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2070,或者书名,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为历史而战》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吕西安·费弗尔从1906到1952年间写的部分文章和演讲稿汇编而成的文集,阐述了他关于历史学研究的整体观点和杰出洞见。在前33篇文章中,他对史学性质、历史认识论、方法论、跨学科研究等都提出了新的想法,颇具创新意义;后11篇文章则忆述了30年间,11位不同领域的杰出知识分子的生平,借此强调了对历史进行跨学科研究(地理学、社会学、语言学、哲学等)的重要性。
作者简介
吕西安·费弗尔(1878—1956)
法国历史学家,年鉴学派创始人之一。1929年与马克·布洛赫共同创办年鉴学派的核心刊物《经济与社会史年鉴》;1933年担任法兰西公学院教授;1947年建立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构思并主编了《法国百科全书》。另著有《腓力二世与弗朗什-孔泰:政治、宗教与社会史研究》《马丁·路德的命运》《莱茵河》等。
精彩书评
历史学家吕西安·费弗尔在他那个时代的史学界和法国知识界都留下了他的思想印记。
——彼得·伯克
吕西安·费弗尔一直是法国历史学写作中所有生动、新颖和有争议事物的集结点。
——《法国评论》
目录
目 录
序言
告读者
第一部分:开宗明义
- 从1892年到1933年
一种历史学及一个历史学家的自省 - 体验历史学
——在讲座开班典礼上的讲话 - 顶风前进
——新《年鉴》的宣言 - 生活,就是不断地调查研究
第二部分:赞成与反对
- 赞成一种受引导的历史学
——集体研究与历史学的前途 - 反对孤立自在的外交史
——是历史学,还是政治学?关于1930年和1945年两部著作的思考 - 赞成综合,反对历史概述
——现代俄国史。首先是政治史吗? - 反对无意义的观念争斗
——关于宗教改革的政治精神的研究 - 不要主题史,也不要历史教科书
——从本达到瑟诺博斯 - 在所有这些中,人在哪?
——关于一本教科书 - 反对专科意识
——1933年的一封信。 - 反对充当约沙法谷的代理法官
- 关于一种另类的历史学
——唯历史的历史学 - 历史学的两种机会主义哲学
——从斯宾格勒到汤因比
第三部分:协作与支持
语言学
- 历史学与方言学
——语言地理学诞生的时代 - 安托万·梅耶与历史学
——透过语言看古希腊 - 是王室的政策,还是法兰西文明?
——法语对南方的征服 - 引入布律诺的语言学中的历史问题
——18世纪法国的民族性与语言
心理学
- 方法与实际解决方案
——亨利·瓦隆与应用心理学 - 一种整体的观点
——历史学与心理学 - 如何复原过去的情感生活?
——感受性与历史学 - 民族的心理学和生理学
——安德烈·西格弗里德或西堡眼中的法国人是什么样子?
第四部分:关注互不了解的近邻或兄弟学科
文学史学家
- 人、传说和作品
——关于拉伯雷:一无所知 - 文学与社会生活
——从朗松到达尼埃尔·莫尔内,一种背弃? - 从古典主义的趣味到浪漫主义的盛行
哲学史学家
- 他们的历史学与我们的历史学
- 学说与社会
——埃蒂安·吉尔松与14世纪的哲学 - 欧洲精神与哲学
——莱昂·布伦茨威格的一门课程
艺术史学家
- 艺术史、文明史
——从斯吕特到桑班 - 一位画家的复活
——乔治·德·拉图尔 - 思考艺术史
自然科学史学家
- 一门透过参考书目了解的学科
——埃马纽埃尔·德·马尔热里与汝拉地质学 - 人类精神史的一章
——从林奈到拉马克和乔治·居维叶
第五部分:人物与回忆
- 向亨利·贝尔致敬
——从《综合评论》到《年鉴》 - 阿尔贝·马迪厄
——一种性格,一种教育 - 历史学家阿尔贝·托马
- 一种历史学家的性格
——卡米尔·朱利安 - 透过两部著作看亨利·皮雷纳
- 一位心理学家
——夏尔·布隆代尔 - 两位地理学家朋友
——朱尔·西翁、阿尔贝·德芒戎 - 活历史之死
——加斯东·鲁普内尔 - 回忆一段伟大的历史
——马克·布洛赫与斯特拉斯堡 - 乔治·埃斯皮纳
——博学者的一种道德心 - 天生的历史学家:堂·贝尔纳·贝尔特传
第六部分:最后的期望
迈向另一种历史学
参考文献
索引
精彩书摘
书摘(“迈向另一种历史学”)
假如我们把无数前辈一代接一代召唤到跟前,我们的祖先就从一种符合“智人”定义的生灵(这种生灵代表了大自然的繁殖力)开始,逐渐展开并扩大所产生的无数生命形式:所有这些生命形式,其图景如今在我们这里渐渐代替了先辈所喜爱的呈线性的旧图景,那种旧图景呈现出一种从兽到人的进化过程,被认为是沿着单独一根不折断的线延伸的。435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世上之前,在老祖宗身上曾经发生过一连串多么稀奇古怪、乱七八糟的事啊。物种的记忆要把它们的标记保留多长时间啊?而人类有着漫长的经历!他们组成过多少种有天壤之别的社会!……思想体系和信仰体系、社会学意义的“制度”,在离我们最近的先辈和我们自己身上留下了多少标记啊!它们突然再次出现,意外地显露出来,往往会令我们吃惊,而且如果我们从这种角度更专心仔细地观察自己,经常还会更加吃惊!但是我们的天性不让我们这样做。它提醒我们不要被这个过去吸引和迷惑。它告诉我们,人类群体、社会想要生存下去,能够生存下去,忘却是必需的。这样才能使自己不被老祖宗遗留的越积越多的一大堆事实压垮,不被那种死者压迫生者的不可抗拒的压力压垮,这种压力会把现在压扁,直到它完全丧失抵抗力……
从历史上说,人类社会是如何避免这种危险的?最不发达的社会,精神需求最低的社会,就把一切都抛进忘却的深渊,这种不值一提的东西,谁会在乎呢?可是其他社会呢?它们采取了两种解决方法。当然,关于这两种方法我们一点都不清楚。究竟谁敢研究这些不值一提的东西呢?
