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里的圣人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颜元被认为是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中的一个关键人物。学界之前对他的研究有两个问题:一是对其思想进行“现代化”误读,二是在深度上开掘有限。本书另辟蹊径,从思想史、生活史相交融的角度,讨论了一个“乡里的圣人”所具有的思想史价值。

相对于传统思想史以“新观点”的提出作为衡量尺度的做法,本书试图提出一种将“平庸的思想者”纳入思想史研究中的思路。

此外,本书亦具有鲜明的方法论意识,广泛采用了“心理史学”“具身认知”等理论,并借鉴了民间文学研究的做法,以期开掘思想史研究的新空间。

作者简介:

王东杰,河南濮阳人,历史学博士,曾任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现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出版有《国家与学术的地方互动: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1925—1939)》(2005)、《国中的“异乡”:近代四川的文化、社会与地方认同》(2016)、《历史▪声音▪学问:近代中国文化的脉延与异变》(2018)、《声入心通: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2019)等。

导言 “平庸”的思想者有思想史的价值吗?
一、 颜元其人其学
二、 “平庸者”的思想史;如何可能
第一章 血脉与学脉:从人伦困境看颜元的学术思想
一、 身世之变与学术破茧
二、 延嗣之憾与人伦创伤
三、 结论
第二章 气质为何不恶:颜元的身体经验与思想建构
一、 颜元论气质之性
二、 颜元对气本论的接受
三、 成圣之具
四、 疾患与学术
五、 结论
第三章 在乡里“作圣”:颜元与其乡人的互动
一、 做圣贤与处乡里
二、 共享“异端”文化
三、 圣贤与方士
四、 结论
附录一 颜元年谱简编
附录二 颜元交游人物表
参考文献
主题索引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颜元的另一个矛盾之处在于,他一向提倡关注现实,反对士人做个“自了汉”。但明清交替之际的政治动荡,以及由之引发的社会冲击,甚至是身边发生的事件,如满人在河北的“圈占”,只是偶尔出现在他笔下,并未成为其持续关注的一个主题。对一个关心民瘼的儒者来说,这种“沉默”不同寻常。其中可能不无自保意味,但亦和他终身为朱子学所困有关。他与朱子划清界限的意识太过鲜明,在在处处与之立异,反在不自觉中为“对手”的运思方式塑造。朱子多讲读书,习斋便讲习行;然而其习行仍在书斋里进行,针对的还是 读书人。再从其著作看,无论是议题,还是术语、立论方式,
也无不在理学的辐射范围内。他批判理学家空言心性,其实不无误解;而他从理学传统中之所得,则远超其自己的认知。事实上,他真正系统讨论经世的著作《存治编》,是其作为理学信徒时期的作品;在突破程朱藩篱后,反而缺乏新的建树。这一点,怎么看都像是一个讽刺。
然而,20世纪以来的思想史、学术史研究,大都倾向于强调颜元思想的突破性甚至“现代性”:他的气质论、习行论和以致用为标准的学术取向,被不同程度地拿来同“科学”“实验主义”“唯物主义”“民主主义”相比,乃至被视作“礼教”批判的先声,而全然不顾习斋本人就是礼教的推动者。②这些抽离颜元时空所在的论点,无疑歪曲乃至颠倒了习斋本意。梁启超(1873-1929)、胡适(1891-1962)、陈登原(1900-1975)和侯外庐(1903-1987)等人,皆是在借助“颜元”这个符号,发抒自己的理想,与徐世昌(1855-1939)等对“李学派”的政治利用,未必有何本质不同。这一情况,直到近年来,随着杜维明、杨瑞松(Jui- sung Yang)、张循等人成果的发表,才有所改变。他们已通过对颜元生平与思想的重新梳理,纠正了不少既存认知的偏差,为有关研究开辟了一番新景象。 (查看原文)

韧勉
7赞
2021-11-22 15:42:31

—— 引自第18页

颜元之学,以“习”字为宗旨。一般认为,他所说的“习”主要是“实习”“习行”之意,而这又是针对朱子“半日静坐,半日读书”的工夫论,及王学兴起后儒者直面大众的“讲学”之风而发。の他认为,上古三代,学术只在六府(金、本、水、火土、谷)、三事(正德、利用、厚生)、乡三物(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任、恤;六艺:礼、乐、射、御、 书、数),外此即是“异端”。这些内容不像理学家感兴趣的
“性与天道”,可以肆口空谈,而必须身体力行。其中,他自己的日常努力,尤在“六艺”,特别是习“礼”方面。同时,这个意义上的“习”字也有重实用和功利的意思。晚近学者称习斋是明清“实学”的代表人物,就是从实行、实用这两方面来说
不过,颜元所言“习”字,除了这个正面的、积极的、工夫论层面的用法外,还另有一重否定性的、人性论层面上的意义。他不同意朱熹(1130-1200)把恶归咎于所谓“气质之性”的观点。在他看来,气质与义理一样,皆是天之所赋,因此不可能是恶的来源;恶是由外来的“引、蔽、习、染”作用的结果。在此,“习”作为恶的四个来源之一,和其他几项并列,并不具有更重要的地位。但如果我们把“习”的这两层意思放到一起,就可以发现,对颜元来说,“习”既是造成恶的力量,也是矫正恶的力量。恶既由外烁,也就可以由外及内地消除(参看第二章)。颜元对“外”极为重视,为此甚至不避被人讥笑为“拿腔作势”(参看第三章),和有宋以来“转向内在”的思想取向形成鲜明对照。 (查看原文)

韧勉
4赞
2021-11-22 15:38:10

—— 引自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