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启蒙与反启蒙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当代中国的启蒙与反启蒙》,从思想史的视角梳理了包括后现代思潮、国家主义思潮、新左翼思潮、虚无主义思潮、反西方主义思潮等各种思潮,并对其源流、影响做了考辨,进而深刻指出:当今的中国只有继续沿着启蒙的路径,融入人类主流文明,才能巩固和发展改革开放的成果,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作者简介: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历史系博士生导师、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哈佛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担任高级访问学者。近年来主要从事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与知识分子的研究以及上海城市文化研究,近著有:《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启蒙的自我瓦解》(合著)、《大时代中的知识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合著)等。《中国知识分子十论》一书2005年获得首届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上编 启蒙的分化与挑战
第一章 1978年以来的启蒙与内部分化003
1.1980年代新启蒙运动的由来003
2.新启蒙运动的同一性与内在分歧011
3.1990年代的启蒙分化016
第二章 当代中国启蒙的内在紧张028
1.两种启蒙:“尊德性”与“道问学”028
2.从现代化到现代性031
3.作为主体性的人的解体038
4.全球化中的民族国家认同044
5.世俗社会的神圣性问题048
6.改革的合法性问题053
第三章 1990年代自由主义与新左派论战065
1.论战的焦点所在065
2.两种自由071
3.两种民主079
4.自由主义:“弱势的民主”086
5.共和主义民主的意义091
6.第三种民主是否可能097
7.公共意志与集体认同105
8.市民与公民117
第四章 启蒙如何起死回生? 129
1.启蒙面临的三大挑战129
2.启蒙的内在复杂性134
3.轴心文明与早期现代性137
4.现代性的普世与多元141
5.物欲主义的弥漫与自由主义的缺席144
6.为什么需要整全性自由主义150
7.伦理自由主义的思想资源153
下编 反启蒙思潮批判
第五章 1990年代中国的反西方主义163
1.从全盘西化到反西方主义163
2.文化认同的两种模式167
3.反西方主义不等于现代民族主义171
4.建构开放的、现代的民族主义176
第六章 近十年中国的历史主义思潮180
1.从80年代的普遍理性到90年代启蒙的历史化180
2.挑战普遍性:历史主义的兴起186
3.争夺普遍性:以中国崛起为背景196
4.“殊途同归”、“分道扬镳”与“理一万殊”207
第七章 走向国家祭台的虚无主义214
1.新启蒙运动中的浪漫主义214
2.人道主义的危机223
3.从虚无走向国家主义229
第八章 进入21世纪以来的国家主义思潮236
1.从左到右:国家主义的两条思想脉络236
2.“回应性民主”,还是“回应性威权”?244
3.施米特主义的幽魂:国家的绝对权威254
4.趋于神魅化的国家理性268
编后记276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对于知识分子来说,文化认同本来是一人应该在知性实践中进行探讨、实现重构的问题。但是,反西方主义思潮的出现,将这一相当复杂的文化/知识问题简单化、机械化和意识形态化了。文化认同不再是理性认知的结果,而只是一个答案泾渭分明的立场选择。自然,反西方主义思潮并不是一种粗糙的情绪或情感,由于其代表人物受过良好的现代学术训练,因此他们的观点不乏理论的支撑。不过,无论他们的论证过程是如何的复杂,其结论却无一例外惊人的简明:西方主流话语问题多多,必须到中国的历史或现实中去寻找文化认同的对象。于是,古老的“不争文明”、毛泽东时代的鞍钢宪法、当代中国的乡镇企业以及小康社会都被一厢情愿地理想化,成为反西方主义思潮构造出来的形形色色的文化乌托邦。产生这种文化乌托邦的原因,多少是因为他们都是治西学出身或长期客居海外,因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当代中国的若干现实采取了一种非理性的、想当然的认知态度,但这并不能提供答案的全部。一个受过严格学术训练的学者如果发生了某种认知上的天真,往往不是由于他的思考缺乏缜密,而是因为其内心的一些非理性的情感因素干扰着他。正如前述、非西化思潮的真正旨趣不在认知,而在认同。更确切地说,由于90年代海内外一系列因素的刺激,促使这些 (查看原文)

momo
1赞
2019-01-07 15:10:38

—— 引自第168页

本来具有清明理性的知识分子急于重建文化认同,急于要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和知识结构指出一个明确的方向,就像80年代的他们匆匆宣判中国文化的死刑、热情召唤西化一样,到90年代又反其方向而用之,不惜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虽然在对西方和中国的立场上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但其内在的逻辑无疑是惊人的一致,也就是将中国与西方置于一种机械化的二元性位置加以理解和选择,并在此基础上匆匆重建自己的文化认同。在此心态催迫下,认知层面上的天真、疏漏和想当然也就丝毫不奇怪了。
在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之中,文化认同的确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但是,如何进行文化认同即文化认同的方式,却常常为人们所忽略。人们一谈到认同的时候,往往会以为是指对既有的或曾经有过的自然、历史、道德和文化模式的认同。这样的认同是一种初级的“事实性认同”方式。然而,现代化由于是一个社会全方位的变迁过程,我们已经无法通过简单的事实比较和价值选择来解决复杂的认同问题,因为既有的文化事实无论是中国的古老历史还是西方的现实模式,都不可能简单地拿来作为我们文化认同的对象。因此,现代社会的文化认同应该是一种新的“建构性认同”方式,即不是静态地对历史或现实的文化价值的认定,而是以一种积极的、参与的、建构的方式,通过对什么是“好的”共同体文化的开放性讨论,比较各种文化价值的意义,在一种动态的过程中逐步构建共同体的文化认同。从初级的“事实性认同”向现代的“构建性认同”的方法论转变,可能是中国知识分子解决文化认同的关键问题之一。 (查看原文)

momo
1赞
2019-01-07 15:10:38

—— 引自第1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