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近代百多年间,中国多呈乱象。各类思潮和思想论争此起彼伏,如乱花迷眼。然其背后,又有或隐或显的一条潜流贯穿其间,不绝如缕。这一乱世中的潜流便是民族主义。本书的主体内容是从“二十一条”到北伐,各文都多少触及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一些面相,又都与民国政治相关,多从广义的文化视角考察包括战争和外交在内的政治行为,以及其他与民族主义相关的思想、社会现象。
作者简介:
罗志田,四川乐山人,四川大学历史系毕业,获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硕士、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曾任教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历史系,现为四川大学杰出教授。著有《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思想》(1998、2011)、《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2003)、《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从新文化运动到北伐》(2006)等。近著《道出于二:过渡时代的新旧之争》、《经典淡出之后:20世纪中国史学的转变与延续》等在印刷中。
引论:清季社会变迁与民国政治
——科举制改革的影响
一、思想与社会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特殊表现形式:以胡适的世界主义与
反传统思想为个案
救国抑救民?“二十一条”时期的反日运动与辛亥五四期间的
社会思潮
走向“政治解决”的“中国文艺复兴”
——五四前后思想运动与政治运动的关系
二、文化与政治
五代式的民国:一个忧国知识分子对北伐前数年
政治格局的即时观察
地方意识与全国统一:南北新旧与北伐成功的再诠释
个人与国家:北伐前后胡适政治态度之转变
三、从内政到外交
中外矛盾与国内政争:北伐前后章太炎的“反赤”活动与言论
北伐前期美国政府对中国国民革命的认知与对策
济南事件与中美关系的转折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顾维钧在政界的迅速上升和胡适在学界的「暴得大名」,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一种在那时主要还是潜在的权势转移——美国在华影响的上升和日本在华影响的下降。 (查看原文)
豆友1375764
3 回复
5赞
2019-07-20 21:37:47
—— 引自第86页
概言之,胡适不讲民族主义是因为中国国力弱,如果讲民族主义便为强国张目;他讲世界主义恰是要抑制欧西国家的弱肉强食主义。同样,后来孙中山专讲民族主义、不讲世界主义也是因为中国弱,以为如何讲世界主义便为强国所用。两人的出发点是一样的,关怀也是同样地。区别在于孙看见民族主义在中国可能的聚合力,而胡看见民族主义在西方已出现的破坏力。从根本上,孙中山同样受中国传统的大同学说影响,他也不反对世界主义,只不过认为世界主义是下一阶段的事。而胡适主张世界主义,是想越过民族主义而直接达到独立自主和国与国平等,其想要‘毕其功于一役’的心态又与孙中山同。 (查看原文)
Mr. Curiosity
1 回复
3赞
2014-01-10 16:47:27
—— 引自第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