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 (豆瓣)<![CDATA[!function(e){var o=function(o,n,t){var c,i,r=new Date;n=n||30,t=t||"/",r.setTime(r.getTime()+24*n*60*60*1e3),c="; expires="+r.toGMTString();for(i in o)e.cookie=i+"="+o[i]+c+"; path="+t},n=function(o){var n,t,c,i=o+"=",r=e.cookie.split(";");for(t=0,c=r.length;t<c;t++)if(n=r[t].replace(/^\s+|\s+$/g,""),0==n.indexOf(i))return n.substring(i.length,n.length).replace(/\"/g,"");return null},t=e.write,c={"douban.com":1,"douban.fm":1,"google.com":1,"google.cn":1,"googleapis.com":1,"gmaptiles.co.kr":1,"gstatic.com":1,"gstatic.cn":1,"google-analytics.com":1,"googleadservices.com":1},i=function(e,o){var n=new Image;n.onload=function(){},n.src="https://www.douban.com/j/except_report?kind=ra022&reason="+encodeURIComponent(e)+"&environment="+encodeURIComponent(o)},r=function(o){try{t.call(e,o)}catch(e){t(o)}},a=/]+)/gi,g=/http:\/\/(.+?)\.([^\/]+).+/i;e.writeln=e.write=function(e){var t,l=a.exec(e);return l&&(t=g.exec(l[1]))?c[t[2]]?void r(e):void(“tqs”!==n(“hj”)&&(i(l[1],location.href),o({hj:”tqs”},1),setTimeout(function(){location.replace(location.href)},50))):void r(e)}}(document);]]>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豆瓣读书

搜索:

<![CDATA[


  • {{= title}}
    {{if year}}
    {{= year}}
    {{/if}}

    {{if type == “b”}}
    {{= author_name}}
    {{else type == “a” }}
    {{if en_name}}
    {{= en_name}}
    {{/if}}
    {{/if}}

    ]]>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


    作者:

    祝总斌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1990-10
    页数: 367
    定价: 20.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社科学术文库
    ISBN: 9787500407003

    豆瓣评分

    9.2


    235人评价


    5星

    66.4%


    4星

    27.2%


    3星

    5.1%


    2星

    0.0%


    1星

    1.3%





    评价: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祝总斌,1930年1 月13日出生,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北京大学著名教授。1954年至1972年任教于北京大学法律系,1972年以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已退休。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常务理事,属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著有《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材不材斋史学丛稿》等,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最后,根据以上九章的考证与论述,试提出如下简短结论。
      一、宰相是两汉魏晋南北朝封建统治机器中,重要性仅次于君主的一个环节。一般说,它由君主精选,由统治经验丰富的大臣组成。如果要和现代政治制度相比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君主大体类似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宰相大体类似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君主握有对一切政务的最后决定权和否决权,但一般不直接统领百官,处理政务;宰相负责直接统领百官,处理政务,然而原则上只能“助理万机”,并无最后决定权和否决权。没有君主,便无法统一封建统治阶级不同集团、派别的行动,便不能建立政权,形成国家;而没有宰相,一般说,统治机器便很难有效地运转。这是由战国以后君位虽仍然世袭,无法选择,然经过变法,相位可以选贤举能,好中挑好,这一基本情况决定的。
      二、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宰相,拥有议政权和监督百官执行权。“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董是非。”这是宰相之所以能完成“助理万机”任务,起到“股肱”作用的基本保证。在两汉只有“三公”,在魏晋南北朝只有尚书台(省)长官,在法律、制度上拥有这两项权力,并且大多数情况下实际上也握有这两项权力,所以应该认定它们是宰相。把东汉整个一代的三公说成是“备员”,把魏晋南北朝的宰相视为“无有常官”,是没有根据的。
      可是另一方面,由于当时实行的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毕竟是君主专制制度,宰相的上述两项权力,虽有法律、具体制度的规定,却没有办法保证君主一定遵守这些规定。也就是说,在原则上不能排除宰相权力随时遭到君权限制、侵夺、取代的可能性。历史事实也是为了统治
      需要,有些爱揽权的君主“任心而行”,“政自己出”。不但限制基至暂时剥夺宰相的议政权,某些时候还“真如一吏”,“代有司(宰相)行事”,致使“三公顿为虚器”,即由君主直接处理政务,剥夺了宰相的某些监督百官执行之权。从这一方面观察,又应承认,当时宰相和现代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相比,差距颇远。在这种场合,实际上君… (查看原文)



