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1:光明与黑暗并存的时代》讲述的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明朝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一个光明与黑暗并存的时代。新事物、新生活、新享受层出不穷的同时,皇宫、官场、士人群体中充满黑暗、腐朽;王阳明思想上的突破,提供给士人不一样的理想,但它出自黑暗的政治压迫和挫折;财政混乱、宦官外臣结党、皇帝或不作为或胡乱作为……然而,在种种高度矛盾下,明朝为何还能延续那么多年,本书对这个关键问题也做出了解答。
你会看到:
举国若狂的炫耀服饰、饮食,凸显身份就要穿别人穿不起的衣服,彰显所饮所食、餐具和排场;
快速增长的人口,使明朝从经济生产到社会组织、官僚体系发生方方面面的巨变;
遭遇了一连串挫折危难,王阳明在龙场获得了思想与精神上的突破;
崇祯皇帝在位不到17 年中竟然用了50 个阁臣,平均每任任期4个月,可见服务明朝的皇帝有多难……
作者简介:
杨照,历史学家,1963年生。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兼修考古学和人类学,入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研究所,为哈佛大学博士候选人,师从张光直先生和杜维明先生,研究专长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人类学。曾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兼任多所大学讲师,后以历史学术普及和历史写作为重心。杨照现任台湾诚品讲堂与敏隆讲堂讲师,常年开设一系列关于中国历史和中国经典的课程,他的历史创作延续吕思勉、钱穆的治学和教学路径,将艰深而丰富的学术成果以生动通俗的方式传达给大众读者。
总 序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第一讲 近世后期的历史动力
01 克罗齐的名言“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 002
02 唯物史观:“下层结构”决定了“上层结构”- 005
03 “年鉴学派”整理出的多层次历史结构- 008
04 无法当故事讲的,是历史的大结构- 011
05 被新世界体系编纳在边缘地带- 014
06 朱元璋的垦荒政策和鱼鳞图册- 018
07 屯田和重视家族带来的人口增长- 020
08 城乡分野、地域主义到省籍观念- 023
09 旧典范支应不了的困窘状况- 027
———-
第二讲 近世生活—食与衣
01 赚钱却不能花,西方资本积累的动机- 032
02 “商”上升到“农”,不如跃升到“士”- 035
03 《凤还巢》显现明朝炫富的社会现象- 038
04 “衣着逾制”与衣着颜色、图纹等禁令- 041
05 从马尾裙到苏样,衣装的“创起为奇”- 044
06 社会性衣装的展示场,举国若狂的炫耀热- 049
07 公共空间无关市民意识,只在表现身份- 052
08 饮食空间的变化:茶楼不只喝茶- 055
09 从《儒林外史》看喝茶的普遍- 058
10 菜肴、食具的排场与僭侈- 060
11 “一筵之费,竭中家之产不能办也”- 063
———-
第三讲 近世生活—住与行
01 朝廷掌握7 万公里的驿道与驿站- 068
02 “非军国重事不许给驿”的限制- 071
03 统治工具动机下创造的行旅交通条件- 074
04 从《金瓶梅》看送别,用《夜行船》做谈资- 077
05 明朝人怎么搭船、乘车? – 080
06 旅行禁忌变少,建筑风水愈发讲究- 083
07 官员住所规范及《五杂组》记载的建造之法- 086
08 借景、叠石,《园冶》中记载的造园之法- 089
———-
第四讲 王阳明与理学新发展
01 心性理气和佛性:佛教对理学的影响- 094
02 强调个人、凸显自在自由的“学”- 097
03 跃动着道德英雄主义气概的理学- 100
04 理学家吴澄对“豪杰之士”的探问- 102
05 理学回归初衷,许衡和刘因看似不同的选择- 105
06 理学在明朝受到“成功的诅咒”- 107
07 道理早于圣贤存在,追求“自得之学”- 110
08 王阳明贬谪龙场当驿丞的政治现实- 113
09 王阳明: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 116
10 王阳明:是“好恶之知”,而非“闻见之知”- 119
11 知行合一,将扭曲良知的各种因素扫除- 122
12 大诈伪时代下逼出的王阳明思想- 125
13 每个人心中自有真理的后遗症- 128
———-
第五讲 明代的戏曲与小说
01 “中国的自由传统”是怎样的自由? – 132
02 戏曲能够发展,靠的是身份制松动- 134
03 从“诸宫调”到“杂剧”的形式差异- 137
04 杂剧为什么从歌唱开始? – 140
05 从《西厢记》看文人为杂剧添加的精神资源- 143
06 从“南戏”到“传奇”的嬗变- 146
07 南戏的多种唱腔与昆曲的流行- 150
08 说书、话本、章回小说与观众- 153
09 小说:高度的行业集体性质和随兴游戏性质- 157
10 中国文明的一段“新造字运动”- 160
———-
第六讲 黄仁宇与《万历十五年》
01 革命像101 年才可通过的长隧道- 164
02 中国为何无法成功地回应西方冲击? – 167
03 集中在一个特定尺度上的“大历史”- 171
04 1587 年—无关紧要、没有大事发生的一年?
