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2271,或者书名,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左手咖啡,右手世界:一部咖啡的商业史》
内容简介
一本详尽的咖啡通史,从7世纪的北非,到大航海时代的中美洲;从手工研磨的咖啡工艺,到星巴克的商业帝国;从咖啡的品质与产地,到背后复杂的商业与地缘政治关系;从20世纪的咖啡广告与包装模式,到今日咖啡的全球分销体系,一本书揭示了几乎所有关于咖啡的故事。
本书开始于埃塞俄比亚的山区,那里的牧羊人第一次发现了咖啡豆能取悦羊群。阿拉伯商人将咖啡传播到欧洲,在那里咖啡成为17世纪文化与生活变革的催化剂。随着大航海与殖民时代的开启,帝国主义将咖啡种植园开到了东南亚、中南美……几乎所有有利于咖啡生长并适合远洋贸易的地区。而这一过程也塑造了当代世界的版图。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咖啡作为一个主要的美国行业出现,广告帮助麦克斯韦大厦、福格斯和希尔斯兄弟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在激烈的竞争中,咖啡质量往往被低价所牺牲。到了20世纪60年代,由于对咖啡质量的担心,甚至还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营养革命。而今天,以星巴克为首的新兴商业帝国的兴起,又在产业、文化、口味上重塑着咖啡。
本书不仅可以帮助了解咖啡的口感、产地与工艺,更能了解咖啡背后的历史,并从小小咖啡豆的历史中,掌握万千大世界的商业脉搏。
作者简介
马克·彭德格拉斯特
彭德格拉斯特生于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早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英语文学专业,在西蒙斯学院获得图书馆专业硕士学位,之后一直在学术图书馆任职,业余时间为报纸和专栏供稿。1991年开始成为全职作家,在30年间,创作了15本著作。他因文笔隽永,旁征博引而在美国出版界享有盛誉。他的作品《上帝,乡村与可口可乐》被《纽约时报》评为年度最佳图书,另一部作品《镜子》则被《探索频道》评为年度最佳科学著作。但他最有名的作品,还是这部《左手咖啡,右手世界》,这本书让他步入了美国畅销书作家的行列。他热心公益,在美国之外辗转于加拿大、英国、德国、意大利、哥斯达黎加等地,为媒体、机构、民众普及历史与科学知识,并因此成为了《今日秀》《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早新闻》等栏目的常客。
精彩书评
彭德格拉斯特机智幽默,将奇闻逸事、人物研究、市场分析和社会历史融为一体。在这本书中你能看到有关咖啡的一切,包括如何制作咖啡。
《纽约时报》
一部关于咖啡的通史。
《华尔街日报》
彭德格拉斯特的叙述详尽且引人入胜,他向我们讲述了咖啡背后的贸易战、健康饮食与咖啡馆文化,这是一场奇妙的旅程,沿途到处都是有趣的宝藏。
《琼斯妈妈》
彭德格拉斯特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回答了有关咖啡的各种问题。
《科学美国人》
本书将开阔的视野、细致的研究和生动的表达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出版商周刊》
这不仅是一本好书,更是一本至关重要的书。
《华盛顿月刊》
彭德格拉斯特的《左手咖啡,右手世界:一部咖啡的商业史》是一部好书,透过该作,除获得咖啡(豆)种植、制作、啜饮以及咖啡的商业史知识等,还能看到人性,看到因人的参与构成的世界,有着我们喝着咖啡而很难想象的另一层面貌。作者的意图,大约从书名中可窥一斑。
人类开天辟地以来,爱情之外,有三件事物与人类相伴至今:土地、贸易和宗教。土地的意义无须多言;宗教于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意义;贸易在不同的历史时段,对各个人群有不同的意义。
