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话语提炼与中国历史研究》是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西南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蓝勇近年来发表的历史地理学术论文合集,涉及历史地理与生物、天文的跨领域研究,历史地理与古代经济发展研究,古今地名、历史人物故居现象研究,历史地理与资源、生态发展跨领域研究,古代科技与生产力研究等领域研究。
本书中不仅含有大量史学资料,更有作者跨越千山万水实地考察与访问的一手资料,增加了内容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也将成为珍贵的田野考察资料。作者具有非常强的现实关怀,如通过地理、生物、经济等多方面权衡,对南水北调工程提出异议,对移民问题提出独到的见解;通过大量考察与历史文学比对,对历史名人故居真伪提出质疑,从长远的历史观出发对当下各地为提升经济而造出的“遍地先贤”现象提出批判;对中国与西方在传统制造业的继承发展上在先进制造技艺和落后传承途径的不同进行详细分析,等等,这也体现了历史学在方法论上的作用,对于当下及未来的人文、经济、科技的发展,是有借鉴和指导的益处的。
同时,作者在研究以上问题时,开创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提炼出了属于中国历史地理的“话语”,如乡土历史重构、地域泛化、干涉限度差异、科学的历史与文化的历史等,都值得推广和传播。作者的出发点更是先验的,中国的学术话语应该有更大的影响力,而不应该盲目以西方学术理论观点为指导,特别对于中国历史的研究,”话语提炼”本身就具有开创性。
作者简介:
蓝勇,四川泸州人。现为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西南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历史地理学博士点学术带头人。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评专家组专家、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会副会长、《历史地理研究》副主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委、《中国人文田野》主编。研究领域涉及中国历史地理、饮食史、慈善史、西南地方史等方面。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等纵横向项目40多项。出版《中国历史地理》《长江三峡历史地图集》《中国川菜史》等20多部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40多篇。成果获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提名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三等奖,四川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三等奖,重庆市政府优秀成果奖一、二等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奖励。
导 言 本土话语的提炼与中国史学的前瞻/ 001
第一章 “天地生” 大背景话语与中国历史发展格局/ 009
一 从东亚大陆“天地生”角度看中华文明的东移南迁/ 010
二 中国地域方位话语嬗变与东亚大陆 “天地生”背景/024
三 “天地生”背景下的“南水北调”与“北人南迁”/053
第二章 社会发展进程与社会经济话语/ 063
一 巴蜀历史发展中的“唐代断痕”问题/ 064
二 从“蜀道”到“世道”:蜀道名实之变考与社会转借/088
三 “难言之隐”:清代内河救生慈善组织内部服务有偿化研究/095
四 近代川江木船情结与轮船“制造力”“航行权”“利益权”之者量/123
第三章 科学的历史与文化的历史的学术话语/ 137
一 中国历史上“遍地先贤”现象与传统“乡土历史重构”/ 141
二 “地域泛化”与“情节神话”下的南北丝路地名原型研究/ 193
三 从金牛道筹笔驿名实看中国传统“乡土历史重构”/224
四 地名的“雅化“还是地名的“讹呼” /241
五 “文化的历史”对“科学的历史”的渗透/246
第四章 传统生产力与现实关怀话语/ 272
一 亚热带山地“结构性贫因”形成与明清美洲农作物引透/ 276
二 “效益观”“生态观”视域下的刀耕火种/299
三 从地理环境、生产力、生产关系看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倒置”与“回归”/311
四 中国历史上“燃料换代”历史与森林分布变迁/ 319
第五章 资源、 环境与干涉限度差异话语/348
一 中国环境史研究与“干涉限度差异”理论建构/ 351
二 历史上鱼类资源开发差异与“干涉限度差异”/371
第六章 中国传统科技 与技术传承、逻辑类分话语/ 396
一 对“先进制造技艺”与“落后传承途径”的反思/ 399
二 传统制造“名实类分无序”与技术“时代断层”/440
第七章 历史地理区位地名考证与方法话语/ 466
一 文献与“田野三视域” :中古州县治城位置考证方法研究/ 468
二 唐宋历史记忆与巴蜀分界线复原/ 494
三 从古代巴蜀界山异同认知看传统地理认知“虚拟定位”的局限/ 521
四 中国古代空间认知虚拟性与区位重构/ 535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我们知道,“南水北调”工程从开修到管理维护都是十分巨大的工程。专家估计,仅西线工程投资可能就在3040亿以上,有的专家认为动态投人要达6000亿以上。同时,每年的管理支出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有的专家指出,按10%计算,管理成本每年达300亿,按195亿立方计算,每平方米达1.5元。如果再加上工程修建成本,用这些水来发展北方经济文化无疑是相当用油当水来发展经济!显然,这些支出应算在水资源缺乏地区经济开发成本和人居成本上。我们应该算一算,将南水北调工程的支出算在这些地区开发和人居的成本上,这些地区的经济开发从国家的投入与产出来看,还有多少利益可言。还有人认为将水调到黄河流域有利于黄河许多水电站增大发电量。但我们试想,如果不搞南水北调工程,是将长江水就地发电节约成本,还是将水调到黄河流域发电节约成本,这是一个连小学生都能回答的问题了。 (查看原文)
刘未
1赞
2022-10-11 11:03:47
—— 引自章节:三 “天地生”背景下的“南水北调”与“北人南迁”/053
本来魏源提出的“师夷之长计以制夷”很有见地,但整体上近代国家层面在这个问题上更多是军事上的“师夷”,主要的关注点在军事工业的现代化,而对民用现代工业的关心则相对淡薄,这在当时国家面临列强军事威胁的国际语境下是可以理解的。而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这种国家层面的考量可能太过于遥远。在许多地方官员的意识中,轮船与木船的取舍主要不是技术的先进性,而是考量谁在用、利归谁和对于时局的影响。应该说在近代长江上游,很少有浅水轮船的先进性、木船的落后性、轮船本土造的必要性这些重要话语现象出现,也就是说相对航权、利权话语来说,技术上的制造力往往显得并不是很重要的。如果这种选择放在本来时局就相对动荡的晚清来说,相对于“激成变故”影响政权的稳定和保护自己官位,轮船本土制造的动力自然更是微不足道的了。 (查看原文)
刘未
2022-10-20 15:55:56
—— 引自章节:四 近代川江木船情结与轮船“制造力”“航行权”“利益权”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