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雅中国史八讲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孙庆伟、侯旭东、阎步克、张国刚、邓小南、姚大力、刘志伟和杨念群等八位学者,依次对中国大的历史时期与核心王朝的发展进程和时代特点进行综括性的脉络梳理和问题分析。每一时段的解析视角和关注点各不相同,或侧重于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或侧重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特征。每位作者对各自领域都有多年的研究积累,本书既呈现了不同作者的研究特色和讲课风格,又贯穿了中国大历史的总体进程和当下历史研究的最新进展,实为普通读者了解或研读中国史不可多得的高端通识读本。

作者简介:

甘阳 杭州人,知青出身,现任清华大学新雅讲席教授,新雅书院院长,哲学系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创院院长,重庆大学博雅学院创院总监。大学通识教育联盟秘书长。

侯旭东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先后从事东晋南朝经济史、北朝民众佛教信仰与乡村社会研究。近年关注文书类简牍,并致力于探索汉魏六朝的国家形态与统治机制。出版论著数部,论文七十余篇。

第一讲 鼏宅禹迹: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
主讲:孙庆伟教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第二讲 奠基时代:秦汉
主讲:侯旭东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
第三讲 变态与回归: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历程
主讲:阎步克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第四讲 时代变奏:大唐鼎盛与衰颓
主讲:张国刚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
第五讲 转型时代:两宋政治文化
主讲:邓小南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第六讲 “大中国”的形成:从蒙古帝国到元王朝
主讲:姚大力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第七讲 白银与明朝国家的转型
主讲:刘志伟教授(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第八讲 从康乾盛世到新清史
主讲:杨念群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又君臣之分,各有所司。法欲必奉,故令主者守文;理有穷塞,故使大臣释滞;事有时宜,故人主权断。主者守文,若(张)释之执犯跸之平也;大臣释滞,若公孙弘断郭解之狱也;人主权断,若汉祖戮丁公之为也。天下万事,自非斯格重为,故不近似此类,不得出以意妄议,其余皆以律令从事。然后法信于下,人听不惑,吏不容奸,可以言政人主轨斯格以责群下,大臣小吏各守其局,则法一矣。 (查看原文)

Cormac
2021-05-27 13:33:14

—— 引自章节:第二讲 奠基时代:秦汉

到这里,我们要回到前面讨论过的户籍赋役制度的变化上。
我们不妨概括地回顾一下前面讨论的内容。在王朝汲取财富资源的非财政性方式下,明朝各级政府运作的资源,主要来自差役(人力和物力)征调,而差役征调的体制,是建立在一个以家户为单位的承当差役的社会组织系统(里甲)之上的,各级政府根据这个体系中各个家户的人丁事产多寡(即承当能力的大小)征调和派办人力和物质。根据“事役均”的原则,大户负担重,小户负担轻,其轻重的差距不是按比例派,而是以类似累进的方式,重者赔累或至倾家,轻者或悠游免役。这种体制造成的结果,第一是作为差役供应单位的户的规模,总是趋向于以小家庭为单位立户,以让赋役负担最小化;第二是政府通过户籍体系直接控制家户中的个人;第三是负担的轻重不可预算,也难以做到均平合理;第四是各级政府及其官员的开支来源是一种无定额的推派,总的趋势是不断增加。这些特点造成了第五,社会上大量的人口脱离国家统治体系,以无籍之徒的社会身份存在;而这样的状况,造成的后果是第六,明朝国家的统治模式和社会秩序发生动摇,而中央各衙门和各地的地方官员陆续采用各种变通的方法来获得行政资源。
各级衙门采用的办法有一个共同的趋势,就是借助可以预算的定额和可以按比例征的一般等价物作为赋税征派的核算和支付手段,取代原来的无定额无比例的索取。在一个主要经济生活和生产系统仍然以实物为主要手段的社会经济体系下,国家财政资源的获取要以可计量的方式实现平均化的目标,最有效也最能够被接受的,是以货币为核算和支付手段。在以往历代王朝,都可以看到这种以货币核算为摊派、支付的手段实现民户负担“均平”的趋向。但是,过去一直都不可能真正全面实现,除了编户对君主承担的贡赋义务不是一种现代国家意义上的税收之外,很重要的限制,在于缺乏在规模上足够支撑贡赋全面实现货币化的货币流通量。而明代中后期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以及白银作为通货的特性,恰恰适应… (查看原文)

Cormac
2021-05-28 13:25:05

—— 引自章节:第二讲 奠基时代: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