贸易即商业。就人类生存层面而言,贸易区别于土地的关键,是其流动性,流动性与生机有关,与自由有关,进而与创造力和自治有关。换句话说,一个人群无论大小,其生机、自由状态,与贸易有着须臾不可分的关系。或者还可以这样说,无论过程多么艰辛乃至血腥,贸易之路都导向自由之路。本书作者虽未直接论证上述历史逻辑,潜台词却包含这层逻辑,所以我称之为“启示”。
启示首先来自咖啡传播地图。无论时间点,还是地理分布、商战激烈程度,以至于最后复归平衡(咖啡公平贸易协议),咖啡传播地图都极其接近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地图。被发现于埃塞俄比亚的咖啡,尽管很早就越过红海,但真正跨越千山万水,覆盖世界每个角落,其起点还是欧洲,尤其是荷兰和西欧诸国。伴随着地理大发现,欧洲人将咖啡豆带到了南美大陆,获得出奇的成功,咖啡与棉花等的种植在内,翻开了种植园经济史。奴隶制度的生成以及维护,其中也涉及咖啡种植。靠着南美
大陆作为“北美(尤其是美国)后院”的优势,围绕咖啡贸易,以及加工制作、广告销售,北美上演了一场持续最久、过程惨烈、花样无奇不有的商战。因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后,美国在全球经济地位提升,加之美国人“无厘头”地偏爱咖啡,导致近百年的咖啡商业史几乎就是美国咖啡进口、制造商与种植产地以及咖啡经营巨头间无休止的商战历史。两次世界大战,在改变世界历史地图的同时,也改变着咖啡商业版图。本书再现了此过程和状态,细致入微,精彩纷呈。
在将咖啡豆带到南美大陆的同时,欧洲人也将咖啡种子撒向南亚和东南亚殖民地。著名的爪哇豆、麝香猫屎豆都是这场殖民运动的遗存。几乎是美洲大陆的翻版,咖啡的传播在改变南亚、东南亚种植结构的同时,也改变了它们的历史进程,使之因咖啡种植和初加工而融入全球贸易进程。更有趣的是,因非洲独立运动兴起,咖啡豆种植回归故乡的故事。这一过程演绎的故事,因时代前行,其血腥程度远不如南美大陆,但同样和着血泪(跟血钻贸易类似),咖啡价格的跌宕起伏引发了非洲政局的潮起潮落。
用作者的话说,并非那么夸张,是咖啡贸易将世界卷入全球化进程。咖啡贸易,如同其他重要商品贸易,引发了无数抗议、阴谋和暴力,导致商贾巨头自杀,总统下台,甚至政权更迭。人类近代以来的历史,从来都伴随着权力对抗—从掠夺、杀戮、欺行霸市,走向谈判、契约和公平。这是咖啡贸易史给读者的另一个启示。转换的节点与人民掌握自己命运的程度有着密切关系。对不论来自商业还是政府权力的持续抵抗与制约,是咖啡贸易逐渐趋向公平的关键因素。作者说,进入20世纪80年代,咖啡公平贸易的曙光终于现于地平线,是谓人类自觉于历史的见证—希望中虽透着悲怆,然而前景可以期待。
刘苏里
万圣书园创始人
目录
目 录
推荐序(刘苏里)
再序
序言
引子
第一部分 / 征服世界之种
第1章 咖啡席卷全球2
第2章 咖啡王国26
第3章 美式饮品54
第4章 镀金时代的咖啡大战75
第5章 赫尔曼·希尔肯的巴西咖啡价格稳定计划91
第6章 毒性饮料111
第二部分 / 新鲜咖啡淡出,速溶咖啡入市
第7章 成长的痛苦134
第8章 让咖啡世界远离硝烟167
第9章 爵士乐年代的咖啡形象大战179
第10章 焚烧咖啡,民不聊生208
第11章 大萧条时期,演艺场卖咖啡220
第12章 美国大兵和咖啡252
第三部分 / 苦咖啡当道
第13章 咖啡政治和速溶咖啡市场扩大272
第14章 罗布斯塔豆大获成功296
第四部分 / 咖啡豆的浪漫史
第15章 咖啡狂热者蔓延332
第16章 霜冻降,咖啡殃363
第17章 精品咖啡革命385
第18章 星巴克传奇419
第19章 最后的战场434
附录 完美咖啡冲煮之道482
致谢485
参考文献489
访谈名单497
插图引用源501
前言/序言
前言
是泥还是灵丹妙药
啊!咖啡啊!你赶走了我的一切烦恼,你是思考者梦寐以求的饮品。咖啡这种饮品简直堪称上帝之友。
—阿拉伯诗歌《咖啡颂》(In Praise of Coffee,1511年)
我们的老公,究竟为何会头脑发热,既花时间又花钱,就为喝那么点儿又黑又浓、又臭又脏的泥水呢?