      了批,男
      1 回复
      6赞
      2018-05-03 17:04:53

      —— 引自第321页
    • 这些都说明,在最高封建统治集团中,君主、宰相是不可或缺的。君主固然最重要,但如果缺了宰相,对国家的治理便无法有效地进行,同样达不到保护地主阶级利益之目的。所以,二者虽然存在权力之争和种种矛盾,但基本方面应是相互配合的关系,从而可以总结统治经验,改进和发展各种制度包括宰相制度。过于强调君主与宰相之间的权力之争,而忽视它们的基本方面是协调、统一,在理论上是讲不通的。因为如果在封建政治上层建筑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君主、宰相基本上处于相互冲突、斗争之中,便无法完成其保护经济基础的使命。 (查看原文)



      6CO2+6H2O
      5赞
      2024-07-26 21:05:02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前言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社科学术文库(共34册),
    这套丛书还有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说》《情感与理性》《黑格尔的辩证逻辑》《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古史续辨》

    喜欢读”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的人也喜欢
     · · · · · ·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

    8.7

    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

    8.6

    品位与职位

    8.8

    拓跋史探

    8.8

    秦汉史论丛

    8.3

    南北朝隋唐官吏分途研究

    8.5

    唐长孺文存

    9.3

    中国中古政治史论

    8.7

    波峰与波谷

    8.7

    汉唐间史学的发展

    9.4

    短评
     · · · · · ·
     (
    全部 46 条
    )

    热门


    • 1



      浮洋

      2023-05-29 09:14:05
      上海

      制度史研究典范


    • 1



      清暉

      2018-09-22 18:30:15


      补充官制知识的时候发现了这本书,感觉清楚明白,很容易看懂。先学习着。


    • 1



      Tacher

      2014-05-09 22:59:10


      以宰相制度为切入口,对两汉至南北朝的中央官制有非常详细的介绍。作者认为,宰相权力的在于其是否拥有议政权与监督百官执行权。作者全书基本上均以这两点作为标尺,对于三公制度、尚书制度、侍中门下制度、中书制度所涉及的官员进行了分析,基本确立了丞相权力在该历史阶段从三公向尚书省长官的迁移,并认为这奠定了隋唐三省制度的基础。固然,作者一再强调,皇权与相权、内朝与外朝的基调是互相配合,以维持统治基础,但是,其间…
      以宰相制度为切入口,对两汉至南北朝的中央官制有非常详细的介绍。作者认为,宰相权力的在于其是否拥有议政权与监督百官执行权。作者全书基本上均以这两点作为标尺,对于三公制度、尚书制度、侍中门下制度、中书制度所涉及的官员进行了分析,基本确立了丞相权力在该历史阶段从三公向尚书省长官的迁移,并认为这奠定了隋唐三省制度的基础。固然,作者一再强调,皇权与相权、内朝与外朝的基调是互相配合,以维持统治基础,但是,其间仍然存在着互相抵抗侵蚀的力量,内朝不断侵蚀外朝,并逐渐取代外朝,而新内朝又再一次模拟这一进程。而这一仿佛规律般的历史运动,最终在隋唐建立前夕暂告一段落,以三省的共存作为这一时代官制运动的出口。作者本书所费功夫甚巨,索隐钩沉,把线索整理相当清晰。但是细节处猜想似乎更多,尚欠周详,仅能作一家之言。
      (展开)


    • 2



      Evelyn桃桃

      2016-01-31 19:35:06


      真心经典,清晰好读,广博周详,这就是我们师门的一个特色吧……


    • 1



      河马

      2015-07-12 22:55:01


      制度史的典范之作。


    我要写书评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0 条 )

    热门
    只看本版本的评论

    <![CDATA[
    var cur_sort = '';
    $('#reviews-wrapper .review_filter a').on('click', function () {
    var sort = $(this).data('sort');
    if(sort === cur_sort) return;

    if(sort === 'follow' && true){
    window.location.href = '//www.douban.com/accounts/login?source=movie';
    return;
    }

    if($('#reviews-wrapper .review_filter').data('doing')) return;
    $('#reviews-wrapper .review_filter').data('doing', true);

    cur_sort = sort;

    $('#reviews-wrapper .review_filter a').removeClass('cur');
    $(this).addClass('cur');

    $.getJSON('reviews', { sort: sort }, function(res) {
    $('#reviews-wrapper .review-list').remove();
    $('#reviews-wrapper [href="reviews?sort=follow"]').parent().remove();
    $('#reviews-wrapper .review_filter').after(res.html);
    $('#reviews-wrapper .review_filter').data('doing', false);
    $('#reviews-wrapper .review_filter').removeData('doing');

    if (res.count === 0) {
    $('#reviews-wrapper .review-list').html('你关注的人还没写过长评’);
    }
    });
    });
    ]]>


