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内陆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从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战国

考古专家带你寻迹巴蜀楚,认知中国古文明

◎ 编辑推荐

☆ 该书全面展现了长江中上游广大地区中的200多个早期遗址,包括屡出瑰宝的三星堆、金沙,“信巫鬼重淫祀”之楚地的石家河、曾侯乙墓,以及三峡地区鲜为人知的先民聚落。

☆ 以物为引,数 以万计的出土文物,其背后随其掩埋的大量信息一一显露:

奇异的青铜人头像,将中原 工艺和古蜀审美融于一体;

刻有上古符号的占卜甲骨,在中原大地之外长江流域也有零星分布;

汉墓中的画像石生动描绘了古代的食盐生产链;

船棺、彩绘漆棺、多重棺椁等,反映了不同信仰和身份地位……

☆ 带领读者亲历考古推理,体验一线学者如何寻迹古今,探寻三千年间长江流域政治和经济中心的沉浮更迭、四方习俗的融合变迁,以及财货权力的流动轮转。

☆ 该书是景观考古的前沿巨著,突破了史学研究和考古研究以政治中心为考察重点的固有范式,从多个维度全面分析中国内陆,重构了人们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认知,为中国考古学和世界考古学做出了瞩目贡献。

◎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四川盆地、三峡和长江中游地区大量前沿考古成果,从景观考古的角度深入剖析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战国晚期这些地区内部的发展与变化、地区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其中,三峡地区受到特别关注。它是位于四川盆地与长江中游两大政治中心之间的政治边缘地带,但两位作者突出了三峡地区在经济景观格局的中心地位,尤其是它在整个区域的食盐生产与贸易活动中的枢纽地位。三峡地区促进了其东西两边地区的互动。

此外,两位作者也层层分析自然环境、政治文化、包括祭祀和丧葬在内的仪式等多重景观格局,全面考察中国内陆的早期社会变迁。

本书资料详尽、理论前沿、考证深入,是一部聚焦于长江中上游地区考古的集大成之作。

作者简介:

致 谢
第 1 章
绪 论 古代长江流域的中心与边缘
第一部分 设置舞台
第 2 章 中国内陆的环境
第 3 章 史学及其研究史(中国内陆的考古学史)
第二部分 政治和文化格局
第 4 章 四川盆地(蜀及其前身)
第 5 章 长江中游(楚与其前身的考古学与历史学研究)
第 6 章 位处中心的边缘(巴和三峡地区的考古学文化)
第三部分 经济和仪式制度格局
第 7 章 经济格局(食盐的生产、交易与整合角色)
第 8 章 仪式格局(上)(祭祀与占卜)
第 9 章 仪式格局(下)(丧葬习俗与社会认同)
第 10 章 结语(互动的景观与景观的互动)
参考书目
出版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除却四川盆地这三个主要的子区域,盆地东南边的江流域在四川地理形势上是第四个主要地区。乌江向北流经1100千米的土地,并经过云贵高原大娄山陡峭的峡谷,直至它在重庆涪陵与从南边来的长江汇合为止。乌江与岷江、沱江和嘉陵江一同构成了四条河的组合,而人们则经常认为它们正是“四川”(四条河流的行政区)所指的事物。
“四川”一词可追溯至宋(960-1279),而它实际上是指今天该省东部沿着河流而设的四个行政区(任务强与任新健2002:29一31)。第一个行政区益州路,包括成都平原和周围的地区,与岷江有关。第二个行政区梓州路,包括盆地的中心部分,并包括沱江水系和嘉陵江中游、涪江和渠江流域。嘉陵江上游的水系以及周围的山脉构成了利州路。最后,夔州路包括乌江流域和长江上游从三峡开始的河段。在元代(1271-1368),“四川”首次成为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 (查看原文)

韧勉
5赞
2022-01-05 14:51:50

—— 引自章节:第 2 章 中国内陆的环境

考古学是一门通过系统地研究物质性遗存以重建过去人类活动模式和理解这些模式为何出现的学科。考古学家非常依赖物质遗存各个方面的背景关系( contextual relations hip ),背景( context)为我们提供并不存在于遗留对象本身,但却承载着与过去人类行为有关信息的线索。19世纪出现了一种明确的考古研究方法,涉及对历史背景的系统性关注,尽管其知识根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代。 (查看原文)

寒鲲
1赞
2021-07-27 08:58:16

—— 引自章节:第 3 章 史学及其研究史(中国内陆的考古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