—《妇女反咖啡请愿书》(1674年)
咖啡不过是一颗小小的果实,里面有两粒成对生长的种子。从你的视角或者按照你的身高来看,埃塞俄比亚雨林华盖下(那里就是咖啡的发源地)发现的咖啡树只不过是一棵小灌木而已,它长在高高的山坡上。咖啡树的叶子四季常青,呈现富有光泽的椭圆形,和种子一样,富含咖啡因。
可是,咖啡却成就了一个庞大的行业,也是全世界价值最高的农产品之一,更令人吃惊的是,咖啡中富含的咖啡因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精神药品。咖啡已经从非洲原产地走出,绕着地球走了一圈,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平原和山地广泛种植。
咖啡豆经过烘焙、研磨,然后冲泡成热饮,最后呈现给人们的是一场甜苦交融的盛宴、一场信马由缰的思维竞赛以及一次舒适的社交体验。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人们把咖啡当作催情药、灌肠剂、神经刺激剂,甚至长生不老药。
全球有1.25亿人以各种形式,靠咖啡为生。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咖啡这种作物竟然承载着如此密集的劳动力。咖啡农们用自己粗糙的手播撒咖啡种子,照料荫生树华盖下的咖啡幼苗,然后把长成的咖啡树移植到山坡上,一排排种植,接着修剪、施肥、喷洒杀虫剂、灌溉、收获,最后拖着200磅重的咖啡果实,送到加工厂换钱。接着,加工厂的工人按照复杂的加工流程,去掉咖啡豆外的果肉和黏液,然后再把咖啡豆铺开来,晾晒好几天,或者放到鼓风机里加热烘干,咖啡豆上的种衣和银皮就会脱落,这就形成了咖啡生豆,包装成袋后,即可运输,行销全球,再进行烘焙、研磨,最后便可冲泡出一杯美味的咖啡饮品。
这些从事重复劳动的工人,虽然他们大部分人的工作环境都景色优美,但平均每天只能赚到3美元。他们大都生活贫困,缺乏最基本的水电、医疗设施,食物匮乏。然而他们生产出来的咖啡却出现在美国、欧洲、日本和其他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早餐桌上、办公室里以及高消费的咖啡馆里,世界各地的消费者买一杯卡布奇诺的钱通常就是第三世界国家咖啡工人一天的工资。
咖啡出口商、进口商和烘焙商也通过咖啡赚钱,但是并不需要待在咖啡原产国。还有咖啡交易所里疯狂的交易者,他们在交易所里打各种手势、高声尖叫,他们甚至从未见过咖啡豆最初的样子,却为咖啡豆这种商品定价。还有专业的咖啡杯测师,就像品酒师一样,他们的时间都花在品评咖啡上,啜吸一口,然后让咖啡在口中流动,用舌尖品味,停留几秒后吐出,再看是否口有余香。除此之外,还有零售商、咖啡机供应商、市场营销人员、广告撰稿人和顾问。
咖啡品质的好坏首先取决于咖啡树种、土壤环境和种植的海拔高度。从种植到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遭到破坏。咖啡豆很容易吸收周围环境的气味和风味。湿度过高会导致咖啡发霉。烘焙度太轻会导致咖啡烘焙不足,味道发苦;烘焙过度,咖啡喝起来又会像焦炭一样。烘焙过的咖啡如果未在一周之内饮用,很快就会变质失鲜。冲泡温度过高,或者把冲泡好的咖啡放在高温下加热,会影响一杯好咖啡的味道,使其喝起来像一杯黑苦水汁一样。
咖啡的品质到底应该如何评价呢?咖啡专家认为,四个基本要素结合起来,才能制作出一杯完美的咖啡,这四个要素是香味、醇厚度、酸度和风味。我们对咖啡的香味都不陌生,而且香味对咖啡至关重要,闻起来的香气往往比品尝起来的口味更能传达一杯咖啡的精髓。醇厚度指的是咖啡在口中、在舌尖滑过以及落入喉中的一种感觉,或者是在口中时所感受的那种分量。酸度则是一种活力、明亮和强烈的口感,为一杯咖啡增色。最后一个要素就是风味,这是一种入口后非常细微的口感,转瞬即逝,却在味蕾上留下记忆,令人回味无穷。咖啡专家们在描述这些要素时会变成彻彻底底的诗人。比如,咖啡迷凯文·诺克斯(Kevin Knox)就曾写道:“苏拉威西岛的咖啡,简直就是黄油焦糖的香甜、当地草本植物和沃土特有风味的完美组合。”
