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光荣与梦想》
内容简介
本书从1932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上台前后一直写到1972年的“水门事件”,勾画了整整40年间的美国历史。细致入微的描写了这一时期美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巨大变化。作者威廉•曼彻斯特充分运用新闻报导的特写手法,以大量的美国报刊资料和采访材料为依据,创造了一种全景式的还原细节的历史写作手法。
对于建国历史仅二百多年的美国来说,这段历史的特殊意义一定会被永远的铭记。由迷茫徘徊到蓬勃向上,由孤立者到救世主,由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到世界第一超级大国。国内的繁荣程度领跑世界,战胜国领袖的身份使得国际声望达到顶峰,都使这样一个曾经远离世界政治核心的国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荣光。曾经满足偏安于北美大陆的美国人开始将他的目光投向全球,开始对自己的信仰和制度充满自信,开始梦想着自己将会永远的繁荣下去,并成为这个时代独一无二的领袖……
变革的时代,似乎总是闪着让人兴奋的光芒。而小细节与大历史的关系,就像从一面镜子反射到另一面镜子。当一个历史学家对细节拥有小说家一般的眼光,精心梳理了复杂无序而又晦涩难懂的史料,叙述优雅、精确、充满智慧,我们就更容易清晰的洞察历史。因为优秀的历史作品不需要虚构,历史本身就是最优秀的作品。
作者简介
威廉·曼彻斯特(William Manchester),美国著名通俗历史作家、著名记者。肯尼迪总统密友,多次为其撰写讲稿。《光荣与梦想》使他一举成名。《光荣与梦想》引进中国后,影响深远,成为无数人必读的经典书之一。曼彻斯特的主要著作还有《克虏伯的军火》、《总统之死》、《最后的雄狮》等,曼彻斯特的作品被翻译成17种文字和盲文。
精彩书评
★此书对美国丑恶一面的记录或许比你所了解的更具体,更深刻,但却使你不得不承认美国的光荣与梦想的来源和基础—–美国人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
——葛剑雄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著名学者
★历史是这样写的吗?历史就是这样写成的。
——朱学勤 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这是一部介于新闻与历史之间的著作。作为新闻,作者忠实地纪录和集纳了他所经历的40年间的重要新闻事件;作为历史,这又不啻于一部美国历史演进中承上启下的断代史。惟其如此,读者既可从中获取解码这个超级大国过去与未来的密钥,亦可深入理解和思考新闻与历史的关系。
——杜跃进 经济参考报总编辑
★出版40多年后,一本讲述美国断代史的老书让人读起来依然激动不已。个中缘由,除了作者曼彻斯特的勤奋与文采,还在于1932-1972这短短40年,压缩了一个大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种种可能性–政商玄机、经济萧条、二次大战、军备竞赛、悲情领袖、社会风潮……作者面对浩如烟海的档案资料,裁剪详略得当,叙述流畅简明,以史家之眼,对时代演进的浪花与潜流做出精彩归纳与总结,细细捧读,字里行间往往能寻到当下的影子。这是一本了解美国精神气质缘起的书,也是一本启迪了无数作者的经典,我把自己的一本书命名为《道路与梦想》,正是向曼彻斯特这一巨著致敬。感谢曼彻斯特的史笔,更感谢孕育了无数梦想的那个大时代。
——王 石 万科董事会主席
