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2407,或者书名,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发现东亚》
内容简介
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中国”和“东亚”概念是很晚近的产物,前者在清代才逐渐定型,后者则只是在近130年来才为人熟知。
亚欧大陆明明是一个地理板块,却硬生生地分成了“欧洲”和“亚洲”,“亚洲(Asia)”即亚细亚,意思是东方,本身就带着欧洲的视角。16世纪传教士带来了“亚细亚”这个词,而东亚人逐渐接受这个身份标签,却是从1885年福泽谕吉发表《脱亚论》的时代才开始的。
本书就是书写16世纪以来东亚变迁、动荡、碰撞、发展、互相塑造的历史。
为什么我们对一水之隔的日韩,总有一种似曾相识,而又触不可及之感?我们身处其中,并自以为熟悉的东亚世界,其实充满了神话与偏见,有待重新发现和认识。本书正是以全球性、连续性的眼光,探讨了从16世纪以来的现代世界史——而不是中日韩某一国别史——是如何在东亚这片土地上展开的。蒙尘已久的过去得以重现。通过本书,我们可以发现,朝鲜半岛七十多年的南北对抗、中日朝韩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恨情仇,其实都是东亚近代化道路上散落的“遗产”。虽然历史不直接为今天提供答案,但本书讲述的东亚遭遇,有助于我们拨开现实的迷雾,重建常识,在国内外的风云变幻中,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作者简介
宋念申,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现任教于美国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郡分校。著有MakingBordersinModernEastAsia:TheTumen
RiverDemarcation,1881-1919(剑桥大学出版社,2018)。中英文论文发表于TheJournalofAsianStudies,TheAsia-PacificJournal,《文化纵横》等期刊。
精彩书评
《发现东亚》把以时间与事件为主的各国历史,转变为从东亚空间关系的变化来分析、反思东亚历史。著者引证历史上的“主角”,并构想把他们重新投入当代国际政治的脉络中。如“林则徐在纽约”一节,代表了对东亚的新发现,即从美国视野或全球视野表现东亚的新现代性。著者在重新反思东亚历史的过程中,展示了冷战后历史争论的范式。
——日本历史学家、汉学家滨下武志
这是一部有新意、有根据、有趣味的“三有”之书,为大众了解我们身处的东亚世界的过去提供了很好的知识。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李伯重
东亚不仅是实体的地理空间,也是流动变化着的人间世界。发现,因此成为进入东亚的入口:本书向我们展示了“发现”的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歌
历史是断裂与延续、发明与扬弃、记忆与遗忘的持续过程,宋念申把我们自以为熟悉的“东亚”展示在历史过程中,先使它陌生,再让它重回我们的思想,带着崭新的意义。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罗新
目录
一、亚洲反题
1.何为“东亚”,为何“东亚”?
2.中国不是China,日本不是Japan
3.浪漫化亚洲·最后的武士
二、朝鲜之战:开启东亚现代的“世界大战”
1.下克上:丰臣的抱负
2.礼制天下:明朝与朝鲜的内忧外患
3.东亚“国际关系”的记忆节点
4.战和之间:历史记忆与宗藩政治文化
三、满洲崛起:多元国家的塑成
1.边缘异动:满洲作为多边边疆
2.建构大清:皇太极的多元帝国
3.“满”与“旗”:族、籍之间
4.“夷”在东亚:异族与正统
四、新天下秩序:新的“中华”、新的天下
1.礼部“外交”:“朝贡”作为权力和文化
2.内亚帝国:满蒙藏政治/信仰共同体
3.清俄碰撞:欧亚相遇中重塑“中国”
4.“中华”失焦的“天下”
五、耶稣会士:欧亚的现代相遇
1.画师·臣子·传教士:郎世宁的使命
2.逃犯与圣徒:东亚遇上天主教
3.耶稣会的成功学
4.利玛窦规矩
5.逆转之夜:日本天主教的毁灭
6.隐匿的基督徒
7.门外人议屋内事:中西交流之殇
8.北堂的不速之客:天主教在晚期朝鲜
9.“锁国”神话的背后
六、早期全球化:东亚的重要角色
1.白的银,黑的人
2.茶在西方,烟在东方
3.海禁时代的东亚之海
4.喧嚣的口岸
5.作为象征的马戛尔尼使团
七、其命维新:东亚现代思想的兴起
1.思想契机:姜沆与朱舜水
2.江南风格与江户浮世
3.重建道统:清学的逻辑
4.再造日本:江户思想之激荡
5.经世:实学在东亚
八、文明与野蛮:殖民“现代性”入侵
1.林则徐在纽约:毒品·战争·现代
2.黑船上的陌生人:日美相遇
3.从“天下”到“区域”:东亚秩序的重组
4.“体”“用”之间:“文明开化”下的东方
九、民族国家、亚洲主义与国际
1.种族进化:殖民与抵抗的逻辑
2.合法与非法的亚洲
3.黑龙会的朋友们:1912年的“亚洲”想象
4.脱亚自救:转折1919
5.建设与失序:步入“现代时间”的东亚
十、从二战到冷战
1.用什么“超克近代”?
