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上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革命年代的“政治成长史”,它既是个体的、革命者的成长,亦是群体的、组织的成长。这是一个原本身世各异的干部逐渐被凝聚于根据地党组织周围的过程;更是一个在区域整合基础上,不断加强干部整顿实现“组织化”和“中央化”, 进而完成组织一体化的过程。在中国革命大步向前的年代里, 太行根据地干部群体在自身的建设、整顿和改造过程中,越来越紧密地融入整个组织机体之中。青春与热望,意志与情感,鲜血与汗水,朝气蓬勃地挥洒在太行山上。

作者简介:

赵诺,生于1986年,河北定州人。2005—201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历史学博士。2015—2017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做博士后。现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先后发表中英文论文二十余篇,译有《吾志所向:孙中山的政治与社会理想》(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专业方向为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近期研究兴趣: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干部的组织结构、群体精神、行为取向,改革开放前后政治与社会之互动情形。

绪 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选题旨趣和研究范围 … … … … … … … … … … … … … … … … 1
先行研究回顾 … … … … … … … … … … … … … … … … … … … 8
史料情况和文献说明 … … … … … … … … … … … … … … … … 29
研究思路和章节安排 … … … … … … … … … … … … … … … … 32
第一章 英杰相聚 … … … … … … … … … … … … … … … … … … … 34
第一节 根据地的酝酿与干部队伍基本架构 … … … … … … 34
第二节 抗战初中共党组织在太行山区的“战略展开” … … 64
第三节 根据地初建期干部群体内的土客融合问题 … … … 97
第四节 地方党与牺盟会: 晋中干部融合中的曲折及其
化解 … … … … … … … … … … … … … … … … … … 122
小 结 … … … … … … … … … … … … … … … … … … … … … 164
第二章 大浪淘沙 … … … … … … … … … … … … … … … … … … 172
第一节 形势转变中干部队伍总体情况 … … … … … … … 173
第二节 晋冀豫区“1940 年整党”的历史考察 … … … … … 195
第三节 组织颉颃与局部整顿: 榆社整党的个案 … … … … 218
第四节 “1940 年整党”的效果与影响 … … … … … … … … 227
小 结 … … … … … … … … … … … … … … … … … … … … … 244
第三章 苦中求索 … … … … … … … … … … … … … … … … … … 253
第一节 抗战相持阶段太行根据地干部的进退升降 … … 253
第二节 晋冀豫一地委的自我批评会 … … … … … … … … 287
小 结 … … … … … … … … … … … … … … … … … … … … … 318
第四章 淬火而成 … … … … … … … … … … … … … … … … … … 323
第一节 太行区党委整风运动的一般过程 … … … … … … 323
第二节 一次思想调查所见干部群体之思想样态 … … … 355
第三节 角色与行为: 来自索堡的故事 … … … … … … … … 365
第四节 苦求自觉: 《 温村日记》释读 … … … … … … … … … 373
第五节 太行整风的效果和遗产问题 … … … … … … … … 392
小 结 … … … … … … … … … … … … … … … … … … … … … 414
第五章 整队待发 … … … … … … … … … … … … … … … … … … 427
第一节 土地改革中干部群体的思与行 … … … … … … … 427
第二节 太行根据地的干部整编 … … … … … … … … … … 470
第三节 干部整编的效果与影响 … … … … … … … … … … 503
小 结 … … … … … … … … … … … … … … … … … … … … … 517
结 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23
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近年,黄道炫从更多元之角度对抗战初中共在华北力量扩疑间题有精彩论述。这些研究的关旨,已从军事史扩大到中共发展候略、军政机制、财政运作方式等隐藏于历史叙述背后的结构性因素。但黄文中的历史主体一般是“中共”,即将中国共产党在军、党、政等方面的行止化约为一个共同体而展开论述,兼顾诸方面之历史进程。这种史述方式自有道理,便于以整体视野观察中共抗战初在华北的进入与发展问题,却较难照顾到军、党、政各自的不同发展特点及复杂互动关系。因此,此处欲结合一手档案材料、干部个人材料及各种已刊史料,对抗战初太行根据地范围内中共组织扩张与干部任用问题即所谓地方党之“战略展开”过程做一具体研究,也对抗战初地方党、军相互关系,地方党与地方社会互动问题予以有限之回应。篇幅和论题所限,本书的落脚点在县域的建党问题。至于中共组织如何继续向区乡、村落、民众间延伸,则需未来再寻机专论。
需要说明的是,以往论者,多强调牺盟会与八路军对太行山区地方党组织发展的关键推力作用,这大体正确。但是,八路军作为外力和军事依托,牺盟会(山西境内)作为外围统战组织和社会基础,是共性因素。笼统的论述方式常常让人感觉太行根据地党组织自始至终是铁板一块。实际上,与八路军不同,党组织的“战略展开”并非上令下行的一致化行动,不同根据地建党情况不尽相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太行根据地最初的建党主体来源并不一致,八路军、牺盟会等推力也是轮替、交叠发生作用。李雪峰等领导人顺应了当时的复杂形势,促使党组织迅速恢复、扩展,却也给中共在这一区域内的组织调整、党力聚合均带来一定程度的障碍,对此后根据地发展、干部队伍演变产生深远影响。 (查看原文)

花落人亡
1赞
2024-04-18 21:51:40

—— 引自章节:第一章 英杰相聚 … … … … … … … … … … …

同时,虽然这次整党大体完成了整的部分,“建党”环节未能全面落实。但仍应注意到其“建构性”的一面。其中最重要表现即是干部档案制度的逐渐形成。抗战初期,中共无暇开展大规模严格、规范之干部鉴定,干部档案工作基本处于恢复、重建阶段,党组织对来源多样、历史各异的干部们其实并不算了解。以至于有的干部伪造经历、学历而长期没有被发现。但作为一个高度强调组织性、纪律性的革命政党,中共一直有强烈的全面、深入了解自身成员特别是作为骨干成员的干部群体的意愿和要求,绝难容许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此一时期,中组部长陈云曾专门针对干部在“党表”(即鉴定表)中隐瞒出身、经历问题撰写了《党员要对党忠实》一文,文中大声疾呼:“我们共产党是言行一致的政党,而且只有共产党才能言行一致,也不允许有对党言行不一致的党员,不允许任何党员对党讲一句假话。”于是,中共以这次整党、审干的契机完成了延安及敌后根据地多数干部的鉴定工作,比较规正、丰富的干部个人档案逐渐形成。而这些档案中最核心的是一份比较完整的干部鉴定表,其中有干部各种基本情况和组织部门给出的鉴定意见。
此处以整党期间襄垣县委班子的鉴定表为例略作讨论。此时的襄垣县委由4位刚刚通过审查的干部组成,县委书记傅大章,组织部部长任爱生,宣传部部长崔维庭,县委委员张志财。他们4人的干部鉴定表的形成单位为晋冀豫区党委。表格共有十项内容:姓名、年龄、籍贯、社会出身,社会成分、文化程度、受过何种训练、任何工作及工作时间、鉴定意见。
表格将“社会出身”“社会成分”分立,前者指家庭出身,后指自己成年后的社会身份。比如:傅大章出身地主,成分是知识子任、崔二人均出身富农,成分也都是知识分子;而新提任的县委陆财则出身贫农,后来做了工人。在根据地初建时简要的干部登记表中其实两项常常混同,以至于干部们常常不知如何填写。此表格是视野范围内(无论原始史料还是他人著述中),时间最早的-份… (查看原文)

非生而知之者
1赞
2024-07-26 04:55:01

—— 引自章节:第二节 晋冀豫区“1940 年整党”的历史考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