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平城时代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论述的是公元398年游牧民族鲜卑拓跋部在今山西省大同市所建北魏平城政权的发展历程。以道武帝为首的一批在中原流亡过的拓跋贵族,由于感受过中原封建制度和文化的影响,积极地推行离散诸部措施,促使拓跋部落联盟迅速地解体。随后,道武帝推行了一系列仿效中原传统制度的政治、经济措施,将平城政权推进了封建社会的门槛。不过,拓跋部落的遗制仍然顽固地影响着平城政权。在皇位继承中兄终弟及遗制的干扰就是突出的反映,而且由此引发了道武帝末年的动乱。平息动乱以后即位的明元帝,采纳汉族士人崔浩的建议,以太子监国制消除了兄终弟及制的影响,确立了父子相承的皇位继承制,使其长子太武帝顺利地继承了皇位。太武帝即位后继续实行太子监国制,但结果却使太子集团膨胀为与皇权对抗的势力,酿成了太武帝末年的正平事变。事变的结果,皇权与太子势力两败俱伤,母后势力乘机抬头。由于建立平城政权之前拓跋部尚处于脱离母系氏族社会不久的父系家长制时代,母权制在拓跋部的社会中具有深刻的影响,道武帝为了预防母后干预政治,建立了矫枉过正的子贵母死制度。然而,子贵母死却派生出来保母抚养太子的惯例,进而发展成为保母干预政治的现象。太武帝保母窦氏、文成帝乳母常氏都曾干预朝政。保母干政最终导向文明太后的临朝听政,出现了与道武帝建立子贵母死制度的初衷恰恰相反的结果。文明太后的临朝听政是母后权力的一次伸张。然而,它的产生虽然与母权制遗俗相关,却并不意味着历史的倒退。因为此时拓跋社会脱离部落联盟而在封建轨道上运行已近八十年了,所以当文明太后将自己凌驾于皇权之上时她自己就成了封建专制集权的统治者,而决非母系氏族时代的代表人物。而且,文明太后推行的太和改制运动使得平城政权基本完成了封建化过程,并为其全面汉化奠定了基础。但是,在父子相承已经成为传统的封建社会里,虽然文明太后可以使她的政治权力膨胀到超越帝王的地步,却无法将这种母后至高的权力像皇权那样自然地传承下去。公元490年文明太后去世意味太后临朝听政时期结束,标志拓跋皇权重新伸张。但北魏平城时代还延续了四年,直到公元494年,孝文帝为了开拓新的政治局面,将国都迁到洛阳,才结束了平城时代。

本书是199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原题目为《北魏平城京畿考察与研究》,1999年6月完成,1999年7月经祝总斌教授、朱大渭研究员、张泽咸研究员、蒋福亚教授、阎步克教授鉴定通过,1999年8月经朱大渭研究员、张泽咸研究员推荐成为1999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目 录