咖啡给人的味觉体验可能如诗般美妙,但是咖啡的历史却充满各种争议和政治色彩。在阿拉伯国家和欧洲,咖啡曾被作为煽动革命的始作俑者而遭禁。后来,既有人站出来抨击咖啡是世界上最厉害的健康杀手,也有人称赞咖啡是上帝给人类的一种恩惠。透过咖啡,可以看出危地马拉玛雅印第安人的腹地不断被占领,可以看出哥斯达黎加的民主传统,也可以看出荒芜的美国西部逐渐得到开发。乌干达独裁者伊迪·阿明残杀乌干达国民时,乌干达几乎所有的外汇都来源于咖啡,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征占了尼加拉瓜独裁者索摩查的咖啡种植园后,才有足够的资金发动革命。
起初,咖啡是精英阶层提神醒脑的药用饮品,后来逐渐成为蓝领阶层休息时的一种时髦的提神饮品;中产阶级主妇们在厨房中讨论家长里短时,也少不了咖啡;咖啡还是热恋情侣浪漫的结合剂,同时也是失去自我的人唯一的苦命伴侣。咖啡馆为人们策划革命、写诗、做生意、会见友人提供了场所。咖啡成为西方文化中的本质元素,不知不觉地渗入很多流行歌曲中,比如“你如咖啡中的奶油一般甜美”“跟我再喝一杯咖啡,再吃一块比萨吧”“我爱咖啡,我爱喝茶,我爱爪哇摇摆舞,爪哇也爱我”“就爱这口祖传下来的黑咖啡”。
现代咖啡业产生于19世纪末期,处于超级资本主义镀金时代的美国。美国南北战争末期,杰贝兹·伯恩斯(Jabez Burns)发明的热气式咖啡烘焙机可有效用于工业咖啡烘焙。铁路、电报和汽船改变了商品的运销与通信方式,报纸、杂志和平版印刷术的发展使大规模的广告宣传成为现实。美国的咖啡大亨趁机企图垄断咖啡市场,而巴西人疯狂地种植了数千英亩咖啡树,最后导致咖啡价格暴跌。从此,世界咖啡市场开始了繁荣和萧条交替出现的模式。
20世纪初期,咖啡成为一种重要的消费品,广告遍布全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标准品牌和通用食品这样的全国性公司不断抢购大品牌,并借助广播大做广告。20世纪50年代,咖啡成为美国中产阶级的首选饮料。
现代咖啡业还涉及更广阔的主题:广告的重要性、大规模生产流水线的发展、城市化、妇女问题、全国市场的集中和巩固、超市的兴起、汽车、广播、电视、“即时”满足、技术革新、跨国企业集团、市场细分、品控方案和准时化库存等。从咖啡的历史也可以看出整个咖啡业是如何失去其核心价值的,那些刚起步的小型咖啡烘焙商如何重塑咖啡品质,并获得利润,接着通过新一轮的整合和兼并,大公司吞并小公司,开启新一轮的兴衰交替。
咖啡业在全世界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中占据重要角色,甚至起到了一定的塑造作用。一方面,它的单一文化形象导致原住民遭到了压迫和驱逐,为了出口更多的咖啡,原住民不得不抛弃自己固有的温饱型农业模式,大规模种植咖啡,最后导致过度依赖国外市场、雨林遭到破坏、环境恶化等。另一方面,咖啡又为生活困难的农民家庭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来源,成为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也是有机作物生产和公平交易的典范,还为候鸟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
