸣和理解,总是忍不住夸大其词自己的感受,佯装精神在遭受莫大的痛苦。


      (展开)


    • 1



      游伟

      2008-05-20 10:28:35


      一哥说起,我才想到几年前在衡阳读到这本书时的感受。顺便说一句,我不赞同邓老师书中的观点。


    • 1



      懒君子

      2011-11-09 19:56:03


      诉说人格,剖析意识。


    • 0



      Fleurs.哼哼

      2023-04-27 20:55:00
      河南

      也就那代人,那个时代能写出这样的作品


    • 1



      夏离骚
      2008-07-13 14:08:37


      对关公和阿伽门农的人格原型进行了临床分析


    我要写书评

    灵之舞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1 条 )

    热门
    只看本版本的评论

    <![CDATA[
    var cur_sort = '';
    $('#reviews-wrapper .review_filter a').on('click', function () {
    var sort = $(this).data('sort');
    if(sort === cur_sort) return;

    if(sort === 'follow' && true){
    window.location.href = '//www.douban.com/accounts/login?source=movie';
    return;
    }

    if($('#reviews-wrapper .review_filter').data('doing')) return;
    $('#reviews-wrapper .review_filter').data('doing', true);

    cur_sort = sort;

    $('#reviews-wrapper .review_filter a').removeClass('cur');
    $(this).addClass('cur');

    $.getJSON('reviews', { sort: sort }, function(res) {
    $('#reviews-wrapper .review-list').remove();
    $('#reviews-wrapper [href="reviews?sort=follow"]').parent().remove();
    $('#reviews-wrapper .review_filter').after(res.html);
    $('#reviews-wrapper .review_filter').data('doing', false);
    $('#reviews-wrapper .review_filter').removeData('doing');

    if (res.count === 0) {
    $('#reviews-wrapper .review-list').html('你关注的人还没写过长评’);
    }
    });
    });
    ]]>


    文景杂志

    2010-03-06 11:02:52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版

    孙云龙:西西弗斯和他的面具

      原载《文景》2010年1、2月合刊      浅显易懂的书不一定有益身心,挑战阅读能力的书倒有可能会改变人的一生,这个道理无论对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适用。就拿哲学著作来说,很多德国人初读康德和黑格尔时仿佛在读中文,我的一位日耳曼书虫朋友告诉我他一生只有两次把书…

     (展开)



    51




    1


    7回应


    慧小田哲思学

    2013-11-02 23:06:40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版

    凝视神秘,说不可说

    人称“德国浪漫派的最后一个骑士”的黑塞,在他的小说《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中,借雕塑家歌尔德蒙之口,道出了他对许多技艺精湛的艺术作品的不满:“它们缺少一点主要的特征:神秘。而最杰出的艺术品与梦境之间的共同点也就是:神秘。”我愿把这里的“艺术”二字换成“哲学”…

     (展开)



    21




    1


    2回应


    吴V陆逊伯言

    2012-01-21 09:44:11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版

    转:艺术形上学与心灵辩证法——邓晓芒《灵之舞》的哲学解读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艺术形上学与心灵辩证法 ——邓晓芒《灵之舞》的哲学解读 郭勇健 邓晓芒先生把《灵之舞》与《人之镜》、《灵魂之旅》合编为《文学与文化三论》,这当然没有问题,因为三本小书确实有明显的联系,但这种编法,也可能使《灵之舞》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种重视程度不足的情…

     (展开)



    19




    1


    1回应


    菠菜

    2017-03-06 14:55:39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版

    生活表演者的定心丸

    一本书如果看过以后会忘记的差不多,那看书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个问题也困扰着我,因为我的记忆力不是很好,在散漫的时光里看情节性不强的书本,的确过不了几天就会忘的差不多。年轻时候我常常问自己,看书干甚?不去吃点好的,喝点好的,玩点好的吗?但是随着阅读习惯(以及某…

     (展开)



    10






    2回应


    亲爱的欧阳毛毛

    2012-03-29 11:11:06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版

    人生是一场孤独的表演

    人生是一场表演,是一场特殊的表演,因为每个人既是演员又是导演还是观众。 ——邓晓芒 最近常常在想邓晓芒笔下撕裂了的人,人把自己撕裂成主我和客我。我没法像范云飞那般冷眼旁观提纲挈领写读书笔记,所以还是用用观众的身份同时进入书中扮演一个角色来导演这篇迟到了很久的…

     (展开)



    8




    1


    1回应


    善用其心

    2013-06-19 10:30:00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版

    请为你跳一支舞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正像作者在前言中所说到的,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当代中国人对自己的内在灵魂进行“反思”的实例,而且事实上它不仅是对个人也是对整个中国人内在灵魂的反思。真诚、虚伪、自欺、羞愧、忏悔、孤独、自尊,每个人在晚上睡觉之前都曾考虑过,像脱下衣服和鞋袜一样慢慢卸下…

     (展开)



    3






    0回应


    apple

    2011-11-29 15:31:26

    百字书评

    对我影响最深远的书:《灵之舞》邓晓芒著 这样一本书,它以最平常的语调谈论普通人关心的心灵话题:关于真诚,关于责任,关于孤独、自由和其它心灵世界的语言,如果你有足够耐心并且如果你真正关心,就能进入书中理性而诗意的世界。不论最初看来多么难以理解,就是这本书…

     (展开)



    3






    0回应


    L.F.

    2011-06-22 23:44:57

    书自有自己的命运。 转:

    凝视神秘,说不可说 ——为邓晓芒《灵之舞》新版作 (郭勇健) 人称“德国浪漫派的最后一个骑士”的黑塞,在他的小说《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中,借雕塑家歌尔德蒙之口,道出了他对许多技艺精湛的艺术作品的不满:“它们缺少一点…

     (展开)



    3






    0回应


    苏辛

    2023-04-18 10:07:47


    作家出版社2016版

    如果你不符合西方的模板,你就不是人。观点真牛逼。

    把理想型的西方,现实中基本不存在的,只存在于作者幼稚想象中的西方当作是真实存在的现实西方,按照这种“西方人”的标准,恐怕没有几个西方人可以逃脱被邓某人开除“西方人人籍”的厄运。 通篇论述,没有基于历史现实中的西方行为推导出西方所谓“独立自由”的真实存在以及这…

     (展开)



    4




    2


    2回应


    老卡

    2009-03-23 01:47:06

    自由意志的表演 – 向自由之路

    乍看之下,这本书的封面和标题看起来貌似一文艺书籍,而且还是二流。但细看下去,我得说这是本思想纯度24k的纯哲理书籍。 说是纯哲理书籍,但是邓晓芒教授切入的角度比较特别,从心理学入手(作者在前言中也自己说这是本“怪”书,我认为这本书怪到精妙,而非怪诞)。首先探讨…

     (展开)



    6




    4


    1回应


    >

    更多书评
    21篇

    论坛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