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由作者的成名作《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及补写的篇章合刊于1942年。1946年至1947年,蓝田启明书局和上海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线装本和平装本;1950、60年代,英译本开始在美国、印度出版。
这是一部编著最早、在海外影响很大、在取材与叙事方面颇具特色的中国近代政治史著作。全书依次介绍了鸦片战争、维新运动的初步、维新运动的反动、革命与立宪的对抗运动、中国国民党改组与北洋军阀的末路等内容。
此书不仅当时受到学界广泛赞誉,而且几十年来一直是研究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必备参考书。鸦片战争后,西方势力节节相逼而入,中国的政治格局由此大变。本书起自鸦片战争,止于北伐战争,将这近百年来中国的政治变化分为三个段落:第一个段落为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这是列强入侵、新思想酝酿的时代;第二个段落为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这是革命势力不断发展、满清王朝最终覆灭的时代;第三个段落为民国成立到北伐战争,这是革命势力与清残余的军阀势力斗争的时代。作者不仅详细阐述了近百年中国政治演进的过程及影响,而且从思想文化的角度,进行了深层解读与审视。可谓一部中国近代政治通史。
作者简介:
李剑农(1880-1963)湖南邵阳县人。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治经济史学家。1904年在长沙湖南中路师范史地科学习,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0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研读政治经济学。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弃学回国参加革命活动。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政治史和中国古代经济史。所著《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被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誉为“对中国近代政治史的最清晰、惟一全面的评述”,并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中国经济史》描述了中国三千多年的经济发展概貌,是建国后出版的第一部系统的中国经济史专著。另著有《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政治学概论》、《武汉革命始末记》、《明清史讲稿》等。
卷头语
导 论
一 百年前的世界趋势
二 百年前中国内部的情形
三 百年来中国政治变化的概要
第一章 鸦片战争
一 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一般的关系
二 鸦片战争前的中英交涉
三 鸦片问题的发生与林则徐的严切手段
四 战争的经过及其结果
五 鸦片战争的意义
第二章 洪杨革命时代
一 洪杨崛起以前的社会背景
二 洪秀全与太平天国的树立
三 曾国藩与湘军的崛起
四 太平天国被摧倒的经过
五 太平军失败与湘军致胜的原因
六 洪杨战役期中的外患及清廷政权的推移
第三章 西法模仿时代
一 同光两代的朝局及政治上的中心人物
二 西法模仿与士大夫心理的反感
三 西法模仿时代的对外关系问题(一)——俄国侵占伊犁与新疆改设行省
四 西法模仿时代的对外关系问题(二)——中法战役与海军衙门的创设
五 西法模仿时代的对外关系问题(三)——中日战争
第四章 维新运动的初步
一 两个维新运动的领导人物——孙中山与康有为
二 适应一时环境的康有为
三 康有为维新运动的思想基础和进行方法
四 百日维新的失败——戊戌政变
五 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其结果
第五章 维新运动的反动
一 反动势力的解剖
二 反动的演进——己亥建储与庚子拳乱
三 反动期中革命党与保皇党的离合运动
四 反动与袁世凯的幸运——北洋军阀基础的成立
第六章 维新运动的再起
一 言论界的骄子梁启超
二 新势力复活的酝酿
三 清政府遮羞的变法及主持的人物
四 日俄战争与立宪的动机
第七章 革命与立宪的对抗运动(上)
一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二 革命论与立宪论的激战
三 清政府预备立宪的表示及满汉的暗斗
四 立宪党的活动及其结果
五 屡起屡仆的革命军
第八章 革命与立宪的对抗运动(下)
一 宣统嗣位与袁世凯之被逐
二 皇族集权与立宪运动的大失望
三 革命运动的苦境
四 铁道国有政策的反响
第九章 满清政府的颠覆与中华民国的成立
一 武昌起义与各省的响应
二 袁世凯的起用与清廷的逐步降服
三 南京临时政府的组织
四 和议的经过与清帝退位
五 改选临时总统颁布约法与临时政府的北迁
第十章 国民党与北洋军阀斗争的初期
