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远古史》王玉哲-epub、azw3、pdf、mobi、txt免费下载电子书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2355,或者书名,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中华远古史》

内容简介

书是作者毕生治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从中国历史的序幕开篇,一直写到西周末,详尽论述了中国远古历史从史前文明经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演变、发展的过程,尤其对夏、商、周三代的族源、地望、世系、宗法制度、继承制度、政权形式、社会经济及社会性质等问题的论述见解独到。迄今仍是此一领域的经典之作。

作者简介

王玉哲,1913年生,河北深县人。1936至1943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及北大文科研究所(昆明)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43年至今先后受聘于华中大学、湖南大学及南开大学历史系,任副教授、教授及博士生导师等职。兼任中国先秦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等职。著作有《中国上古史纲》、《古集林》等书;主编有《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中国历史大辞典?先秦史卷》等;撰有先秦史研究论文百余篇。

目录

自序1

第一章原始群居的社会生活1

第一节绪说1

一、 人类的起源1

二、 原始社会史的分期7

第二节中国历史的序幕——中国猿人10

一、 元谋猿人12

二、 蓝田猿人14

三、 北京猿人的发现及其体质特征16

四、 北京猿人的石器和用火18

五、 北京猿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组织22

六、 其他地区猿人化石的发现23

第三节“古人”时期的文化发展25

一、 古人时期人类化石的发现及其体质特征26

二、 古人阶段人类的劳动工具和石器28

三、 古人时期人类的生存环境30

四、 古人时期的原始社会关系30

第四节“新人”时期的文化与氏族的产生30

一、 新人时期人类体质和文化的特征30

(一) 这一时期的古人类化石32

(二) 这一时期的古人类文化遗址42

二、 新人时期原始氏族和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生45

附:中国原始社会史表47

第五节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原始经济生活48

第二章妇女为中心的母系氏族公社51

第一节母系氏族公社的出现51

一、 氏族公社的起源51

二、 我国境内母系氏族公社的遗迹52

(一) 我国境内的中石器时代的文化53

(二) 弓箭的出现55

(三) 妇女成为氏族公社中心的原因56

(四) 新石器时代的村落56

第二节母系氏族社会的婚姻关系和墓葬制度63

一、 男女分区埋葬制与族外婚制63

二、 迁移合葬所反映的女性中心64

第三节母系氏族公社的经济生活65

一、 原始农业的出现66

(一) 北方仰韶文化时期的农业66

(二) 南方河姆渡文化时期的农业67

二、 制陶、纺织与石器等手工业70

三、 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生产关系和生活75

第四节我国古文献上有关母系氏族社会的史影76

一、 “知母不知父”77

二、 族外婚78

三、 婿称岳父为舅,称岳母曰姑;妇称丈夫之父为舅,

称丈夫之母曰姑79

四、 父子不相续相处,而祖孙相续相处80

五、 古帝王称“毓”称“后”81

六、 图腾痕迹82

七、 姓的性质83

第五节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原始的科学、艺术和宗教83

一、 原始科学83

二、 原始艺术85

三、 原始宗教86

第三章父系氏族公社91

第一节从母系氏族公社到父系氏族公社的转变91

一、 母系家族的产生和父系氏族制的萌芽91

二、 父系氏族公社制的确立94

第二节父系氏族社会经济的重大发展98

一、 北方草原地带的细石器文化与游牧经济98

二、 细石器文化的来源问题103

三、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

发展105

(一) 山东南部、江苏北部的大汶口文化106

(二) 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青莲岗文化的关系108

