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坚守气节、自诩为“海上苏武”的叶名琛,为何最终还是背了“千古骂名”?严复的人生,因何最终拐了个弯?达•芬奇,真的是从现代穿越回去的吗?拿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丘吉尔,他又有着怎样的另一面?
叶名琛、丁汝昌、沈荩、张作霖、黎元洪、严复、拉贝、丘吉尔、达•芬奇、格瓦拉……这一个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他们的故事又折射了什么样的时代?
在张玮抽丝剥茧般的描述中,史书上的一个名字、一件事,都能呈现出一幅幅生动而鲜活的画面,以自己的方式改变着历史,或者被历史改变着。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年份和数字,而是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
作者尽可能地用辩证的眼光,去还原那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让看起来枯燥的历史,带着它的血肉、它的彷徨、它的闪光、它的信念,展现真实的温度。
作者简介:
张玮(网名:馒头大师),毕业于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复旦中文系文学学士,新闻系新闻学硕士。曾做过11年体育记者,采访过三届奥运会,两届世界杯和百余项世界赛事。后担任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数字传播中心主任,解放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总经理、主任,解放日报社运营、技术中心总监。
微信公众号“馒头说”,以“历史上的今天”为特色,每天推送一个历史小故事,获凤凰网和“一点资讯”颁发的2017年自媒体“年度内容突破奖”。
2017年8月起开始出版《历史的温度》系列,获亚马逊中国颁发的“2017年度新锐作家”称号。
目录
自序
上篇 大变局时代
他坚守气节客死他乡,却为何还是背了“千古骂名”? 003
是非成败丁汝昌 015
末日孤舰“海圻”号:大清帝国的最后荣光 029
提督的决择:是死,是死,还是死? 044
中国第一个蒙难的新闻记者 055
一个皇帝的“过山车之旅” 064
双面张作霖 075
他当过两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你却未必了解他 092
严复的人生,为何最终会拐个弯? 105
“名士”于右任 118
曾拥有诸多“第一”,但她未必被人记得 131
中篇 以国家之名
上海1937:一寸山河一寸血 143
1937,南京城里的纳粹旗 166
猎杀山本五十六 178
丘吉尔的另一面 195
“偷袭珍珠港”之后…… 213
1944,刺杀希特勒 225
纳粹德国其实“投降了两次”,你知道吗? 239
日本为什么会挨第二颗原子弹? 250
刺杀汪精卫 258
料得年年断肠处,不敢忆,长津湖 268
一个传奇女间谍的“七重面纱” 288
格格出身的女间谍 294
下篇 人性的抉择
达•芬奇真的是从现代穿越回去的吗? 309
切•格瓦拉:一个符号化偶像背后的真实故事 330
人神之间吴清源 345
梵高之死 362
能称“时尚女王”的人不多,她算一个 377
一位女明星的神秘死亡 391
中国人最熟悉的那个欧洲公主,真的幸福吗? 398
戴安娜之死 415
俄罗斯方块:一款小游戏背后的隐秘故事 434
到底是谁发明了电话? 447
你知道当年在报纸登个广告有多难吗? 456
老祖宗考试作弊的那点儿事 466
哈德逊河上的奇迹 476
人类悲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背后的阴影 490
巨轮沉没的那一刻…… 510
逃离德黑兰 523
附 录 读者评论 534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以《天演论》为代表,严复从1896年到1909年一共翻译了8部西方的哲学和社科类名著,他的观点是:一个国家的真正强大,不在于武备,而在于人们的心态和国家的制度。
严复认为最好的模式,就是效仿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在严复看来,中国暂时还不能给老百姓太多的民主,依旧要有君主,但需要像英国那样,用宪法限制君主的权力。
任何人,不管是伟人还是小人,都是人,都是有血有肉的人。
严复认为,以中国国民目前的素质,首要任务是搞好教育,走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不然就算革命了,依旧还是换汤不换药。
而孙中山认为,如果要按严复的路子走,“人寿几何”?所以,他称严复是思想家,而自己是实干家。 (查看原文)
早起的蠹鱼
2020-06-16 09:51:29
—— 引自章节:严复的人生,为何最终会拐个弯? 105
一路看下来,看到郑毓秀的人生收尾,是不是有些唏嘘?
但我们又在期盼什么呢?希望她最终像秋瑾那样,悲壮就义?希望她像林徽因那样,才情逼人?或者像阮玲玉那样,香消玉殒,遗恨人间?
这或许也是她不像那些人那样为人所熟知的原因之一吧。
但一位民国女子,在当时的环境下能把自己的一生过成这样,也是很不容易了。
并不是每个曾经当过主角的人的人生剧本,都能以大高潮或大圆满收尾,很多人就是这样曾经辉煌,然后慢慢就走向失意,走向平庸,最终慢慢被人遗忘。 (查看原文)
早起的蠹鱼
2020-06-16 09:52:06
—— 引自章节:曾拥有诸多“第一”,但她未必被人记得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