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帝国的疼痛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一段老大帝国的沉痛往事 令人追惋

一个转型社会的失败标本 使人警醒

公元1644年,中国的大地上,是一幅烽烟四起、血腥弥漫、民不聊生的悲惨场景。这一年,大清王朝代替了大明王朝,中国的历史依旧在既有的政治轨道上前行。甲申年的疼痛意味着一个不祥的隐喻:古老的中国还要沉睡,还要在愚昧、贫穷、动荡的阴霾下沉睡两百多年。本书以生动的笔法为读者描绘出1644年中国的全景,引发人们深切的思考:从崇祯皇帝的末路,李自成的勃兴与衰落,到努尔哈赤及其子孙的苦心经营,还有江阴百姓的悲壮抵抗……

作者简介:

聂作平,四川富顺人,作家。《精英会》总策划,《中国国家地理》资深撰稿人、十周年文章贡献奖获得者。著有《历史的B面》、《历史的耻部》、《1644:帝国的疼痛》、《天朝:1793-1901》、《一路钟情:走出来的人生美景》等。《历史的耻部》与吴思的《血酬定律》同获新浪网、当当网“2003年度最有价值图书”。

原文摘录:

为了坚守京师,筹饷是一件大事。召见吴襄之后,崇祯多次向户部提出要解决这一问题。但此时的大明王朝已是苟延残喘,国库里竟然仅有区区四十万两银子。户部官员面对崇祯严厉的责骂,仍然无计可施。与此同时,崇祯个人的财产亦即所谓的“内帑”却丰厚无比。大臣们反复上疏恳请,希望崇祯拿出内帑以充军饷。这无疑像要崇祯的命,他向大臣哭穷说:“内帑业已用尽。”左都御史李邦华大概着急了,也顾不得当众顶撞圣上,说社稷已危,皇上还吝惜那些身外之物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话已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崇祯却顾左右而言他,始终不肯拿出一分一厘来保卫他的江山。后来李自成攻占北京,从明宫搜出的白银竟多达三千七百多万两,黄金和其他珠宝还不在内。为了节省一百万而丢掉三千七百万乃至无法估价的整座江山,是否值得?这笔再简单不过的账,自幼聪明好学的崇祯到死也没有算清楚。
国库没有钱,皇帝有钱不愿出,想要再杀鸡取卵或是竭泽而渔地从百姓头上搜刮,已经既没有充足的时间,也没有充足的地盘了。这时,崇祯万般无奈,只得要求勋戚、太监们无偿捐助。富有天下的皇帝对拿钱来保自家的天下都不乐意,又有几个人肯拿出他们手里的钱呢?崇祯只得密令他的岳父周奎,要求他捐银五万到十万两,以便起个表率作用。周奎年岁虽大了些,可对自己的口袋一点也不含糊:一个劲哭穷,声称即使勒紧裤带也只能捐一万两。崇祯认为一万两委实太少,至少得两万两才够意思。周奎不敢讨价还价,却暗地里进宫向女儿求援,于是周皇后背着崇祯给了他五千两。可就是这本身出自内帑的五千两周奎也只捐了三千两,余下的两千反成了他的外快。勋戚中,只有熹宗皇后张氏的父亲太康伯张国纪了二万两。太监中,只有两个人捐了三万两、五万两,最富的王之心仅捐了一万两。其他的勋戚和太监,尽管个个富得流油,却纷纷装穷,甚至在自家的大门前贴上“此房急卖”的字条,表示他们家已经穷得只能卖房子过日子了。从天子到臣子的集体哭穷,… (查看原文)

祭酒
2021-08-18 21:42:16

—— 引自章节:三 性格决定命运……………………………………………………0

崇祯朝的十七年中,崇祯一共任用过五十位内阁大学士,不论是在明代还是其他朝代,都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记录。六部和都察院的长官也同样频繁
更换,走马灯似的令人眼花缭乱:他共用过吏部尚书十三人,户部尚书八人,兵部尚书十七人,刑部尚书十七人,工部尚书十三人,都察院左都御史一百三十二人。换来换去,仍然没有换出任何一个让崇祯满意的官员。真不知是大明气数已尽,老天故意不降贤臣于当世,还是崇祯自己出了问题。
朝中大臣走马灯似的改换,也许还有些说词。但崇祯对前线领兵作战的高级将领,同样怀疑加猜忌,不能不说是犯了兵家之大忌。他先后用过袁崇焕、杨嗣昌、孙传庭、卢象升、洪承畴、熊文灿、陈新甲等人率兵同后金以及农民军作战,这些人却几乎没有一个得到善终:不是被崇祯处死,就是孤军被围无人过问,最后只得坐守孤城被敌生俘,或者被逼仓促上阵战死。一代名将袁崇焕因为擅杀总兵毛文龙,被崇祯疑忌,皇太极仅用了一个从《三国演义》中学来的拙劣反间计,就使生性多疑的崇祯相信袁真的与后金有密约,将其逮捕下狱并凌迟处死。 (查看原文)

祭酒
2021-08-18 22:05:48

—— 引自章节:三 性格决定命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