(三) 龙山文化时期的经济生活110

(四) 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113

(五) 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及其他115

四、 手工业与原始交换119

第三节私有制、阶级的出现与氏族公社制的瓦解122

一、 私有制的产生与贫富开始两极分化122

二、 阶级、奴隶制的出现与氏族公社制的解体125

第四节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的文字和艺术127

一、 文字的产生127

二、 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的艺术130

第五节古史传说中的部落战争及氏族社会进一步解体133

一、 古代传说中诸部落居住的地域133

二、 部落战争促使氏族制度益趋崩溃137

第四章唐、虞、夏与先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

过渡时期(上)140

第一节唐、虞、夏的禅让制与军事民主选举制141

一、 尧、舜、禹的生活141

二、 禅让的传说142

三、 篡夺的传说与“天下为家”的产生145

第二节传说中的夏王朝147

一、 夏王朝的开国147

二、 夏王朝的历史传说及夏代的社会性质151

三、 传闻中的夏时156

第三节考古发掘与夏文化158

一、 夏族活动的地域158

二、 所谓“河南龙山文化”应包含多种不同类型的文化161

三、 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关系164

四、 夏文化与仰韶文化的关系166

五、 二里头第一、二期遗存所反映的夏文化168

第四节商族的兴起和先商的社会阶段170

一、 商族的来源170

(一) 商族来源的四种不同说法171

(二) 商族起于东方的证据172

(三) 从考古学上推测商族的来源190

二、 先商的世系195

三、 商族在先商时所处的社会阶段200

第五章商王朝前期的历史——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

过渡时期(下)203

第一节商汤的灭夏203

第二节商代前期的政治207

一、 商汤和伊尹207

二、 商代前期的“盛君”212

第三节从田野考古上看商代前期的文化(一)215

一、 二里头遗址三、四期所反映的早商青铜器与农业

生产215

二、 二里头文化的早商宫殿建筑219

三、 二里头文化的艺术生活220

第四节从田野考古上看商代前期的文化(二)222

一、 二里岗文化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的分工222

二、 商代前期的城池建筑及其意义224

三、 商代前期的青铜器和漆器兼论陨铁的利用227

第五节商代前期的阶级对立与第一个阶级社会的逐渐

形成232

第六章商代阶级国家的形成237

第一节盘庚迁殷及其社会意义237

一、 自汤至盘庚五迁的问题237

二、 盘庚迁殷的原因及其意义242

第二节商代后期阶级斗争的尖锐和国家的出现250

一、 商代后期的阶级对立250

二、 国家的出现255

第七章商代后期奴隶的数量、“众”或“众人”的身份及商的

社会属性260

第一节商代后期有多少奴隶260

一、 商代后期人殉和人牲的数量惊人261

二、 商代后期的奴隶数量要具体分析265

第二节众或众人的身份274

一、 众或众人是商代后期主要的生产劳动者274

二、 商代“族”的组织及其同“众”的关系277

三、 众或众人所受的剥削281

四、 “众人”的政治待遇284

第三节“古代东方”的理论与商代后期的社会性质289

一、 什么是“亚细亚生产方式”290

二、 “古代东方”奴隶制的社会特征296

三、 商代后期社会近于古代东方的家庭奴隶制299

第八章商代后期的经济发展304

第一节商代后期农业的发展304

一、 卜辞中的“年”、“侑雨”、“受年”304

二、 商代后期农作物的品种和酿酒所反映的农业情况306

三、 商代后期的农具与耕作技术313

第二节畜牧、田猎与渔业319

一、 畜牧与田猎319

二、 渔业324

第三节商代后期手工业的辉煌成就325

一、 精致的青铜器325

二、 陶器的新创造330

三、 纺织和其他332

四、 商代后期的土木建筑工程335

第四节交换、货币、交通339

一、 商代后期的商业和货币339

二、 商代后期的交通342

第九章商代后期的社会组织与政治机构344

第一节商王朝的政治疆域344

一、 商的王畿及其据点344

二、 王畿与四土、四方、邑的关系350

第二节商族的氏族组织354

一、 商代后期商氏族的地域性354

二、 商的世系及其继承制度356

