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与中国新文化》欧阳哲生-epub、azw3、pdf、mobi、txt免费下载电子书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2330,或者书名,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胡适与中国新文化》

内容简介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发动“文学革命”,从此他的名字与新文化运动联结在一起,是公认的新文化运动主要代表。为展现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多方面的成就和广泛的社会交往,本书汇集了耿云志、杨天石、汪荣祖、陈漱渝、陈方正、陈平原、罗志田、邓昭祺、江勇振、山口荣、黄克武、王晴佳、王中江、孙郁、章清等海内外知名学者的文章,围绕胡适与中国新文化运动、胡适思想诠释、胡适与新文学运动、胡适哲学思想、胡适与新教育、胡适的人际关系等议题展开探讨和争鸣,以彰显胡适的思想底蕴和人格魅力。

作者简介

欧阳哲生,1962年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民国学术史、近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著有《科学与政治——丁文江研究》《严复评传》《新文化的传统——五四人物与思想研究》等,主编《胡适选集》《傅斯年全集》《丁文江文集》等。

目录

上册

·引论·

《新青年》同人分裂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细节 耿云志

胡适与新文化运动:功与过 汪荣祖

胡适的北京情缘

——一个新文化人在北京的日常生活史 欧阳哲生

读者·作者·编者:三重维度下的胡适与《新青年》 张宝明

论胡适的国际影响和地位

——以1917—1937年《纽约时报》的报道为中心 王晴佳

从胡适与居卡尔看中国和土耳其的新文化运动 陈方正

胡适研究小议 胡明

秉性率真的学者——纪念胡适诞生125周年 张翼星

·胡适思想研究·

文明与文化:五四后梁漱溟与胡适的一次争论 罗志田

“造新因”:胡适对建构“社会重心”的省思 章清

论胡适的思想文化人格 朱文华

胡适的政治立场

——以其对国共两党的态度为中心 孟彦弘

进步时代与胡适政治思想雏形的形成 许治英

胡适“容忍即自由”的论述及其背后 李建军

胡适“容忍”理念的形成历程 林建刚

善未易明,理未易察

——作为问题与方法的“胡适与女性” 秦燕春

大使书生:胡适任驻美大使期间的读书生活 张书克

有意与无意之间:胡适书学史迹钩沉 朱中原

·胡适与新文学运动研究·

“鹦鹉救火”与“铸剑复仇”:胡适与鲁迅的济世情怀 陈平原

在“文学改良”的背后 孙郁

胡适“八不主义”的反思 莫云汉

易卜生戏剧该怎样理解?

——以胡适、鲁迅的讨论为中心 叶隽

胡适留美期间对西方短篇小说的阅读与译介 邹新明

胡适·《镜花缘》·性别意识 江勇振

王梵志的异代知音——胡适 邓昭祺

胡适、钱玄同与新式标点符号的创设 秦素银

下册

·胡适哲学思想研究·

自然、人事和伦理:胡适东西方语境下的“自然主义”立场 王中江

实验主义在中国 吴展良

政治工具主义的内在张力:胡适对杜威政治哲学的理解与阐释 彭姗姗

胡适对儒教起源的诠释学 绪形康

“据”“义”之辨:胡适论佛与佛论西学 李少兵

再论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的价值、限度及典范重建之可能

——以中国哲学研究的方法论困境为视角 张永超

·胡适与新教育研究·

协和的“在地化”与“本土化”

——以胡适、顾临为中心(1921—1937) 胡成

胡适现代大学之梦的形成与追求 何卓恩

胡适与南京高师暑期学校 杨金荣

重识胡适弃校南下与平津学人去留 沈卫威

胡适与国民党的党化教育 张太原

胡适“争取学术独立十年计划”之现代解读 胡军

胡适、张伯苓与平津市民治促进会 邓丽兰

·胡适的人际关系研究·

胡适与杨杏佛 杨天石

一个流产的结盟:胡适与研究系(1919—1922) 黄克武

胡适与铃木大拙 山口荣(崔学森 译)

万山不许一溪奔

——以蒋经国1956年清算胡适为中心 陈漱渝

从往来通信看胡适与汤用彤的学术交往 赵建永

胡适、陈受颐往来书信考释 赵靖怡 席云舒

民国时期关于老子其人其书的争论

——以胡适与钱穆的争论为考察中心 陈勇

交情非恶、论学不同:胡适与钱穆的交往及论学之异 区志坚

试析新文化运动在徽州的接受

——对胡适与黄宗培、胡晋接来往书札等的考察 吴浩

全面抗战初期胡适、钱端升出使欧美记

——以《胡适日记全编》和《钱端升日记》为线索 钱元强

胡适与林可胜

——兼论对台湾医疗卫生制度的影响 何邦立 汪忠甲

编后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