05 不看人物的短时片面,看更根本的结构- 177
06 万历皇帝:蓄意“罢工”、不运作的皇帝- 181
07 皇帝与文官系统之间的结构性僵局- 184
08 明朝皇帝与宦官共治天下- 187
09 文官系统的“结果主义”倾向和道德修辞评判- 190
10 “夺情案”显现出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依赖- 193
11 “立储案”和文官对皇帝伦常仪礼的报复性制约- 195
12 道德过剩,挤压实质的行政效能- 199
13 正面的规定都失灵,只剩负面规定在起作用- 202
———-
第七讲 明代的财政及其危机
01 没有基本国家管理工具却仍然存在的庞大帝国- 206
02 早熟的帝国靠的是意识领导- 208
03 白银从来不是明朝官方的货币- 211
04 没有统一的货币,没有专业的财政部门- 214
05 官和吏角力,户部和兵部、工部也角力- 217
06 宫中开销与政府费用不分,岁入有定额,
岁出无预算- 220
07 银库间难以划拨,“税亩”为逃税提供可能- 223
08 地方政府分级混乱,官吏员额缺、薪俸低- 226
09 明朝官僚体系的败坏是管理上的无能- 229
10 里甲制是明朝存在的根本- 232
———-
第八讲 后金的崛起
01 清朝历史的情绪性改写、选择性扭曲- 236
02 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 239
03 从后金到清朝,民族认同的策略调整- 242
04 努尔哈赤决意讨明的“七大恨”- 245
05 “何独构怨于我国也”- 248
06 努尔哈赤势力坐大的事实和“七大恨”的表达
很不一样- 251
———-
第九讲 诸寇横行的时代
01 梃击案—贵妃和太子的冲突- 256
02 红丸案—辍学太子的短暂皇帝路- 260
03 移宫案—朝臣严批李选侍久居乾清宫- 262
04 以礼监视皇帝,“朝中”干预“宫中”- 265
05 士人与宦官联合,请出皇帝乳母客氏- 268
06 皇帝私生活被当作大事,人人都是言官- 271
07 魏忠贤弄权,熹宗为何“懵然不辨”? – 274
08 两个壁垒分明的派系:东林党和魏党- 277
09 流寇问题的关键—“括天下库藏尽输京师”- 280
10 流寇是明朝政治体系崩坏的总体现- 284
———-
第十讲 崇祯皇帝—心理史学的分析
01 生祠遍立的“九千岁”魏忠贤的垮台- 288
02 超越前代的绝对皇权与忠君思想- 292
03 成为拥有绝对权力的皇帝全靠身份的偶然- 295
04 袁崇焕要求“不以权力掣臣肘”- 298
05 崇祯前后任用50 个阁臣,一个难以服务的皇帝- 301
06 极端的自我为中心贯串崇祯朝的统治- 304
07 轻信和多疑的矛盾结合- 306
08 自我中心与崇祯皇帝人格中深层的迁怒转移习惯- 309
09 从“刑部易尚书十七人”看崇祯皇帝的
责任逃避心理- 312
10 罚远过于罪,试验自我权力的界限- 315
11 三饷并征,崇祯君臣给李自成的大礼- 318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朝廷组织编制中,有一个单位叫“十三清吏司”,“十三”来自“十三省”,所以是各省和中央朝廷的联系单位。
不过“十三清吏司”除了要管13个省之外,还有很多很杂的业务。要管北直隶、南直隶这两个不在13省以内的特别区,要管盐业专卖,要管漕运仓储,要管御马房,等等。
所以北直隶的财政由福建清吏司兼领,南直隶由四川清吏司兼领,盐业由山东清吏司兼领,钞关由云南清吏司兼领……这样的安排很怪吧,为什么将北直隶的业务和福建的放在一起?这中间只有一个简单的考虑,那就是福建、四川、山东、云南、广西、贵州这些个地方因不同理由相对比较闲,所以就分到监管业务,顺便做点别的事。