(一) 商王朝的世次和世数357

(二) 商人的名号359

(三) 商王世次及其“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366

三、 “兄终弟及”制是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373

四、 商代的婚姻制度与宗法制度377

附:商代先公先王世系表381

第三节商代后期的政治机构383

一、 商代的王383

二、 百官384

三、 诸侯方伯387

第四节商与各方国389

一、 鬼方390

二、 方(方)395

三、 土方399

四、 羌方400

五、 人方402

六、 虎方403

七、 周及其他404

第十章商代的文化、科学与艺术407

第一节商代的文字407

一、 汉族文字起源的传说和最早的汉字407

二、 甲骨文已达到文字发展的进步阶段410

三、 汉字的读音问题412

四、 甲骨的发现和卜辞文例415

五、 甲骨卜辞的史料价值416

第二节商代的宗教信仰418

一、 自然神的崇拜419

二、 祖先崇拜424

第三节商代的科学成就427

一、 商代卜辞所反映的天象427

二、 商代的历法430

三、 其他科学432

第四节商代的艺术433

一、 雕塑艺术433

二、 音乐与乐器437

三、 其他艺术439

第十一章先周族的来源及其社会发展441

第一节周为夏族的分支441

一、 周始祖的时代问题441

二、 周族为夏后的推测443

三、 先周人物传闻445

第二节周族最初的地望453

一、 周族克商前夕的根据地是陕西岐山453

二、 先周族最早来源于山西455

(一) 山西汾水流域自商至西周一直有周族的根据地459

(二) 姬姓之古国在山西者独多464

(三) 姜姓之族原亦在山西470

(四) 古有易与先周的关系475

(五) 周原一地原在山西太原477

(六) 先周族的迁徙是自东而西480

第三节先周的文化及其社会阶段482

一、 由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482

二、 先周的文化488

三、 周原所出的甲骨文问题494

第十二章周王朝的建立498

第一节周武王的灭商498

一、 武王克商前中原的形势498

(一) 商王朝内部的阶级矛盾498

(二) 民族矛盾501

二、 灭商的步骤509

(一) 克商时商周兵力的对比及其胜败的原因510

(二) 克商的日期512

三、 政权的建立516

(一) 周武王革商受命的大典516

(二) 反映武王灭商的《大武》舞517

(三) 周初的三监问题521

四、 西周开始的年代问题526

第二节周公旦及其东征531

一、 武王死后周政权的危机531

二、 周公践位称王问题533

三、 管蔡之乱与周公东征537

四、 周公营建东都洛邑和还政成王541

第三节周王朝政权的巩固548

一、 分封措施550

二、 对商遗的政策559

三、 制礼作乐561

附:西周帝王世系表566

第十三章西周的政治及其发展567

第一节西周的政体形式与“成康之治”567

一、 政权是君主专制,还是城邦民主制567

(一) 西周政权既有民主旧传统又有专制新因素567

(二) 西周的阶级关系压倒血亲关系570

(三) 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君臣关系571

(四) 西周政体是君主专制575

二、 “成康之治”575

(一) 成康盛世的历史条件575

(二) 成王事迹576

(三) 康王即位典礼577

(四) 康王的武功579

第二节西周的政治制度581

一、 西周政治制度导论581

(一) 史料根据581

(二) 地理环境582

(三) 层累组织的特点583

(四) 神权583

二、 西周的宗法制度588

(一) 宗法制度的特征588

(二) 宗法制度推行的范围595

(三) 宗法制度的继统法及其制定之用意598

三、 西周的分封制度599

(一) 分封制度起于周初599

(二) 分封制的具体内容600

(三) 西周分封多少诸侯邦国602

(四) 分封的典礼与程序604

(五) 分封诸侯的等级问题608

(六) 周王与诸侯的封建关系611

四、 西周的监国制度615

第三节西周的官制617

一、 周初的最高长官——太保、太师617

二、 西周卿士的性质620

三、 西周的政务官和文史官621

(一) 政务官622

(二) 文史官625

(三) 西周职官的来源627

四、 世族的世官、世禄制度634

(一) 何谓世族634

(二) 世族制度的产生634

(三) 西周的异姓世族639

(四) 世官世禄必须由上级重新册命640

(五) 世官制与宗法制的矛盾643

第四节西周的兵制与刑法645

一、 兵制645

(一) 周武王克商时的兵力645

(二) 周初的武装编制646

(三) 西周的正规士兵和族兵654

二、 刑法659

