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时代”的落地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中国史上“白银时代”的形成、发展绵延八个多世纪,每个阶段皆引起诸多探讨,尤以明清为最。明代货币白银化,引发了货币制度、形态、体系的转型,不仅撼动并终结了国家铸币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其后五个世纪的流通基础,同时也改变了财政运作方式,塑造了另类的国家与市场间的关系。它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牵涉领域广,介入财政与社会程度深。其与铜钱形成的“不稳定之稳定”关系,目前揭示得并不明晰。本书采取综合性的货币史框架,分析了明代货币白银化形成的历史基础、体制促因、展开过程和格局奠定等问题,力图从长时段角度揭示钞、钱、银的变位与“白银时代”曲折落地的问题。

作者简介:

邱永志,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楔子:严书开论中国史上的白银
第一章 绪论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内容结构与创新点
第二章 元明变迁视野下的货币体系演进
一 “纸钞时代”的盛期:元代纸钞制度及其变迁
二 铜钱的衰退与白银的发展
第三章 “洪武货币秩序”的确立与明初多种通货并存
一 单一宝钞体制的形成
二 祖宗成例:“洪武货币秩序”的确立
三 实物本位下的多种通货并存
第四章 货币白银化(一): 财政制度改革及其银纳化过程
一 明前期禁令政策下的白银“双轨”流通
二 正景之际赋役折银的肇始与公私用银的扩大
三 财政制度改革及其银纳化过程(1):田赋徭役
四 财政制度改革及其银纳化过程(2):专卖税收及主要财政供支
第五章 货币白银化(二): 货币制度领域与民间市场上的白银替代
一 调整:从宝钞到铜钱
二 拐点:私钱泛滥与政府“救市”
三 结果:私钱全面占据市场与“银进钱退”
四 流通分割化:货币地域流通状况
第六章 格局奠定:银钱并行的形成
一 国内外市场逐步联结与海外白银的流入
二 货币主导权之争:银钱争论与国家铸钱的新开展
三 白银存量不足与隆万时期的货币扩张
四 贡赋体制、民间社会用银的合流与行钱之地的萎缩
第七章 结语:历史变迁视野下的货币转型
一 时代背景:元明变迁与货币体系的变动
二 转型过程:两条线索相互交织
三 格局奠定:银钱并行的形成
参考文献
附录
索引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第七章

结语:历史变迁视野下的货币转型

明代货币白银化是一个有着深刻历史基础、各种线索交错的复杂演变过程,涉及钱、钞、银等货币的运动和变位,呈现了自宋以降中国货币体系内在变动的长期趋势。本书从元明变迁角度论及明代货币白银化产生的宏观背景和历史基础:其一,从货币体系内在变动角度看,白银历经宋金元时期的发展不仅完成了货币化的进程,成为中国货币体系中的重要一员,且其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南宋与金时期开启了铜钱价值基准陵夷的趋势。在此过程中,纸钞虽逐渐迎来全盛时期,然其背后的价值基准逐步转移至白银上。白银通过纸钞这种符号货币,析分其称量单位标准,进一步稳固其记账单位职能,为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展开提供重要历史前提。其二,从更广阔的社会经济变迁角度看,明初国家对于元朝诸种社会经济制度上的承继与改造,塑造了全新的国家组织方式和商业市场发展态势,重构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此背景下,失去良性发育土壤而演化成型的“洪武货币秩序”,激烈冲击着历久以来国家主导型货币铜钱、纸钞的制度基础和信用内核,货币供给在制度上层出现了严重的失范、失序,随着明中叶市场力量的兴起,货币流通表现出明显的紧缩与混乱现象,继而引发货币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称量银的崛起提供重要历史契机和制度背景。

一 时代背景:元明变迁与货币体系的变动

在金代前期,随着金廷储有铜钱政策的不断失效,铜钱作为价值基准的地位遭遇严峻挑战,政府转而发行以铜钱为基准的交钞。在金朝政府的强力助推下,交钞日益取代铜钱成为主要货币,然财政危机使交钞发行逐步脱离控制,钞法危机日益显现。铜钱式微,钞法阻滞,使金朝政府转而引入更为复合的货币体系来维持财政运转,于是金银、丝绢等物逐步被引入流通领域,与钞兼行。不过,金元交替之际,银钞兼行转向“银钞相权”的趋势越发明显,纸钞的价值基准从铜钱开始转向白银。白银在货币体系中扮演的角色不仅越来越重要,事实上也成… (查看原文)

冰点
2023-01-12 18:49:21

—— 引自章节:第七章 结语:历史变迁视野下的货币转型

严氏认为,国家重视白银是从三个少数民族政权辽、金、元开始的,尤以金、元为最,这或许与南北地域因素有关。金人对金银搜刮无算,而蒙古人在建政初期财税多征银,尤以商税最为显著,但田赋主要还是仰赖粟、绢,商税征银是用来替代铜钱之不足。 (查看原文)

Moon Sea
2024-12-16 18:14:56

—— 引自章节:楔子:严书开论中国史上的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