★谁的光荣?何种梦想?1932-1972,从“二战”到越南战争,从福利政策到民权运动,美国很受折磨也很有进展的40年。此书以生动的笔触描摹了从高层政治到社会生活的壮阔画卷,堪称一幅20世纪中叶美国的“清明上河图”。
——何怀宏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光荣与梦想》是我们那一代人的**。一个遥远国家的历史,却能激起一代中国年轻人的共鸣,那是因为当年我们也有梦想,而且向往光荣。曼彻斯特并非史学巨擎,但他笔下别有一种魔力,他让我们感受到历史呼啸而来的气势。希望感动过我们的那种精神,仍然能感动如今的年轻人。
——何 帆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1932-1972年的40年美国历史,在曼彻斯特的笔下,转化成一部令人神往、非同凡响的通俗史学著作。曼彻斯特以其高超的新闻写作手法、犀利的见解、恰到好处的幽默感造就了《光荣与梦想》。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拒绝的思想盛宴。
——俞敏洪 新东方创始人、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目录
序 曲 谷底
第一部分 应运而起(1932~1941 年)
第一章 世事维艰
剪影:”大萧条”
第二章 罗斯福
美国人小像:埃莉诺
第三章 骚乱
剪影:20 世纪30 年代中期
第四章 罗斯福和民意所向
美国人小像:股票经纪人理查德· 惠特尼
第五章 保守派卷土重来
剪影:20 世纪30 年代晚期
第六章 笼罩在原始恐怖的阴云下
美国人小像:诺曼· 托马斯
第七章 黑暗中的曙光
剪影:战前美国
第八章 战争边缘的美国
第二部分 牺牲与变化(1941~1950 年)
第九章 反击
剪影:太平洋战争
第十章 国内战线
剪影:国内战线
第十一章 小院丁香花开时
剪影: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欧战争
第十二章 新世界,新风向
美国人小像:红发佬
第十三章 胜利旗帜的光芒不再
剪影:战后
第十四章 哈里· 杜鲁门时代的生活
第十五章 黑夜里哈里的一点儿英雄形象
剪影:20 世纪40 年代晚期
第十六章 疑虑重重的时代
美国人小像:爱德华· 罗斯科· 默罗
第十七章 坠入深渊
剪影:20 世纪50 年代早期
第三部分 种下恶果(1951~1960 年)
第十八章 内讧不断
第十九章 向右转
剪影:艾森豪威尔时期早期
第二十章 对通用汽车公司有益的
美国人小像:玛丽莲· 梦露
第二十一章 主席先生,主席先生
剪影:20 世纪50 年代中期
第二十二章 从容前行
第二十三章 追逐幸福
剪影:艾森豪威尔高峰
第二十四章 警笛声响起
美国人小像:埃德塞尔汽车
第二十五章 改革动荡
剪影:20 世纪50 年代晚期
第二十六章 将军归营
第四部分 终尝恶果(1961~1968 年)
第二十七章 美国的新一代
剪影:20 世纪60 年代早期
第二十八章 号角的又一次召唤
美国人小像:彼得· 卡尔· 戈德马克
第二十九章 铭记勿忘
剪影:约翰·F· 肯尼迪和林登·B· 约翰逊
第三十章 权力的长臂
第三十一章 伟大梦想与梦之幻灭
剪影:约翰逊时代
第三十二章 走投无路
美国人小像:卡尔· 赫斯三世
第三十三章 多事之秋
剪影:20 世纪60 年代晚期
第五部分 尼克松赢了(1969~1972 年)
第三十四章 沉默大多数的崛起
美国人小像:医学博士本杰明· 麦克莱恩· 斯波克
第三十五章 牢骚满腹的大人物们
剪影:20 世纪70 年代早期
第三十六章 美利坚”分裂”国
美国人小像:拉尔夫· 纳德
第三十七章 自尊丧尽
后 记
致 谢
大事记
精彩书摘
他是美国的先知,
民族的良心,
哑巴的喉舌,
无产者的辩护士,
贵族出身的造反派,
人人沉口结舌时的大无畏的预言家。