一 政党的产生与演化
二 内阁的更迭与政党的关系
三 “宋案”及大借款的风潮
四 讨袁军的失败
五 国会的破毁与所谓“第一流内阁”的末路
第十一章 帝制运动与反帝制运动
一 约法的改造
二 帝制运动的公开演进
三 反帝制各派的联合战线与外交形势
四 护国军的崛起与帝制的撤消
五 帝制撤销后南北两方的行动及袁氏之死
六 帝制战争的副产物——南北小军阀的产生
第十二章 护法运动中北洋军阀的分裂与西南军阀的离合
一 袁死后新旧约法之争——护法运动的序幕
二 国会恢复后的党派形势与政潮
三 国会第二次解散、张勋复辟与段祺瑞的再起
四 南北分裂——护法战争的开始
五 护法战争中北方冯、段的暗斗
六 护法战争中西南党派的暗斗与军政府改组
七 无结果的南北和会
八 北方段派势力的倾覆与南方军政府的瓦解
第十三章 联省自治运动与南北各军阀的混战
一 联治思想的由来及其运动的进展
二 联治运动中的援鄂战争
三 联治运动中北方的奉直斗争
四 联治运动中南方的陈炯明的叛孙
五 所谓“法统”的恢复与联治运动的合流
六 中山重回广州建立大元帅府
七 曹锟实行篡位的演进
第十四章 中国国民党改组与北洋军阀的末路
一 中国国民党改组前社会思潮的倾向
二 中国国民党改组的经过
三 中国国民党改组后在广东奋斗的第一年
四 曹、吴的倾倒
五 临时执政政府的成立及其设施与中国国民党的态度
六 北方各军阀的大混战与执政政府的消灭
七 中国国民党出师北伐前内部整理的工作
八 北洋军阀的末路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1729年(雍正七年)因为东南沿海各省的人民传染吸食的习惯渐广,始由雍正帝第一次发布禁止吸食的上谕。但虽禁止吸食,未禁输入,输入仍列为药品,报关纳税。乾隆十八年,广东税关的记录中,鸦片一担,税三两,是认为正当的输入品。
1796年(嘉庆元年),因吸食鸦片恶习弥漫全国,输入有加无已,北京朝廷依广东总督的建议,始发布禁止输入的上谕。四年后,又重申禁令,此后鸦片已成绝对的禁止输入品。
1800年(嘉庆五年)以前,鸦片贸易的受授,由广州各公行与东印度公司在广州处理;自此年重申禁谕以后,受授的地点由广州移至澳门与黄埔去了。
到1821年(道光元年)道光帝又下了一道禁令。是年因为广州各大小官吏间,关于分配鸦片私税贿赂品不均匀的缘故,发生争论,大起纠纷,故又重申禁令。是年以前,处理受授的地点,虽由广州移至澳门与黄埔,仍为半公开的秘密行动;自此禁令颁布之后,更把处理受授的地点移到伶仃岛、金星门、急水门及香港等处去了。
输入量:
1729年(雍正七年),禁谕下发之前,每年不过200箱上下。禁谕之后,大概每年20箱增加。
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输入达1000箱。
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输入超过4000箱。此时英国对清贸易总量才居于第一位。起初鸦片仅占贸易输入品的六分之一,及乾隆晚年,则鸦片已居二分之一之重(其次输入品为印度棉花,约占四分之一;英本国产毛织物,约占八分之一)。英购入清产,茶叶占五分之三,生丝及丝织物占五分之一。
1796年(嘉庆元年)因禁止输入,输入不经海关,故其真确数目,尤难查考。
据外人记载,到1810年(嘉庆末年)以后输入已近1万箱。
1820年至1830年(嘉庆二十五年至道光十年)平均每年约有16000箱。
到1836年,每年已有2万多箱。
为什么越禁越多?
原因就是在禁止输入以前,输入必报关纳税,虽然税吏也免不了额外苛索与贿赂,正当的税款还是归朝廷的。
自… (查看原文)
Sy
2 回复
1赞
2012-05-30 11:36:06
—— 引自第30页
方が们要“调虎离山”,只要你们不怕外国人和北方军民,我便意,看你们如何处置。但是中山不为这种威吓所动,仍旧坚持原。随即派元培、汪精卫、宋教仁、魏宸组、钮永建等为专使往北京,欢迎袁世凯南下。蔡、汪、宋等于ニ十六、二十七等日到北京,世凯并不表示拒绝的意思,并且当蔡、汪、宋等到京时,特开正阳门欢迎,极为优待,不过暗使各团体表示反对。蔡、汪、宋等也不为他们所动。到二十九日夜,便弄出花样来了,就是驻在北京由曹锟所统的第三镇军队于是夜实行变乱,于东安门及前门一带,整队放火行劫,通宵达旦,商民被祸的数千家;欢迎的专使蔡、江等所住寓舍也被侵入,几至蒙难。次日,天津、保定的军队也照样行动。这次兵变的内幕,谁也知道是袁世凯的苦肉计一一纵然不是由袁自己发动,也一定是他的心腹爪牙密定的计画。但是北京的人士后来还要替他掩饰,说兵变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各兵士在战事期中,每人每月领特别饷银一两,此时停止支领,各怀不平,所以有此。现在对于袁氏秘密授意的一层,自然找不出确实的证据:但是对于掩饰的后说却有一个反证,就是当时停止支领特别前银的是第二镇和第四镇,第三镇并没有停止,而变乱的却是第三镇,可见后说是用以掩饰变乱的真相的。因此变乱,北京的外交团恐怕演出庚子拳民的故事来,于是议决增调军队来京护卫,日本首先将山海关及南满的驻屯军分调一千数百人来京,于是袁世凯的目的达到了。蔡、汪等于三月二日电请南京政府及参议院速筹善策,以满南北之望而救危亡,略谓:
北京兵变,外人极为激昂,日本已派多兵入京,设使 (查看原文)
无咎
1赞
2019-12-26 15:36:48
—— 引自章节:五 改选临时总统颁布约法与临时政府的北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