2.从长崎到密苏里号:日本的战败
3.内战,冷战,热战
4.作为第三世界的“亚洲”
5.从“东亚奇迹”到“亚洲价值”
6.如何记忆东亚近代
精彩书摘
本书尝试从历史角度探讨“东亚”与“现代”的关系。我们日常所说的“现代”,往往指19世纪随着欧洲殖民势力扩张而到来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转型。特别是冷战以来,主流的“现代化”理论更成为一种指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主义论述。我把这种狭义的现代观称为“殖民现代”,它只是多元现代化道路中的一种。在殖民现代语境中,“东亚”不是一个纯粹的地域概念,而带有强烈的时间性和种族性。我试图梳理出一个不以欧洲殖民现代观为参照的“东亚现代”,并把这个现代的起点,定为16世纪。不以欧洲为参照的意思,是既不全盘接受,也不全盘否弃;反思欧洲中心主义,但也不塑造一个东亚(或中国)中心主义。也就是说,欧洲、亚洲、美洲乃至非洲的多元的现代历史,都可被看作是整体历史的地方性部分,不同地域和文化环境中的人既不共享一套时间观念,也不遵循同一种发展逻辑。同时,这些观念和逻辑又不是各自孤立的,人类的现代状况是它们相互影响、吸纳、对抗、对话的结果。……
我2013年在美国瓦萨学院(VassarCollege)教授东亚史,三年后开始任职于现在所在的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郡分校(UMBC)。……面对美国本科生,特别是非历史专业,甚至非文科专业的本科生,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批判性地理解过去,如何把思考方法应用到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上。……从这个角度上说,上课也好,写作也罢,都不是由上而下地“普及”知识,也不是把复杂历史作娱乐化处理,而是挑战自己是否能用相对简明的材料揭示更大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思考路径。
所谓更大的问题,对于我来说,是讨论现代中国何以形成,修正近代以来对本地区历史的一些成见。我采取的视角,是把中国放在区域(东亚)甚至全球的框架中,探讨较长时段中的演变。……但把中、日、韩的历史分开讲述,强化了晚近才形成的民族国家边界,容易过度强调三者之间的差别,而忽视它们内部的多样性,以及东亚社会在长期交往中形成的密切关联。跨国史、区域史、全球史之所以成为越来越多东亚研究者所采用的视角,也是因为它们挑战了僵化的国家边界,拒绝把世界看作是一个个孤立单元的拼贴,而是通过关注人口、物质、制度、思想的跨社会流动,探索东亚社会的有机互动。
美国史学家杜赞奇(PrasenjitDuara)曾指出,中国的现代国家进程,只有放在东亚区域中,与日本和朝鲜半岛的同一进程一起观察,才可以更好地理解。本书即大致沿着这样一个线索展开。但需要提请注意的是,今天的中、日、朝/韩,和历史上的中、日、韩并不一致。读者应避免用20世纪形成的民族国家概念,去套用16到19世纪的状况。明清时代中原、朝鲜半岛和日本之间当然有各自的认同,但这种认同相互交叠错落,不是像今天的边境、护照那样界限清晰。最近不少著作都在谈“去中国中心”,突出半岛和列岛在明清之际产生的独立于中原的身份诉求。我想指出的是,它们当时“求异”的努力恐怕和“求同”的努力一样大。我们不应把这种身份与以国籍标志的民族主义混为一谈。描述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和转化,正是本书的任务之一。
与此相关,我也恳请读者不把“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这些概念作本质主义解读。本质主义假定在“外部文明”到来之前,存在一个固定不变的“本土”(indigenous)传统。常有论者致力于向内寻求中国/东亚的“核心”“精髓”,以找出一套独立于西方的文教制度,比如汉字、儒家,以及(本地化的)佛教等等。可是文化一刻不停地在变化,总在内外互动中吐故纳新——就好像源于印度的佛教被逐渐内化成本地信仰一样。我们今天认为的“传统”,大多是到了晚近才重新发现或发明的(想想《弟子规》或者“汉服”),很多特征是参照“西方”而刻意塑造的(比如“西洋画写实,中国画写意”)。这种逻辑和殖民现代性逻辑一致,并不是历史实相。本质主义的“西方”和“本土”,就像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关系一样,看似对立,实则是一体之两面。