序章 北魏平城政权的发展轨迹 l

第一章 皇权初建 16

第一节 道武帝早年经历考 17

一、罪徙蜀地 17

二、再迁长安 25

三、中原文化的影响 32

第二节 离散诸部考 36

一、盛乐息众课农 37

二、河北屯田 44

三、繁時更选屯卫 49

四、离散诸部后的京畿 53

第三节 皇权的确立与危机 60

一、乙未、丙申两诏书的意义 60

二、祸起萧墙 67

第二章 太子监国 75

第一节 拓跋焘为太子考 76

一、拓跋焘称谓乖戾析 76

二、立太平王焘为皇太子辨 83

第二节 太子焘监国考 87

一、太子监国权力超越常规 87

二、明元帝自相矛盾的言论 90

三、北魏史上首位太子 93

四、清河王政变中提出的问题 98

五、拓跋烈是道武帝的同母弟 103

六、道武帝末年的皇位之争 108

七、崔浩窥破明元帝的心病 114

第三节 正平事变 120

一、正平事变的真相 120

二、太子监国的意义与弊端 130

第三章 乳母干政 138

第一节 道武帝杀刘夫人原因 139

一、始作俑者 139

二、“缚父请降”者考 141

三、卵翼之下 149

四、矫枉过正 157

第二节 子贵母死故事 159

一、后宫常制 159

二、终革其失 170

三、前后意义不同 173

第三节 乳母常氏权倾内外 175

一、常氏发迹 175

二、立冯氏为后 177

三、常氏势力 186

第四章 太后听政 194

第一节 孝文帝非私生辨 195

一、拓跋氏早育 197

二、“高祖不知所生”解 200

三、杨椿之语的意义 203

第二节 文明太后临朝听政 208

一、两次临朝听政之间 208

二、冯氏势力 218

第三节 太后听政的背景 225

一、冯、常身世 225

二、活动于政坛的“小人” 232

三、恒代之遗风 237

四、北魏宫廷内的女官 247

五、文明太后的汉文化素养 251

第四节 政归孝文帝 259

一、旁落的皇权 259

二、无法解脱的困惑 265

三、孝文帝迁都策中的感情因素 268

四、文明太后对孝文帝的影响 274

末章 平城时代的历史意义 281

附篇一 北魏平城畿内的城邑 287

第一节 北魏建都前平城及附近地区的变迁 287

第二节 平城畿内的城邑 291

第三节 平城畿内城邑的发展过程 341

附篇二 道武帝时期的大移民与雁北的开发 346

第一节 北魏迁都平城前雁北的状况 346

第二节 道武帝时期的大移民 349

第三节 道武帝时期雁北的开发 355

一、农业 356

二、牧业 357

三、都市建设 358

四、交通和贸易 361

第四节 雁北社会发展的奠基 362

附篇三 论宗主督护 365

第一节 宗主督护考 365

第二节 行宗主督护的社会背景 373

一、战乱与宗族组织的强化 373

二、屯聚自保的坞壁 377

第三节 羁縻汉族豪强地主政策的体现 382

第四节 初行宗主督护的时间 388

第五节 拓跋统治者与宗主豪强携手 393

第六节 宗主督护的消极作用 398

第七节 推行三长制 404

附表一 登国年间部落战争表 408

附表二 道武朝杀黜臣僚表 411

附表三 力微至北魏建国前拓跋氏诸王世系表 415

附表四 北魏王朝世系表 416

附表五 北魏平城时代诸帝年表 417

作者简介:

李凭–1948年生,江苏省江阴市人。1981年在山西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9年在北京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山西人民出版社编辑,国家图书馆参考研究部研究室主任,书目文献出版社社长、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任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二十四史研究中心主任。2004年当选第八届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2007年当选第九届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著有《北魏平城时代》、《东方传统》、《北朝研究存稿》等。

原文摘录:

吕思勉先生认为,在母系氏族社会中,以母权为中心,以母系血统相承续,因而兄弟为一家而父子非一家,于是有了兄终弟及的继承传统。 (查看原文)

暮色·朝阳
2赞
2017-03-08 15:10:43

—— 引自第94页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督护”是含有军事、行政两方面含义的词。而这恰好又符合当时既是生产组织又是武装集团的宗族的特性。如果这种理解不错的话,那么从“唯立宗主督护”来看,北魏王朝意欲将宗族组织纳入国家行政轨道的意图就很明显了。从前引《李沖传》冲李沖与郑羲、高祐、傅思益等人的对答中可知,宗主的职责中最主要的就是督护本族,按“九品差调”的规定去完成国家征发的赋税和徭役。
但是,如果因此说宗主督护就是一种基层行政制度似乎又很勉强。宗主不是通过国家的行政权力去任命的,而是依据宗法关系中的嫡长制原则在强宗大族中产生的,他们在维护宗族内部秩序时除了使用得到北魏王朝认可的“督护”之权外,更多地依赖于建立在封建宗法关系上的礼制。因此宗主并不像后来的三长那样较严格地接受地方政权的统辖,一些强大的宗主甚至还会出任州刺史、郡太守和县令长。各宗族还因时期和地区的不同而与北魏王朝的亲疏关系也有所不同。甚至,有些强宗大族或拒输赋税,或与政府分庭抗礼,形同割据势力,如李波宗族、薛永宗宗族即是。因此,严格说来,宗主督护并不能算作基层行政制度,它只是在北魏尚未建立系统的行政机构的情况下部分地担负了基层行政的职能。
根据以上六点概而言之,宗主督护是北魏前期实行的以宗法关系为其维系纽带的、具有部分行政职能的生产与自保相结合的基层社会组织。 (查看原文)

cc修文
2赞
2020-02-05 13:20:03

—— 引自章节:第一节宗主督护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