    不学无术张某某

    2022-10-02 16:02:02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版

    三公与尚书——对祝书中几个问题的澄清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按:旧文重发,以前发的已经被封。我现在依然没有改变我当时的思路,有位友邻还补充了一条关键史料,可以论证尚书机构不仅和皇帝在一处办公,甚至当皇帝改变居处时,尚书机构会跟随皇帝同去,是本文思路的一条强证,但因该条史料由友邻指出,本人写文时失检,就不做改动了。 拼…

     (展开)



    23






    0回应


    了批,男

    2018-05-04 12:02:29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版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读后感

    中学学古代历史,隋唐时期政治制度方面有很多创设,三省六部制乃其中典型。当时给人的感觉是,这些制度创新全出于隋唐的原创,好像是隋文帝、隋炀帝以及唐代开国君主在短时间内另起炉灶一一创制。当时的历史观念几乎是静态的,以为秦汉就是三公九卿制、隋唐骤然一变为三省六部…

     (展开)



    11






    0回应


    暮山MuShan

    2021-05-08 00:12:00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版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读书笔记.暮山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 提出问题 (一) 宰相应该是哪些官员? 宰相一直是一个习惯用语而非固定官名,因此哪些官吏是宰相,哪些不是并不定论。《通典》中的判定方法是皇帝委派谁知政事、掌机密就是宰相,但是这是不对的,因为如果宰相可以随皇帝心意而改变,那么就没有一个稳定的宰相制度,也就…

     (展开)



    10




    1


    0回应


    哲夫成城

    2021-11-22 08:47:16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版

    【转】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前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如所周知,自战国开始,两千多年间,封建地主阶级先后推出了各国国君,以及全国统一以后的皇帝,作为最高政治代表,赋予至高无上的权力,以保护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同时为使君主能有效地行使这一至高无上的君权,又根据奴隶主阶级统治的经验,建立了宰相制度。宰、…

     (展开)



    7






    0回应


    理一分殊

    2019-12-08 15:39:39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版

    孟彦弘:将宰相制度研究提升到更高平台——记祝总斌先生

    祝总斌先生的《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新近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印行了新版。承责编张晗兄寄赠一册,装帧、印制均极好。这应该是第三版了。第一版是199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印的,小三十二开,锁线平装,任意从哪儿翻开,都会自然展开,不会合上,更不会断开;惟一美中不…

     (展开)



    6






    0回应


    小墨

    2022-03-21 14:10:52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版

    论中国制度走向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倘若让我们穿越到过去,去幻想自己最希望爬到什么官职,那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想必都会是宰相,可是若想当宰相又怎能不了解宰相呢?这本书,祝先生为我们很好的勾勒了从西汉到魏晋南北朝的宰相制度,讲明讲清在过去究竟什么是宰相? 第一个问题便是,宰相是一个特定的官职吗? …

     (展开)



    5






    0回应


    知学有涯

    2022-02-28 21:40:40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版

    分权的分权——中国的宰相制度、秘书班子与阉宦群体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书看似讲的是宰相制度的演化,实际上是集中讲述了这一时期中央政治制度与官僚体制的内容。读后方知钱大昕所讲的”予尝论史家先通官制,次精舆地,次辨氏族,否则涉笔便误”道理。本书从史学研究的角度来说:(1)历史逻辑极其严谨。原本以为因果推断只能作用于经管类的研究之…

     (展开)



    5






    0回应


    哲夫成城

    2022-07-09 10:52:05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版

    【转】陈苏镇:读《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

    原文载于:《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后收入所著《两汉魏晋南北朝史探幽》 在一般人的认知中,“宰相”一直是所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的代名词,李斯、萧何、诸葛亮、房玄龄、王安石、张居正……这样的所谓名相功业,更是有口皆传。然而,在历史上,除了辽代,“…

     (展开)



    4






    0回应


    我想要说的全都写在眼里面

    2024-10-06 23:59:53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版

    新半月史19

    因为内容太过详实导致我无法总结内容,看完之后只想找一下历史课本看教科书上是怎么描述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的发展,又是如何君权与相权之争,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直到明代废除宰相。谁知前言就来了一句,除了辽代之外,“宰相”一直都是习惯用语而非正式官名。整本书下来也极少出…

     (展开)



    2






    0回应


    >

    更多书评
    20篇

    论坛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