此人六次竞选总统,可是半张选举人票也没有得过。然而他不肯放弃理想,承认绝望,也不肯抛弃美国的原有制度:而且到了末了,他所赢得的并不比竞选得胜的人少–同时又保持着高尚的人格。
诺曼.托马斯是热心传道的人,这种精神是世代相传,出自天性的。他的爸爸、爷爷、外公都是长老会牧师。童年时代他在俄亥俄州卖报,派送沃伦·G·哈丁主办的《马里恩城明星报》。那时他就独自不断练习演讲术,直至声情并茂,听者神迷。
雄辩家的风格他学到了,现在要言之有物才行。在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全班他考第一),他环游世界,目击殖民主义的罪恶,满怀义愤。回到纽约后,他在曼哈顿区普林街一带贫民窟做社会工作。那里人穷生活苦,使他心酸,便立志要寻找解决方法。沃尔特·罗申布什(美国基督教社会主义者领袖)所办的联合神学院为他提供了一些答案,后来他说:“在纽约贫民区的生活和工作,逼得我一步步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战事一发生,这条路我更走定了。这里有个重要因素,就是良心的驱使。”
他所说的战事,发生于1917年。他进行反战宣传,人家扔石头打他。他联合罗杰·N·鲍德温创建美国公民自由社,后来改称美国公民自由联盟。1918年他写信给吉恩·德布斯,这样说:我现在填表申请参加社会党。我要提出申请,因为我相信今天的激进派应该大胆站出来,让大家看看。我认为必须建立合作社制的国家,废除现存的不公平的经济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阶级区别。
他看不惯:到处可见的荒谬绝伦的不平等,触目惊心的浪费,漫无节制的剥削,以及纯属人为地贫困。
德布斯1926年去世了,托马斯继任社会党领袖。他这年四十二岁,身高六英尺二英寸,体重一百八十五磅,一双蓝研究常带喜色。他是个温和的说教者,和蔼可亲的清教徒。人类社会的情况,出奇的影响着他的健康。什么时候世界太平昌盛,他就精神奕奕;要是情况变坏,他的健康也差了。可是尽管有病,他从未停止工作。
1932年他竞选总统。他明知不会当选,所以预先告诫他那些青年追随者要准备失败。可是他说:“要投票争取希望实现,不要向畏惧心理屈服。你们不赞成的,就不要投票赞成。”
他竞选总统的政纲是:举办公共工程和失业保险,立法规定最低工资。兴建低价房屋,拆除贫民窟里不适宜居住的房子,规定每周工作五天,禁止童工,举办老人健康保险,反对共产主义,争取公民自由和黑人公民权,实行对老人发给年金。这些建议,当时几乎每一项都被认为是激进的。
这个纲领有七十二万八千八百六十个美国公民投票赞成,当时当选为总统的罗斯福也赞成。
1936年,托马斯的票数下降到一十八万七千三百四十二票。他明白这是为什么原因:“在关税税则和贸易壁垒、劳工立法和社会立法工作,社会保险制度、········农业政策(如移垦局)等等方面,社会党长期以来早已提出的许多政策,现在民主党都一一采纳了。我们社会党看到这种情况,心里是高兴的。”
不论怎么危险,他看见工人布置纠察线就参加进去,看见有讲台就上去演讲。1935年3月,他在密西西比州博得桑格镇演讲为黑人分为佃农抱不平。有一群醉醺醺的白种暴徒把他拉下讲台,先打得遍体凌伤,然后抛出镇界之外。其中一个人说:“黑鬼该怎么对待,用不着你这北方狗杂种来多嘴。”
三年后,他又到泽西城演说反对市长弗兰克·黑格(此人竟说“我就是法律”)。黑格禁止开群众大会,并警告托马斯不要去参加。可是托马斯竟然到了。黑格手下那些警察狠狠揍了他一顿,把他赶过赫德森河,不许再进城。过了一个钟头,他又来了。警察又揍他,把他甩在纽约市曼哈顿区人行道上,鲜血直流。这回他到联邦法院告状,法官发出指令,不许市长和打手干扰大会,于是托马斯便缠着绷带,挺起腰杆,在泽西城里日报广场群众大会上痛斥“黑格主义”。
