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选编四位最有代表性的日本学者研究明清时期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的系列论文,展现日本东洋史、东洋法制史学者眼中传统中国法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以近现代西欧为参照系,从民事审判的法源、民间契约、讼师群体、诉讼制度与文化、民事法秩序等领域表彰传统中国法文化的特性所在。此外,本书附录又以“论著目录“的形式展现了日本学界四十年来在明清中国民事法秩序领域的成果积累与研究动向,以便于有志于此的学者按图索骥。
作者简介:
滋贺秀三
男,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日本学士院院士。 王亚新 男,清华大学法律学系教授。专业领域为纠纷解决、民事诉讼及司法制度的法社会学研究。
原文摘录:
行为规范的共有状态只是在特定主体的‘首唱’和众人的’唱和’这种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这一过程因为存在‘首唱’的契机,所以区别于‘建立在相互合意上的约’这种理念型;同时又因存在‘唱和’的契机而与‘命令型的约束’区别开来。如果简单地加以定义的话,不妨就称之为‘建立在首唱和唱和基础上的行为规范共有状态”。 (查看原文)
阳啊阳
1赞
2023-05-06 16:59:24
—— 引自章节:日本的清代司法制度研究与对“法”的理解
斯各特在《农民的伦理经济》一书开头说,“这项研究的主题农民的政治行动和反抗的基础,其出发点在于把生活在农村的人们的处境比喻为“就像一个男子不得不长久地站在深至脖颈的水中,即使只是小小的风浪也可能使他溺死’的托尼的描述”。托尼就是有名的英国历史学家R,H,托尼,上述比喻则是他应太平洋问题调查会之邀访问中国并进行了调查之后,在其调查报告《中国的土地和劳动》一书中写下来的。此书出版于1932年,同年曲版的乔治·鲁菲布尔所著《1789年的大恐怖》,在卷首也用了引自泰纳(法国专制王政)一书中类似的比喻。“人们就像在水淹至颈的池中步行的男子。池底一个小小的坑凹或不大的风浪,都会使他失足沉没遭受灭顶之灾”。超越了作为研究对象的不同时期与不同地域,“水淹至颈”的比喻对于置身于世界性萧条时期的两位历史学者同时产生的心灵上震撼引人深思。这个比喻之所以给我们深刻的印象,不仅因为显示了农民走投无路的穷困处境,更因为鲜明地表达了狐立无援的人们不得不面对绝望的处境时而产生的不安心情。 (查看原文)
病猫
2023-09-25 02:09:31
—— 引自章节:伦理经济论与中国社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