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从清代档案中搜集了数万个18世纪的广东米价数据,并运用数理分析方法,分析了当时广东米粮的地区差价、季节差价、米价的不规则变动和米价变动的长期趋势,从而描述了一个以广州、佛山为中心,联结广东、广西两省和湘、赣、闽三省部分地区的区域性米粮市场的具体运作情形,讨论了中国传统社会晚期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的关系。附录收入作者后续研究的数篇力作,呈现出较为完整的学术风貌。

作者简介:

陈春声,广东省揭西县人,1959年出生于广东省澄海县。1989年在厦门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明清史、中国社会经济史和历史人类学的教学与研究。主持过多项有关华南族群与区域文化、民间信仰与宗教文化、传统乡村社会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曾获一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两项广东省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

第一章 导言1
第一节 学术史的回顾1
第二节 本书的基本研究构想9
第三节 本书的材料与方法13
第二章 米粮地区差价与米粮市场的运作16
第一节 广东与省外的米粮贸易16
第二节 广东省内的粮食贸易52
第三节 市场中心与米粮贸易76
第四节 米粮市场上的商人92
第三章 米价变化的动态分析103
第一节 18世纪广东米粮的季节差价103
第二节 关于市场整合的数理分析119
第三节 18世纪广东米价变动的长期趋势126
第四章 粮食问题与基层社会162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在中世纪后期和近代早期的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确实是在国内市场较为发达、市场关系深入生产领域之后产生的。这一众所周知的历史进程使有的人以为发达的市场不仅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前提,而且是其充分条件。许多学者也许从未用明晰的语言表达这一观念,但在其对传统中国社会末期社会发展的研究中,往往不假思索地认为当时日趋活跃的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活动会自然而然地导致资本主义的产生。他们关心的是劳动产品进入市场的比例、市场上商品的流通量和流通方向、国内市场的发展状况,把零星出现的一些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活动中对雇佣劳动的使用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认为它们具有向资本主义发展的导向性。如果仅仅把资本主义理解为一种交换关系或劳动组织形式,这样的思路无疑是合理的。但是我们知道,资本主义不仅是一种经济关系,它同时也是一种权力体系、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形态。所以,仅仅从市场关系或商品经济发达程度寻找传统中国社会未能自发实现结构性变革的原因,可能是不够的。对一个领主制经济占较大比重,农村公社残余一直存在,有较强自给自足性质的地区来说,资本主义产生的首要条件自然是市场的重建和发展,而对于上千年来国内贸易从未中断,市场交换关系一直相当活跃的国度来说,其未能自发进入近代社会就可能有其他更本质的原因。马克思曾经指出:“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因此,在考察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时,不能仅仅看到一些相同的现象就认为中国市场必定具有与西欧市场相同的特质和社会导向,也不能仅仅从市场结构内部进行分析,只有把市场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才能更接近真实地重建历史。当然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查看原文)

新史学
1 回复
8赞
2020-12-23 14:02:28

—— 引自第2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