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考古中国——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是一本以考古视角呈现5000年中华文明的通识读本。精选15个代表中华文明的大遗址,包括殷墟、三星堆、良渚、秦始皇帝陵、南海I号、长城等,涵盖都邑、陵墓、水下、高原、沙漠、窑址等众多场景,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 、交通、水利等方面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全彩呈现。考古学家们精彩讲述亲历的考古故事、生动阐释考古发现背后中华文明的大建设、大交流、大梦想。每一篇附考古小知识,零基础也能看懂。全书根据考古发现时间编排,从1921年至2020年,致敬中国考古百年、致敬中国考古人。
作者简介:
许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魏兴涛: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
唐际根:原殷墟考古队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安阳工作站站长、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
雷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
刘瑞: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队长
王宁远:良渚水利系统考古领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
孙周勇:石峁遗址考古领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赵海涛:二里头工作队队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副研究员
蒋文孝:秦始皇帝陵西侧1号大墓考古发掘领队
全洪:南越王宫博物馆馆长、广州市文物博物馆学会会长
齐东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李岩:南海I号保护与发掘亲历者
杨军: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队领队
郑建明: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发掘领队
于春雷:清平堡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
1.总序:考古中国,唤回我们的文化记忆丨许宏
何为考古?为何考古?
影响中国历史的大遗址
大发现见证中国考古百年史
全球文明史视角下的古代中国
2.仰韶: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起点(1921)丨魏兴涛
仰韶村的发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
西水坡M45:中华第一龙
豫晋陕交界:中华文明的初曙
双槐树:中华文明的胚胎
仰韶文化的传播
3.殷墟:一片甲骨惊天下(1928)丨唐际根
殷墟与商王朝:都邑文明
殷墟与甲骨文:看不见的大历史与小细节
殷墟与青铜器:神秘的青铜王国
殷墟是人类的世界文化遗产
4.三星堆:青铜时代的奇葩(1929)丨雷雨
“沉睡几千年,一醒惊天下”
三星堆遗址的新发现
古蜀文明与中华文明
5.阿房宫:华夏民族开始形成的实物标志(1933)丨刘瑞
在文献中寻找阿房宫
在考古中发现阿房宫
在选址中解密阿房宫
在名赋中重读阿房宫
从阿房宫看秦汉都城
6.良渚:中华文明5000年的实证(1936)丨王宁远
何谓良渚:基本概念与认知
何以良渚:江南模式与成因
匠人营国:都邑选址与规划
城郭宛然:古城功能与设计
法无定法:考古技术与手段
7.石峁:中国文明的前夜(1958)丨孙周勇
30块钱“抢救”回的文物
石峁古城与“金字塔”皇城台
石峁玉器“藏玉于墙”
黄帝都城抑或夏都?
8.二里头:3700年前的中国第一王都(1959)丨赵海涛
二里头是夏都吗?
二里头之“最”
二里头文化的统治、影响与衰亡
9.秦始皇帝陵:千古一帝的雄心壮志(1962)丨蒋文孝
奋六世之余烈:秦始皇帝和他的帝国
秦始皇陵:帝王之都的规划之一
外藏系统:秦始皇帝的雄心壮志
10.南越王墓:岭南文化之光(1983)丨全洪
割据岭南近百年的南越国
从未被盗掘的汉代王陵
南越国与海上丝绸之路
11.法门寺地宫:看得见的大唐盛世(1987)丨齐东方
信佛的皇帝
玻璃与对外文化交流
茶具与茶文化
法门寺地宫的其他发现
12.南海I号:南宋的海上文明使者(1987)丨李岩
南海I号发掘记
海上丝绸之路
揭秘始发港及目的地
海上航行的聚落
13.海昏侯墓:黄金遍地的废帝刘贺墓(2011)丨杨军
沉睡了2000多年的海昏侯墓
海昏侯与海昏侯国
海昏侯墓的惊世发现
14.后司岙:解密中国青瓷的巅峰之作(2015)丨郑建明
皇家御用秘色瓷
消失千年的秘色瓷寻踪
窑址考古揭开贡瓷之谜
15.清平堡:沙漠里的明长城(2020)丨于春雷
什么是长城?
清平堡遗址与明朝边防
长城地带与中国文明
附录1:致敬中国考古人
附录2: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0—2020)
附录3:中国重要考古遗址(新石器—清)
出版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三星堆的祭祀文化
大家对三星堆八大“祭祀坑”耳熟能详,其实,三星堆遗址的祭祀坑远不止8个。根据研究,三星堆的祭祀坑可以大致分为三个等级:第一个等级为一至八号“祭祀坑”,均为长方形坑,集中分布在南部的祭祀区;第二个等级为玉石器坑,个别玉石器坑也填埋有少量的铜器,主要发现于遗址的北部,像燕家院子玉石器坑、仓包包玉石器坑、梭子田玉石器坑等;第三个等级为陶器坑,数量众多,大多发现于居住址内,一般表现为满坑填埋的完整陶器且多被火烧过,一些陶器坑也埋有少量破损的琮、璧、璋等石质礼器,极个别的还埋有绿松石和金箔片。这些祭祀坑是三星堆文化时期从上到下、各个阶层的人们频繁进行祭祀活动的遗存,反映了古蜀国成系统、有序列的宗教祭祀活动。换句话说,三星堆文化时期的古蜀国是全民祭祀的,不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要进行祭祀活动,因此有学者认为三星堆文化时期的古蜀国压根儿就是一个神权古国,三星堆人把“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祀”发挥到了极致,而“戎”被弱化到了极点(遗址内极少发现实用兵器),他们把最珍贵的资源都用来制作宗教用器,把最美好的东西都拿去献给神灵。这种“举国皆祀”的风气即使在古蜀国的历史上也仅见于三星堆和金沙时期,也就是商周时期。与殷墟不同,三星堆遗址迄今为止未发现人祭现象,兽祭也不普遍。根据研究,三星堆文化时期的古蜀国有一套独特而规范的礼仪制度,反映在礼器上有以下几点:铜器以尊、罍为中心,“顶礼(尊)膜拜”的场景屡见不鲜;玉器以璋为核心;石器则是以璧为核心。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石璧,数量之多、形体之大,在中国其他青铜文明当中十分罕见,最大的石璧直径有70.5厘米,重量接近100斤,而且这些石璧是成套出现的,按照大小依次排列或者累置,我们称之为列璧,这种列璧现象与后来中原地区的列鼎制度是十分相似的。 (查看原文)
阿噗走向光明
2024-08-12 16:11:43
—— 引自章节:三星堆遗址的新发现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除了丰富你的文化给养,这门“无用之学”还有安顿身心之功效,当我们的视野扩至数千年乃至数十万年,空间上鸟瞰全球乃至更远的星系,身边的小事当然就会被看淡,从而有一种释然旷达的感觉。 (查看原文)
尚万强
2024-11-19 13:10:12
—— 引自章节:1.总序:考古中国,唤回我们的文化记忆丨许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