(一) 周初刑法制定的原则660

(二) 西周刑法的特点661

第五节西周“国家”的历史作用668

第十四章西周的社会经济680

第一节西周的农业经济680

一、 西周农业的地理环境680

二、 西周农作物的品种686

(一) 黍686

(二) 稷687

(三) 麦690

(四) 菽691

(五) 稻692

三、 西周劳动生产的编制、生产工具和技术694

(一) 西周的集体生产与小生产694

(二) 西周的农业生产工具698

(三) 西周的耕作技术704

第二节西周的土地制度709

一、 西周田制的基本内容710

二、 田制分公田和私田就是所谓“井田制”711

三、 孟子“井田论”的内涵713

四、 西周为贵族土地所有制716

(一) 西周井田制既不能称为“农村公社”,也不是“土地

国有”716

(二) 西周的“藉”、“助”是劳役地租720

(三) 西周土地制度是“彻”与“助”并行兼“贮”的制度721

五、 西周“仆庸土田”和“民”的身份问题724

(一) “仆庸土田”问题724

(二) 西周“民”的身份726

第三节西周的手工业、商业732

一、 西周的手工业732

(一) 西周的青铜器手工业733

(二) 陶瓷业734

(三) 玉、石业,骨、角业,竹木业735

(四) 纺织业737

(五) 论“百工”的身份及民间手工业738

二、 西周的商业740

第四节西周的社会性质742

一、 社会性质研究的重要意义742

二、 西周的社会性质问题何以长期不能解决743

三、 历史研究应从历史实际出发745

四、 西周社会形象的四大特点745

第十五章西周的衰微、灭亡747

第一节西周衰微始于何时747

第二节周厉王专利与国人暴动及国人暴动的伟大意义750

第三节何谓“共和行政”752

第四节所谓“宣王中兴”756

第五节幽王昏乱、灭亡与平王东迁760

附录一大事年表768

附录二本书引用甲骨著录书目简称表771

前  言

一《中华远古史》是从中国的原始社会至西周末这一段的“断代史”。所谓“断代史”,就不是一般目的仅在于传授历史知识的“通史”,而是要按今天人们所需要的新的“断代史”的原则去写作。我们认为新的断代史的写作与一般通史的区别,不仅仅在其内容详略的不同,更重要的是至少应当按以下三个原则去写作:,新的断代史要侧重介绍历史研究方面如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意在给予读者这方面能力的锻炼。因为断代史面对的读者,是那些对历史已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而想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人。所以,本书便把古史上一些重大的历史问题提出来供大家讨论,使读者可以借此作为进一步研究的阶梯。不过具体到我们这一断代,由于内容是讨论古代的东西,总难免反复征引古文,这样便会在行文上出现不够通顺的晦涩形式;有些古史问题至今还没有达到下结论的时候,也就不免要用辩证的笔调加以解释,会出现拖泥带水,使人有不太干脆的感觉。后,我们还应当把自己的一些看法尽可能地反映出来,以便使全书一以贯之,自成体系。第二,要做到尽量将历史文献与田野考古、民族学、古文字学等有关的资料结合起来,交相印证,并注意吸取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新成果,尽量使其不至于落后于现代新的学术水平。第三,我们认为首先要做到“实事求是”,做到理论性与科学性的统一,认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体地说,就是要站在大多数人的立场,不是站在少数人的立场;用唯物主义的观点,不用唯心主义的观点;以及辩证的方法。,去搜集史料、分析史料和终进行综合、论定。我们主张通过具体史实,从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中去发现和阐明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不是从定义或从原则出发,把历史史实仅仅借用来作为说明历史发展规律的材料。这样做才是真正的“实事求是”,而“实事求是”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以上三个原则,只是我自己在写《中华远古史》这部断代史前,所构拟、追求的一个高目标。但是,像我这样学识浅陋、理论水平不高,对这个高标准能否做到,能达到多少?自己却毫无把握。也许仅仅是“高山仰止”,心向往之而已。二这部《中华远古史》在内容叙述上比过去也有些新的变革,举其荦荦大端,约有下面五个方面:(一) 关于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新中国建国以来,为了贯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的重要力量,有一个时期,史学界写历史书因为怕冲淡了人民群众的作用,往往忽略了历史人物这方面的叙述,即使叙述也只是着重于批判,如对旧史书批判其宣扬帝王将相,对旧史学看不到人民群众的作用,批判得更是不遗余力了。