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所考察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国家利益错综复杂的东北地区,体现出国际协作治理环境问题的雏形,对今天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除了还原这一历史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之外,本书还从医学、地缘政治、国际关系等多个角度切入,提供了了解这段历史的多元面相。
【内容简介】
1910— 1911年,饱受列强侵犯的中国东北,又面临鼠疫的严峻考验。日俄等列强以治理公共卫生之名,行扩张权力之实;行将日暮的清政府则做出最后的应对。随着伍连德奔赴哈尔滨力挽狂澜,各国医学精英云集奉天,这场博弈进入白热化阶段……
这不仅仅是一场环境灾变,还是近代中国应对外侮的历史写照,生态灾害、地缘冲撞和政治交锋相互交织,中国现代公共卫生事业于危机中借势萌芽,其影响延续至今。
作者简介:
作者
威廉·萨默斯,耶鲁大学荣誉退休教授,研究领域包括近代生物史、疾病的地缘政治、亚洲医学史等,尤其致力于中国的公共卫生与医学研究。曾参与在中国的医学交流,1980年随耶鲁大学代表团首次来到中国,与湖南医学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前身)建立医学交换项目,1982年在武汉、上海讲学,曾担任耶鲁大学—中国医学委员会主席。自1982年至2017年退休,一直在耶鲁大学开设中国科技与医疗史课程。
译者
王进,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与文化研究。
【目录】:防疫与博弈:清末鼠疫背后的大国外交 程龙
致中文版读者
序言
致谢
第一章 鼠疫席卷东北
沿黑龙江发生的鼠疫
鼠疫在中国
第二章 “东北问题”
《尼布楚条约》(1689 年)
《北京条约》(1860 年)
东北的铁路 39
鼠疫发生之前的政治分裂
俄国在中国东北的政策
美国的角色:“门户开放”
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政策
中国在东北的政策
第三章 鼠疫
鼠疫侵袭哈尔滨
奉天的鼠疫疫情
大连的鼠疫疫情
疫情结束 91
三座城市,三种风格
第四章 万国鼠疫研究会及其后续
大会之缘起
鼠疫大会的筹备工作
鼠疫大会的召开
鼠疫科学
大会的后续事件
日本和中国的反应
第五章 鼠疫的来源:疾病生态学
满族人与旱獭:文化与自然
中国的边境
俄国人的渗透
日本人的渗透
皮草贸易
鼠疫的宿主及历史
生态位:文化与生物
第六章 鼠疫与政治
中国东北地区的地缘政治对峙
日本在中国东北和朝鲜
俄国在中国东北
中国在东北
殖民和后殖民时代之间的医学
结语:一个世纪之后
附录:地名对照表
术语表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NICHES: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pidemic disease is one manifestation of a change in ecological niche.As an infectious agent adapts,new balances must be struck with respect to both host and parasite,and alternatively,as a host changes,new selections often drive new adaptations in microbes.We have seen,in the case of the Great Plague in Manchuria,that new populations,new technologies,and new politics all contributed to the spread of Y.pestis and the disruption of the more or less stable equilibrium that existed in the traditional Asian communities of humans and marmots.Epidemics can result from newly virulent strains,but probably more often,it is the opening of new niches by human actions that provides new opportunities for disease expansions.What was the cause of the Great Plague?Simply… (查看原文)
我是小狗
1赞
2022-02-23 12:54:12
—— 引自第129页
美国的公共卫生模式被菲律宾人采用和调整,沃里克・安德森(Warwick Anderson)
描述了殖民权力与随后的后殖民政府在菲律宾的相互影响,然而与此相对的是,公共卫生在中国呈现的是一种更为折中的发展。当然,它被注入了西方式的概念和实践,但是正如罗芙芸提出,早已实现西方化但仍为亚洲国家的日本发挥的中介作用,使得这些转型能够被更为迅速地接受。后殖民研究的修辞话语通常运用抵抗和接受的概念,但是这些概念却不能被简单地用于中国东北。在哈尔滨,重要的抵抗力量似乎不是来自当地中国或朝鲜居民,而是来自非俄罗斯人的西方人、商人和外国的外交群体,他们惧怕俄国行政官们设立的在其他场合会被认为是合理的话但如今被视为更牢固的支配权序曲的先例。 (查看原文)
北之岚
2023-05-06 22:53:14
—— 引自章节:殖民和后殖民时代之间的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