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被遺忘的烏克蘭私生子》
内容简介
回首二十世紀,除了兩次世界大戰,影響人類最深遠的便是美蘇的冷戰。作為上個世紀世界兩大強國,美蘇從一開始就是對立的嗎?他們最後一次合作又是何時?冷戰史專家謝爾希•浦洛基,將帶領讀者從美蘇短暫的世紀合作重看二戰中鮮為人知的故事!
同床異夢的美蘇合作
1943年年底,為了對德國進行轟炸任務,美國向蘇聯提出就近在烏克蘭建立空軍基地。如此美國的轟炸機可以從義大利起飛,並在執行任務後,降落在蘇聯提供的基地。蘇聯對這場合作雖有疑慮,但沒有直接回絕這場合作,而是消極應對,並在合作開始後,派出情報人員監視美國人的一舉一動。
被遺忘的私生子
一批美國大兵為了任務駐紮到烏克蘭這三座空軍基地。對蘇聯人而言,這是他們第一次與美國人接觸。而美國官兵也因此得以與當地人往來,甚至和烏克蘭女性交往。但不久後局勢轉變,轟炸需求減少,美軍開始撤離,只留下一座基地與數百名戲稱自己是「烏克蘭私生子」的美國大兵。
冷戰的序曲
駐紮烏克蘭基地期間,部分美國大兵察覺到自己遭到蘇聯官方監視,交往的女友也常不告而別。而且,雙方價值觀的差異日益明確。比如在美國人眼中遭敵人俘虜的我軍是受盡苦難的英雄,但在蘇聯人眼中一旦投降過就是罪犯與叛徒。有人認為冷戰發生的原因之一,在於美蘇雙方的互不信任,這段二戰的短暫合作經歷,確實提供了具體的證據。
從盟友變成敵人之後
在戰爭剛結束時,美蘇雙方不約而同將曾待過烏克蘭基地的軍人派往柏林參與談判,但隨著兩國關係愈來愈緊張,轉為敵對關係。對這些軍官來說,烏克蘭基地的相遇深刻影響他們的人生。有些美國軍官因為受過監視,終身反對共產政權,有些人則因為見證二戰蘇聯的苦難對蘇聯寄予更多同情。而過去曾在烏克蘭基地與美軍往來的蘇聯軍人,在冷戰時期則被當成祕密警察的重點調查對象。
烏克蘭與美國飛行員再次相遇
21世紀,為了協助烏克蘭對抗俄羅斯,美國空軍再次來到這塊土地。曾以徽章「紀念烏克蘭人和美國飛行員在此相遇」的故事再次重演。只是這回敵人從德國轉為俄國。過去對於這段神祕的歷史僅能從美國的檔案中一窺端倪,但在2013~14年烏克蘭檔案大解密之後,我們終於可以看到更為完整的全貌,了解這僅有一次的短暫合作到底發生了什麼?蘇聯態度背後的顧慮,以及這場合作如何預示了美蘇關係終將破局。
作者简介
謝爾希•浦洛基Serhii Plokhy
烏克蘭人,小學至大學初期在烏克蘭接受教育。蘇聯解體後於1996年前往加拿大艾伯塔大學的烏克蘭研究中心研究,2007年轉入哈佛大學歷史學系,2013年起任哈佛大學烏克蘭研究中心的主任至今。
其研究領域涵蓋烏克蘭、東歐和冷戰。著有《再造失去的王國:俄羅斯的雄心五百年史》《烏克蘭:從帝國邊疆到獨立民族,追尋自我的荊棘之路》《烏克蘭:從帝國邊疆到獨立民族,追尋自我的荊棘之路》《為什麼世界沒有在1962年毀滅?重回古巴飛彈危機現場》等書,著作被翻譯為烏克蘭文、俄文、白俄羅斯文、簡體中文、愛沙尼亞文、波蘭文、葡萄牙文、羅馬尼亞文、西班牙文等多種文字。且屢次獲獎,其中2014年在紐約出版的《最後的帝國:蘇聯的末日》一書獲得:「普希金之家俄羅斯圖書獎」、「萊昂內爾.格爾伯圖書獎」。2018年出版的《車諾比:悲劇的歷史》獲得巴美列.捷福獎(最佳英語紀實寫作獎)。本人也分別於2015年與2018年獲得烏克蘭研究貢獻肯定「安東諾維奇獎」與藝術最高榮譽「謝甫琴科國家獎」。
目录
推薦 一段被遺忘的歷史與冷戰史鉤沉的新取徑/陳冠任
推薦 俄烏戰爭的另一個戰場/莊德仁
導讀 敵人變成朋友,朋友也會變成敵人:美國與蘇聯在二戰與戰後的友誼轉變/周雪舫
前言
序言
第一部:大聯盟
莫斯科任務
史達林的定奪
瘋狂行動
波爾塔瓦
第二部:波爾塔瓦的戰爭
安全著陸
肩並肩的戰友
間諜受死
草原上的珍珠港
禁忌之愛
挑起爭端
華沙淪陷
第三部:同床異夢
被遺忘的烏克蘭私生子
瞭望塔
新年舞會
雅爾達
戰俘
關係破裂
最後的遊行
第四部:冷戰降臨
戰利品
波爾塔瓦嫌疑人
追捕女巫
華盛頓重聚
結語
注釋
索引
试读
一九九一年底蘇聯的解體標誌著冷戰的結束,一個新