当然,这种批判是对的,也是应该的。但是,不要矫枉过正,误认为马克思主义就不重视历史人物。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所写的历史书中,除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外,看不到一个历史人物了。其实,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人物的好坏对历史的进程都起到一定程度的推动或阻碍作用。马克思对历史人物没有漠视。以此,在本书中对有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包括帝王将相在内,都适当地给以评述。(二) 着重“过渡时期”过去有些学者对社会发展的质变和量变的看法和处理有些不妥当,比如奴隶、私有、剥削、阶级等奴隶社会的主要现象,在原始社会的末期都已出现。但是,这些现象的出现,并不等于奴隶社会已经出现。因为那还只是这些因素在量变的过程。一种社会过渡到另一种新社会,并不像刀切斧砍那样两段截然分明,而是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过渡阶段。在这个过渡时期,前后两种社会的因素是犬牙交错的。具体地说,就是原始社会的若干现象,如公有制因素,还在继续,但同时奴隶社会的若干新因素——奴隶、阶级、私有、剥削等也已经出现。这时并不等于就是奴隶社会正式出现了,应该是属于量变的过程。一俟这些新因素增长到一定的程度,这些新因素的分量压倒或超过了旧因素时,才由量变转为质变,这才由原始社会正式变为奴隶社会。同样,由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也是如此。研究历史对量变固然要注意,但更重要的是要抓住这个质变。不能看到量变一出现,就误认为质变了。商末周初的社会,我们认为就是一个量变的过渡时期。(三) 提出远古时中原是诸氏族或民族杂处的时代中国的中原地区(黄河中下游),战国以后基本上已是清一色的华夏族的天下。可是在春秋以前中原地区除了华夏族人建立的几个或几十个据点(城邑)外,周围环绕着的还有不少不同种姓、文化高低不同的少数民族杂处其间,这是一种“华戎杂处”的局面。这种现象,越往上推就越普遍。西周时期和其以前的夏、商,在中原的黄河南北两岸同时并存着无数的小氏族、部落。当时的所谓“国”,实际是一个大邑,所谓“王朝”(如夏、商)也不过是一个大邑统治着在征服各地后建立的若干据点小邑。大邑与其统治的小邑之间的地区,还分布着许多敌对的不同种姓的小方国。它们中有些还没有文字,与华夏语言也不同。所以,它们之间以及与华夏之间,都各自为政,互不干犯,有时又相互战争。它们只有势力大小的不同,还没有谁服从谁的一统的思想。所以,当时人所想到的王朝国土,只会有分散在各地的几个“据点(小邑)”的概念,还没有以大邑为中心的“整个面”的概念。在这种群“点”并立的情况下,自然更不会有“王朝边界”的概念了。商王朝大邑商(殷墟)的周围就散布着很多少数民族部落,如鬼方、方、土方、羌方、虎方、夷方和周方等。甚至周克商时所联合的八个氏族,如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也大都是近在中原的少数民族(旧注以为在四川、湖北等地,不可信)。这些大小不同的氏族方国(当时的商或周也包含在内)之间,还存在着不属于任何方国的广大空旷的荒野地带。对当时这种具体情况了解了,就有助于了解远古时的许多历史大事,例如商汤前后夏、商、周是三个大小不同的民族同时并立,它们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后人所想象的那种君、臣隶属关系。商汤灭夏,仅仅是把夏桀赶跑了,夏都邑为商族所占领,而散居在各地的夏族人仍独立存在。周武王灭商也同样仅仅是把商纣杀掉,占领了商都殷墟,仍令商纣的儿子武庚统治着殷民,只派遣三监对他实行监督而已。那种君臣上下隶属的体系,是从周公东征胜利,占领了广大地区,创立了一套完整的“分封制度”以后,才逐渐形成的。(四) 应辨明“夏文化”与“夏时文化”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国历史上在商代以前有一个夏代,这是从传世的古文献,尤其是《史记》中得知的。

编辑推荐

本书的写作缘起于1977年,*后一章完成于1999年11月,2000年7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初版,此后多次再版。本书写作后期,王玉哲先生已患病,虽勉强恢复写作工作,查取资料、誊清稿件仍需由其儿女代为完成。本书凝结着王玉哲先生一家两代人的心血。2005年,王玉哲先生去世。2019年,本书以全新面貌问世,希望继续将前辈学术精髓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