咖啡的传奇故事是一幅惊人的社会全景图,包括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廉价劳动者的悲歌、全国性品牌的兴起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后,价格战和优质产品的商品化如何最终牺牲了咖啡品质。在这幅全景图中,还有很多离经叛道的人物,他们对咖啡都充满无限的热情。凡是和咖啡有关的事情,都足以让很多咖啡业人士(包括越来越多在咖啡业立足的妇女)变得固执己见、争论不休,甚至成为偏执狂。这些咖啡业人士几乎否定一切,他们会争论到底埃塞俄比亚的哈拉尔咖啡和危地马拉的安提瓜咖啡哪个最棒,他们也争论最好的咖啡烘焙方法是什么,甚至对于到底是压滤壶还是滴滤壶能制作出最上乘的咖啡,他们都会争论不休。
如今,我们正见证一次全球范围的咖啡复兴:小型咖啡烘焙商重拾精致的咖啡混搭艺术,顾客重新开始欣赏新鲜烘焙、新鲜研磨的现煮咖啡,并且懂得品味世界各地优质咖啡制作而成的浓缩咖啡。为了解决世界咖啡贸易中的不平等问题,越来越多的人购买公平贸易组织和其他组织认证的咖啡。
全球的咖啡文化像宗教一般,传播广泛,不仅有关于咖啡的博客和新闻组,还有不计其数的网站,星巴克的门店跟其他咖啡馆和咖啡连锁店争夺市场,大有遍布每个街角的势头。
然而,这一切只不过都源于埃塞俄比亚一颗灌木的种子而已。
这就是咖啡。希望你享受咖啡的同时,也能从其复杂的历史中得到乐趣。
引 子
危地马拉奥里弗拉马种植园的收获
故事发生在危地马拉的圣马可地区。那是我第一次采摘咖啡果实(像樱桃一样),我费了很大劲儿,才能在陡峭的山坡上保持平衡。我在腰上绑一个采摘筐,然后就按照采摘师傅赫尔曼所要求的,只采摘已经成熟的红色果实,但有时候,也会不小心碰到尚未成熟的绿色果实,它们掉进我的采摘筐里,所以,采摘过后,我还得进行分拣。
我把成熟的咖啡果实放进嘴里,啪的一声咬开后,就能品尝到咖啡果甜甜的果肉。想要用舌尖碰到保护咖啡豆的种衣,却还要花点工夫。跟花生一样,咖啡豆通常成对生长。吐掉种衣,我终于剥出了咖啡豆,上面还覆盖着一层透明的银色种皮。如果种咖啡的土壤中缺乏硼元素,咖啡果中可能就只有一颗咖啡豆,叫作豌豆咖啡果,有些人认为,这种单颗的咖啡豆味道更浓。最终,我还是吐出了咖啡豆,因为咀嚼起来实在太苦了。
其他的采摘者通常都是一家人齐出动。采摘期间,我听到他们用西班牙语聊天的聊天,唱歌的唱歌。这是一年中最幸福的时光,整整一年,人们辛苦地忙着修剪、施肥、播种、看护,甚至维修公路和开凿水渠,全都是为了收获成熟的咖啡果。我也唱了一首歌,只有几句西班牙语:“我的爱啊,我的心……”
采摘结束的时候,我听到一阵咯咯的笑声和掌声。没想到,我竟然吸引了一群孩子围观,当我发现他们以后,他们害羞地四散开来,继续采咖啡果,或者躲在父母的身后。这些孩子一般七八岁就开始帮忙收获咖啡果实。危地马拉孩子们放假的季节和咖啡收获季一致,这绝不是巧合,虽然其他季节很多农夫也会以各种理由不让孩子去上学。
贝蒂·汉斯坦·亚当斯(Betty Hannstein Adams)的咖啡种植园奥里弗拉马地处海拔4500英尺之上。100多年前,贝蒂的祖父伯恩哈德·汉斯坦(Bernhard Hannstein)来到危地马拉,他是引领该国咖啡生产的众多德国移民之一。奥里弗拉马种植园占地超过400英亩,仅有原来的一半,以前叫作拉巴斯种植园。
这里的咖啡树大多为卡杜拉(caturra)和卡杜艾(catuai),这些杂交品种更容易种植和收获,较之早期的波旁(bourbon)变种,这些新的杂交品种种植期较短,而且可以种得更密集。即便如此,要想拿到咖啡果,我还是要折弯一些树枝。大约半小时以后,我摘了半筐咖啡果,估计有12磅,经过去果肉、去黏液和去种衣的处理后,大约还剩2磅咖啡生豆。再经过烘焙,估计会再损失20%左右的重量。即便如此,也够煮几壶上好的咖啡了。对此我感到非常自豪,直到赫尔曼拿着一整筐咖啡果出现,他身高只有5英尺,体重约100磅,温柔地责备我动作太慢。