共产党人是恨托马斯的,因为他在苏联举行清党公审期间到过莫斯科之后,竟然公开说:在相信个人尊严的人看来,判断一个社会是好是坏,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它在多大程度上接近人人自由,亲密共处的思想。除非你相信某种无政府主义行得通,或者有证据证明确有高人一等、群众拥戴的统治阶级,谁都应该自自然然、高高兴兴地服从,除非这样,否则除了民主制度,没有别的办法可以建立理想社会。另一条路只能是专制暴政。
托洛获基嘲笑说:‘托马斯居然也自称为社会主义者,那是出于误会。”可是托马斯的态度是坚定地:搞社会主义,不能不维持美国的原有制度。他以为新政排应该把钢铁工业收为国有,可是他相信选罗斯福总统是“拯救了美国,······选成了福利国家,几乎是发成了一场革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坚决反对拘留日裔美国人,也反对罗斯福要求敌方无条件投降。他认为如果纳粹德国战胜,那就是再糟糕没有了,可是他觉得要求民主国家说明和平条件是什么,似乎更合情理。
1945年,几乎只有托马斯一个人谴责使用原子弹。他说:“使用原子弹,千百万人对美国的憎恨和仇恨将比我们所想象的更深更厉害。这是我们不能不付出的代价。”
他最后一个竞选总统是在1948年。他参加竞选,只是因为共产党利用亨利·华莱士。大选后一天,一位有名望的民主党人说:“不该落选的人落选了。”朋友问他:你说的是杜威吗?回答说,”不,我是说托马斯。“
自此以后,托马斯再也不以总统候选人的资格发表意见,而只作为一辈子宣传理想的人出来说话了。1960年他已遇见地球上的生态危机和裁军的必要性,他深信美国向别的国家提供军事援助最后将引起灾难,但是相信实习马歇尔的经济援助计划是明智之举。
他一边工作,一边写书,前后写了二十本。他的精力那么充沛,教人难以置信。八十岁后,他害了关节炎,行动不便,可是这个满身病态的老人竟还坐汽车、乘火车遍走全国—–为了省钱。只能睡上铺——-发表演说反对越南战争。有不少大学生已经发誓,说他那一辈的人,哪一个也不相信,却挤进会堂去听他发表谴责越南战争的演说。可是他从不劝他们采取暴力行动。
他说:”想生活过的有意义,有个秘诀,就是有正确的信仰,而且有正确的价值准则来衡量这些信仰。不同政见和持有不同政见的人之所以可贵,是因为能使我们念念不忘真理,重新衡量这些价值准则。造反行动本身并不是什么美德。如果凡是造反都是好的,那么有些英雄的水平也就是很低的了。“
有一回,有个记者问他,他觉得自己一辈子有哪些成就。他的答话中有一段是这样说的:
”我以为,活到我这么大年纪,还觉得在坚持或者劲力坚持自己的信仰,这就算有一点成就了。晚上睡觉的时候,想到自己在争取公民权利,改进民族关系这些方面都出过一分力量,也就心安理得了。我还以为,在漠不关心甚至抱有敌意的美国公众面前,竟敢不断提出社会主义的理想,这也算得是我的一点成就。“
1968年12月,他在睡眠中去世了。约翰逊总统,汉弗莱副总统,纽约州长纳尔逊·洛克菲勒,驻联合国大使阿瑟·哥德堡,纽约市长约翰·林赛都发表悼词,对他倍加赞扬。他坚守了自己的信念,这一点人人都同意。
可是托马斯答记者问最后还有一句话,他们可没有提到。这句话是,”要说有什么成就,只有上能所说的这么一些。至于一般人所谓成就,我可没有多少。“
是没有多少,有的,只是一线永垂不朽的光辉。
编辑推荐
《光荣与梦想》作为经典传世图书,客观、精彩地记叙了美国从1932年罗斯福总统上台前后,到1972年尼克松总统任期内水门事件的四十年间美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全景式画卷,体现出历史发展的波澜起伏。此外,本书也着重体现了报纸、广播作为当时主要大众传播手段,对美国政治、生活所起的作用,所造成的影响。自出版以来,不仅仅在美国,对于中国读者,尤其是在知识分子、记者有深远的影响、崇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