“东亚”“中国”“日本”“朝/韩”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涵。这些概念是在区域内部交往以及区域与外部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塑造它们的过程远没有结束,未来也一定会有旧的内容被舍弃,新的内容增添进来。唯一不变的,是对它们的不断定义、否定、再定义。也正因如此,关于东亚的历史书写,乃至任何历史书写,都是进行时而非完成时。在几年的教学和写作后,最初的一些认知已经需要进一步反思。所以这本小书呈现的不是定论,而是思考的可能。它欢迎讨论、批评、纠正和补充。
编辑推荐
1、读懂历史,有助于理解今朝:历史从来不是过去发生的事情,而是今天对过去的解读。
本书有助于加深对当下发生的重大事实的深入理解。中国今日的版图是在清朝确定的,今天的很多争议来自于近代被欧美殖民的经验;朝韩领导人再次握手,美朝会面的展开,备受关注,而造成今日美、朝、韩、中复杂关系的源头,要追溯到“三八线”划分的那一刻;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西方文化在近代各自是以怎样的方式进入的,而在二战后又是为何各自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晦暗不明的国际形势,你我作为普通民众,究竟应该如何判断?虽然历史不直接提供答案,但是,本书对东亚历史的讲述,有助于拨开迷雾,重建常识,在风云变幻中,窥见本质。
2、旅美学者讲述东亚历史,为大家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考角度。
本书作者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曾在美国瓦萨学院(VassarCollege)、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郡分校(UMBC)教授东亚历史。与国内的历史教育略有不同,美国的历史课堂更注重提供一种批判性的思考方法,鼓励学生对历史乃至现实的反思。因此作者努力为读者提供新的视角,引导读者重新审视我们自身的历史和邻国的历史。
3、本书以区域的、全球的眼光,重新审视我们四百年来的历史,一洗固有的观念和常识。
我们是否真的熟悉我们所在的东亚世界?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关于东亚的历史叙事,一边受制于欧洲中心主义,一边又要警惕华夏中心主义;在种种定见下,原本就矛盾重重的东亚历史,很容易被误读。作者以跨区域的、全球性的眼光,重新审视重大历史事件,并勾连鲜为人知的重要插曲和改变历史走向的小人物,既有发人深省的观点、宏观的历史框架,又有妙不可言的细节,让你常有恍然大悟之感。
4、历史学者写给大家的精彩之作。史学家滨下武志、李伯重、陆扬、罗新、孙歌、杨念群推荐阅读。
历史读物很难在艰涩与媚俗之间找到平衡。而作者以流畅而犀利的文笔,把东亚四百年娓娓道来,用浅近的语言去分析复杂的历史事件,在通俗生动的同时,还能保持语言的克制与严谨。同时,又无处不体现着作者的真知灼见,让人耳目一新:东亚的现代进程中,天下秩序在清代有重大的改变;满洲崛起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中日韩三地与欧洲相遇的相似与不同;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全球贸易背景;广岛和长崎的命运是如此这般被选定……四百年来的风云变幻,各种势力的纵横捭阖,很多在教科书上都是看不到的。日本史学家、汉学家滨下武志,北京大学教授李伯重、陆扬、罗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歌、人大清史所教授杨念群等国内外知名学者一致称道,合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