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与赈务》朱浒-epub、azw3、pdf、mobi、txt免费下载电子书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2601,或者书名,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洋务与赈务》

内容简介

对于盛宣怀的生平事业,学界向来重视以洋务建设为代表的实业活动,而甚少关注以赈务为主体的社会救济活动。本书则发现,赈务活动为重新理解盛宣怀事业生涯的整体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线索。本书通过系统揭示洋务与赈务之间的交织与互动,既描绘了盛宣怀在晚清四十余年中的奋斗与挣扎,也展现了其无法脱离的特定局势和条件,从而凸显了历史人物及其时代的耦合性。本书的主旨,不仅在于发掘盛宣怀之所以成为盛宣怀的历史逻辑,即从实践出发来理解历史必然性、偶然性和人的能动性的统一,而且希望藉此提出对晚清中国社会新陈代谢进程的再认识。

作者简介

朱浒,在中国人民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后流动站、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工作。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院常务副院长、清史所所长。兼任《清史研究》《河北学刊》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灾荒史、晚清史。代表作为《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越:晚清义赈与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另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史学月刊》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目录

导言 关于盛宣怀的书写惯性及其反思
一、盛宣怀史事的本末之别
二、盛宣怀叙事的路径依赖
三、盛宣怀研究的重新定向
第一章 从赈务到洋务:同治十年直隶大水与盛宣怀的道路转向
第一节 盛宣怀初入李鸿章幕府的困顿
第二节 直隶大水与盛宣怀的转身契机
第三节 盛宣怀参与筹议招商局的机缘
第二章 从囧途到坦途:河间赈务与盛宣怀洋务事业的转危为安
第一节 光绪初期盛宣怀的顿挫与李鸿章的难局
第二节 “丁戊奇荒”对于洋务建设的挤压效应
第三节 盛宣怀的赈务活动在洋务事业中的收获
第三章 从救灾到救世:盛宣怀与江南义赈绅商的群体联合行动
第一节 洋务建设运动中绅商群体的演变
第二节 超越山东地域社会的小清河工程
第三节 甲午期间的义兵义饷议及其余波
第四章 从北洋到南洋:甲午战后两湖灾赈与盛宣怀实业新布局
第一节 两湖灾赈凸显出的人脉疑云
第二节 盛宣怀参案问题的重新审视
第三节 接手汉阳铁厂与实业的扩张
第五章 从罪臣到功臣:庚子灾变与盛宣怀促成上海商会的机缘
第一节 庚子以前上海商务组织建设的起落
第二节 盛宣怀与上海绅商在灾变中的动员
第三节 上海绅商的世代演变与商会的创建
第六章 从假戏到真做:中国红十字会与事业低谷之中的盛宣怀
第一节 对中国红十字会起源问题的再审视
第二节 红会建设与盛宣怀事业走势的交集
第三节 沈敦和在盛宣怀事业体系中的成长
第七章 从落水到上岸:鼎革之际盛宣怀的沉浮与捐赈复产活动
第一节 民初汉冶萍问题与捐赈复产的出台
第二节 捐赈复产交易在孙、袁之间的滚动
第三节 “二次革命”与盛宣怀的洗白契机
结语 历史的逻辑:盛宣怀何以成为盛宣怀?
新兴阶层的新陈代谢之路
晚清社会事件的连动效应
盛宣怀和他的事业基本盘

精彩文摘

一、必然性:新兴阶层的新陈代谢之路

1、新的社会阶级:洋务派官僚(盛宣怀)/买办(唐廷枢、郑观应)/旧式商人的上层(经元善)

2、洋务企业经理人的社会属性压倒原先的社会身份:成为中国经济舞台上的重要人物。

3、新陈代谢的程度不同:盛宣怀等出身于不同群体并在社会属性上发生较高程度新陈代谢的人物,正是通过洋务企业建设而汇聚在一起,才构成一个具有某种共同体意味的社会群体,并对中国原有社会结构造成冲击和触动。

案列:光绪九年义赈活动、上海金融风潮救市、山东小清河工程、甲午义兵义饷等

【小结】

1、踩上近代中国社会结构演变步点;

历史必然性在盛宣怀身上的体现,便是其踩上了近代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步点。他在走上洋务事业之路的同时,也就踏上了一条得以向新兴阶层转化的新城代谢之路。
引自 结语 历史的逻辑:盛宣怀何以成为盛宣怀?
2、新陈代谢程度最高的一批人物:作为新兴阶层成员的属性显然更加重要;

3、非常注意争夺和加强对新式工业的管控权:在客观上使自己附骥于顺应历史发展的经济基础。

二、偶然性:晚晴社会事件的联动效应

盛宣怀之所以会在不同时期遭遇种种不同的困难与挑战,又能够得到各种各样的脱困机缘,从而实现某种螺旋式上升,都离不开这种特定局势的作用:构成了其新城代谢之路上的历史偶然性。

(一)盛宣怀走向洋务事业之路

1、政治上权势转移:李鸿章接任直隶总督,从军务转为开启北洋经营

2、洋务运动的转型:江南制造局等大型军工建设(“求强”阶段)完全依靠国家财政支持陷入困局

3、灾荒造成的社会冲击:官赈体制无法独立应对,引入社会资源成为官府的主动行为

(二)盛宣怀的洋务事业之路从囧途到坦途的戏剧性转折(19C70-80s)

1、起步屡遭顿挫,大气候和小气候的制约
①严重的边疆危机:海防塞防之争,国家财政已无多大调整空间;
②转型期的洋务运动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得不到社会响应;
③“丁戊奇荒”制造了严峻的社会危机:国家事物层面必须重视的紧迫问题。

2、洋务企业建设好转的一大因素:义赈活动引发的社会动员,弥补了洋务企业建设的两个短板:
①投资不足:义赈活动募集了巨额捐款,为洋务企业建设吸收大量社会资金;
②缺乏人才:义赈领袖具有组织管理能力和实干精神,远胜于此前的洋务官员。

3、甲午战争之后洋务建设事业的再转型
①主要依靠王文韶的维护得以躲过清算;
②成功将实业经营扩展到张之洞南洋系势力范围,成为中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人物。

4、庚子时期:京津兵灾和陕西旱灾的两场跨境救援,作用和意义不亚于“东南互保”。

5、丁未政潮:建设中国红十字会

6、辛亥革命:捐振复产

三、个人能动性:盛宣怀和他的事业基本盘

盛宣怀通过赈务与商(洋)务的双重路径和共生机制来培养事业的基本盘

1、其在接受新生产力过程中的个人成长:
——指盛宣怀参与洋务事业建设后,逐步从新生产力的外行转为内行的过程。

2、其为了自身事业而发展的人脉关系:
——通过主观努力而构建自身的视野基本盘,维持合作者群体的人脉机制:“义赈圈”
“义赈圈”脱胎于江南地区传统的“善士圈”,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迅速与之成为洋务事业建设的伙伴,为洋务事业带来红利,很快反过来也为义赈活动发展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