管理中央和地方财政的联系,还有余力可以管其他业务,可想而知在本业上是用什么态度在管了。
前面提到户部的员额,最多的时候增加到74个官和165个吏,官增加了将近一半,吏却只多了5个,但真正在做事的,是吏而不是官。顾炎武检讨明代没落问题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就重点提出了吏的状况。吏不像官,没有统一的晋用渠道,都是靠人际关系上来,因而有很多亲戚同乡的联结。一个单位中的吏形成复杂而坚固的师徒、亲戚、同乡关系,彼此掩护,和官之间则形成表面上下隶属,实际紧张角力的关系。
“流水的官,铁打的吏”,官来来去去,不只是调动频繁,而且自己都无法控制什么时候被调到哪里去,也就不可能有所准备。没有准备到了任地就任新职,几乎不可能立即进入状态,要做什么事,都必须问已经在那里、长期在那里的吏。
因而我们可以更简单地这样看:明代的户部人力微薄到真正在做事的,不到200个人,这和宋代的规模相比,都少了一半以上。宋代的财政管理逐渐朝专业化发展,明代相较却开了倒车。
户部规模太小,能管的很有限,而关于国家财政事务,除了户部之外,还牵涉其他单位。例如兵部在这方面也很重要。“卫”“所”这种军事机构的经费,适用分配的,由一个县或一个州来负责供应。分配到的州、县,财政收支就脱… (查看原文)
蕊ꦿ℘゜এ
1赞
2023-04-02 00:51:31
—— 引自章节:05 官和吏角力,户部和兵部、工部也角力- 217
1588年1月,但以农历计算还在前一年的十二月,一代名将戚继光去世了。依照黄仁宇的评断,戚继光最重要的历史地位,建立在为明朝打造了一种特殊的军事组织,之前没有出现过,之后也无法再造。
黄仁宇在书中解释得很清楚,那是因为戚继光的军队,不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所能承担的。戚继光去世时,没有人能看见,那是一个时代的结束,而且是中国唯一的一次军事改革实验到此落幕了。也是要到后来,有了宽广的历史眼光,才会看出来历史的巧合竟然衔接得那么紧密。同一时期在欧洲发生的最重要的事,是英国海军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将世界历史带进了新的海权时代,而中国刚刚错失了可能参与的关键条件。
又例如在1587年当时看起来的一件小事,一件No Significance(无关紧要)的事,在东北边境的建州卫有一个部落的领袖逞其武勇,攻打周围的邻人,消息传到朝廷,大臣分成两派争议到底该剿还是该抚。一度要剿的主张占了上风,但派去的军队却被打败了,于是转而变成要抚的主张被采纳了,实质上就是恃其距离遥远,不理不管算了。
那个武勇的部落领袖,叫努尔哈赤,他的名字在1587年第一次出现在明朝的记录中。
努尔哈赤的行为,以及明朝朝臣讨论与决策到执行并转向的过程,有哪些是偶然的?又有哪些反映了结构性、近乎必然的现象或问题?回头看历史,从后见之明,我们常常扼腕,当时怎么会如此轻忽,怎么会就这样放过了可以节制、压抑后金崛起的大好机会呢?
千金难买早知道,而我们却总爱用“早知道”来看待及评论历史,这就是黄仁宇所说的“斤斤计较书中人物短时片面的贤愚得失”的态度。
黄仁宇在书中试图让我们看到,这不是少数几个人的错误判断,而是:首先,当时明朝的军事组织与军事运作,没有条件可以出关打努尔哈赤。其次,要建立足够的军事力量出关压制努尔哈赤,明朝需要完成如同戚继光所从事的改革,但戚继光的遭遇却已经证明了这样的改革无法彻底,也不可能复制。派戚继光去打努… (查看原文)
蕊ꦿ℘゜এ
2023-04-01 01:27:34
—— 引自章节:05 不看人物的短时片面,看更根本的结构-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