時代的來臨。然而,冷戰的幽魂卻依然在世界各地徘
徊著。若聚焦於臺灣人較能感同身受的東亞地區,無
論是臺海局勢還是兩韓議題,皆牽動著國際政局的敏
感神經。除了東亞地區之外,冷戰時期東歐發生何種
變化,以及冷戰的遺緒如何影響東歐如今的政局,此
類議題則鮮少受到臺灣讀者的關注。直至二○二二年
烏俄戰爭的爆發,國際媒體的鎂光燈才引領臺灣民眾
去認識這個似乎有點陌生的國家。烏克蘭與俄羅斯之
間的歷史糾葛維持了數百年,但隨著冷戰的結束,烏
克蘭走向了國家重建的道路,國內也出現親蘇與反蘇
兩種政治聲浪。雙方的衝突在二○一四年的克里米亞
問題激化,最終爆發全面的戰爭,戰火持續至今。
「冷戰」此一名詞也隨著國際局勢的緊張而在媒體上
不斷出現,但是關於冷戰的本質與起源,卻鮮少為大
眾所知。關於冷戰的起源、過程以及影響的學術著作
汗牛充棟。冷戰本質上為美國與蘇聯之間在意識形態
、經濟制度與政治體制等多方面的競爭。關於冷戰的
起源,歷史學界有三種流派,分別是正統理論、修正
主義理論以及後修正主義理論。正統理論認為蘇聯在
戰後於東歐的擴張加速了國際政治的緊張情勢,導致
冷戰的爆發。修正主義則認為美國應該要為美蘇冷戰
負責。後修正主義則認為冷戰的起源並不是非黑即白
,而是要從更多元的角度來探究為何美蘇最終走向冷
戰。無論是哪一種流派,不可否認的是,冷戰的爆發
很大的程度上是美蘇之間的相互不信任,歷史學家已
從解密的美蘇檔案中得出此一結論。這種彼此間的不
信任感並非短時間造成,而是經過一定時間的積累。
一九四五至一九四七年期間,美蘇關係雖然表面上處
於「蜜月期」,但是雙方卻不斷猜忌對方擴張勢力的
意圖。杜魯門於一九四七年正式向蘇聯攤牌,其於三
月發表國情咨文,明確地表示會對抗極權主義與防止
土耳其跟希臘落入共產主義之手。美國隨後實施馬歇
爾計畫援助歐洲,美蘇對峙的格局正式形成。近年來
的研究指出,有別於華盛頓辦公室內的政治家,美軍
將領早已明確地傳達了對於蘇聯野心的憂慮。例如美
國海軍早在二戰結束之前,就判斷蘇聯將是美國戰後
最大的敵人。然而,如果我們把冷戰的起因歸咎於美
蘇之間的「不信任感」畢竟過於抽象,倘若無案例佐
證,我們很難理解美蘇間的「不信任感」究竟是如何
積累成不可避免的冷戰格局。
謝爾希.浦洛基《被遺忘的烏克蘭私生子》一書透過
描繪二戰時期美國與蘇聯人在烏克蘭的波爾塔瓦地區
建立空軍基地的一段遭隱匿的歷史,具體而微地說明
兩國間的不信任感早在戰爭結束前即可看出端倪。浦
洛基指出,蘇聯人在本質上並不相信美國人,除了對
於他國的飛機進入自身領空感到憂慮之外,他也指出
,雙方在政治與文化上巨大的價值觀與思維方式差異
,早就注定了美蘇的同盟最終走向破滅。蘇聯人認為
他們在意識形態上優於美國人,雖然雙方處於合作的
狀態,但是莫斯科依然認為美國是資產階級敵人。此
一思想上巨大的差異不僅僅侷限於華盛頓與莫斯科,
作者透過美國與俄國人在空軍基地的互動,生動地刻
畫出這些不信任與衝突是無所不在。本書的一大特色
為大量使用蘇聯KGB檔案,生動地描繪蘇聯對於美軍
態度的轉變,以及在空軍基地內兩國軍人之間的相互
觀察與關係的演變。蘇聯人不但對美軍處處提防,甚
至嚴格盤查與這些美國大兵約會的女子,提防這些女
子成為美國間諜。透過對於美蘇戰時在現場的互動細
節詳盡但不煩瑣的刻畫,本書揭示了美蘇關係宛若冬
季河面上結成的薄冰,表面上看似堅固,但是其中早
已遍布裂痕,只要稍有外力衝擊,此一脆弱的關係就
會瞬間瓦解。
有別於傳統冷戰史側重於高層決策模式的書寫方式,
浦洛基以現場的人物為中心,生動地描繪出美蘇在二
戰期間表面上同盟,但內在卻衝突不斷的過程。作者
勾勒歷史的方式,讓讀者感受到歷史的構成並非僅是
陌生的人名與冰冷的檔案文書,而是如我們的日常生
活般,是由有血肉、有溫度的人們所譜出的樂章。作
者微觀的書寫方式不但不落窠臼,反而將歷史的鏡頭
拉長至整個冷戰史的大脈絡之中,有助於臺灣讀者理
解戰後美蘇衝突的本質來源,亦可刺激臺灣相關領域
的研究者重新思考冷戰史研究取徑與書寫方式,因此
值得大力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