整个咖啡种植园美极了,遍布着咖啡树,绿色的树叶泛着光泽,路边用来防止风蚀的树蕨和丝兰久经时间的洗礼,繁盛茂密,山峦连绵起伏,采摘师傅们的劳动之歌此起彼伏,孩子的欢笑声不绝于耳,鸟儿叽叽喳喳地叫着,山坡上、泉水旁、溪水边点缀着高大的荫生树。和其他高海拔的咖啡种植区一样,这里的气温常年保持在24℃。
眺望远方,能看到圣马利亚活火山,其他小型的圆锥形火山还冒着烟。1902年,圣地亚哥火山的一侧喷发,奥里弗拉马咖啡种植园上覆盖了1英尺火山灰,所有的鸣禽都未能幸存。此后不久,贝蒂的祖母艾达·汉斯坦写道:“天哪,当时的景象太震撼了,目力所及一片死寂,简直就是一座巨大的墓地。”
如今,我们已经无法想象当时的场景。各种固氮荫生树—印加树、波罗树以及柏树、橡树和夏威夷坚果树的华盖,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成为候鸟绝佳的栖息地。早餐时,我吃的甜瓜、奶油、蜂蜜,全都产自种植园,除此之外,还有黑豆、米饭,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咖啡。
下午4点,一天的采摘工作结束了,所有人都满载着鼓鼓囊囊的咖啡果袋,到咖啡加工厂过秤。在危地马拉的其他咖啡种植区,主要的咖啡采摘力量是玛雅印第安人,但在圣马可地区,主要的采摘劳动力则是拉迪诺人,他们是印第安人和西班牙后裔结合的人种。他们个头都很矮,也许是因为祖先长期营养不良造成的。很多人穿的都是二手美国T恤衫,其中一个人的T恤图案是肯尼迪航天中心,看起来和周围很不协调。
小个子的妇女背的袋子大得惊人,差不多是她们80磅体重的两倍。有些妇女胸前还用布兜挂着孩子。一个成年的采摘好手每天能摘200多磅咖啡果,可以赚到8美元,大约是危地马拉最低日薪的两倍多。
危地马拉的贫富差距非常明显。土地分配不均,从事最艰苦劳动的人根本得不到合理的报酬。而且,这种不公源于经济体系,一时间也难以解决,在山区,也没有什么其他可行的作物能够替代咖啡。然而,危地马拉劳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却比美国做同样工作的劳工要强很多,因为他们更注重传统和家庭生活。
眼看着采摘工人把收获的咖啡送到加工厂,我不禁想到,经过加工处理,这些咖啡都被运往数千英里之外的地方,那里的人们可以尽情地享受咖啡带来的味觉美感,但是他们恐怕很难想到危地马拉这些辛苦的采摘工人。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界定那些享受咖啡的人是罪魁祸首,而采摘者是受害者,显然很不公平。我意识到,对这种事不能简单地妄下结论。
我把自己采摘的那么点儿咖啡果送给了一个孩子,然后转身,再次眺望远处的山谷和火山。回到美国后,我开始收集各种研究材料,它们已经堆满了我那间狭小的家庭工作室,而我将在这间工作室里撰写这部咖啡史。但即便是现在,那些经历和画面依然在我脑中栩栩如生,我敢说,这些经历和这本书改变了我以前的很多观点,我也希望,这些经历和这本书能引发你的思考。
编辑推荐
一颗咖啡豆穿越时空的故事
香味、醇厚度、酸度和风味,四种要素结合起来才能做出一杯完美的咖啡
咖啡的味觉体验如诗般美妙,但是咖啡的历史却充满了动荡与革命
咖啡是蓝领工间的提神剂,是主妇闲聊家长里短的好伴侣,而在西方世界的咖啡馆中,知识分子与革命家的觥筹交错间,咖啡又成了人类文明的催化剂
高歌猛进的镀金时代,炮火纷飞的西线战场,从烈风炙烤的北非沙漠,到恬静的加勒比农园,从热火朝天的大西洋铁路,走向眼花缭乱的华尔街交易厅。咖啡产业的发展见证了人类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时代
本书将告诉你有关咖啡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