传统社会一劳永逸地对它们的过去进行组织,这种组织中规中矩,而且讲求实效。它们自己在现实生活、集体的目的、为实现这些目的所必需的道德的图景背后,投射了一种现实的预示:是简化的,但是几乎是放大的,而且装点了一种传统的威严,这种传统的令人敬畏的神圣特征是宗教赋予的。难道说直到现在,对于“传统”这个重大问题,人们都没有进行过任何系统的、全面的研究吗?应该说当历史学将来有一天能够处理这么重大的问题时,这肯定是一个有组织的协调的集体研究的好主题。那么,许多谬见都会消除了,首先会消除的,是“认为总是在变的事物是不变的”这个谬见:因为毕竟为何各个省会出现那些题为“习俗史”的大作呢?保持不变的事物就没有历史吗?—不时会有一位谨慎的研究者掀起盖在它们身上的面纱。关于中国人编纂历史的传统,葛兰言写了一些非常出色的文章,完全符合我刚才的大致的描述。杜梅齐尔也写了同样出色的文章,分析了罗马正史的结构。但他们都没有对我们可能需要的传统进行过研究。有传统。有历史。它们最终都满足相同的需要—不论这需要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历史学就是一种对过去的事物进行组织,以免人类负担过重的方法。我在前面说过,历史学无疑不会容忍人们对成堆的“历史”事实视而不见,而且还会一直想方设法来增加事实,我们的文明就利用这些事实来编纂历史。这里并不存在矛盾,因为历史学不是把一堆孤立的事实呈现给人们。它组织这些事实,并解释它们,而且为了解释它们,它把它们组成一些事实系列。这些事实系列受到的关心程度并不相同,因为不管愿不愿意,它都得根据现实需要去系统地收集过去的事实,然后进行分类。这是根据活的东西来查考死的东西。
人们愿意考虑到这点吗?多少年来,大量可以用来编写人类经济史的文献档案被保存下来,它们就躺在箱子里、柜子里、城堡的塔楼里睡大觉,成了一堆废纸。没人想到要把这些古老文件上的灰尘掸一掸。只有当我们的社会开始不再关心其他范畴的事物,转而关心经济范畴的事物时,历史学家这才想到这些故纸堆可能有用,这才开始掸掉它们上面的灰尘。这是我们社会的一个新方向,一系列工作应运而生,这些工作早在一个世纪、一个半世纪前就该顺利进行了。—谱系史所提供的东西与之相当。在我们西方国家的社会结构对谱系几乎苛求的时代,谱系史很流行,但是自从世系身份(在它不包含一种跟旧制度意义上的“出身”的利益毫无关系的经济财产继承权时)对那些“命中注定的”人不再有过去那种重要性,它就几乎不再存在了。我相信这个特别有说服力的例子。根据现在来组织过去,人们可以把这称作历史学的社会功能。我们工作的这个方面也没有人研究过。人们研究了历史学的理论,却没
有从社会学的层面上研究过它。这样的理论实在不能临时充当历史学。但是,如果我们在大致提出很好的方法规则之后,接下来却不去揭示历史学家的工作的这个方面,我认为对在20世纪中期工作的一帮法国历史学家所认为的真正历史学的重新审视将是很不完整的。不带偏见,又不过于宽容地对这个方面进行观察,会发现情况也许有点令人担忧。这种重新审视如果不完整,各种后果都会随之产生。尤其是关于那个客观性的问题,我们绝不想作为理论家或哲学家提出这个问题,但是无疑是我们的实践以新的方式提出这个问题,而且也许是以意外的方式提出的。
穿越这个所谓历史学“拓荒地带”的领域进行短暂的游览,必须先进行一番很简单的介绍,人们完全会理解这种简单。因为不介绍就无法深入下去。并非没有地方,也不是缺乏时间,是因为不宜把一些预言性的指导意见从外面强加给一门正在组织或重组的学科。我们让历史学去探索,去形成它的流派吧。不要试图预先为它制定一些说教性质的规划,这样也许会阻碍它发展,而且也会很快被事实否定。我们想想圣拉扎尔火车站的老职员吧,他知道每个星期日应该准备多少张去沙图的车票,大约有二三十张的出入。售票窗口前的人数大致是恒定的,但是我们不知道下个星期日我们是否会出现在这个人群当中。我们可以谈论历史学向另外的目标、另外的成就发展的总趋势。至于它具体是否成功,那就由命运决定了。
前言/序言
序言
如果说,我从自己的许多文章中挑出这么几篇汇集成册,只是要以此为自己树立一座纪念碑,那么这部文集就该是另一个名字了。过去我曾为历史学的殿堂做过一些类似于起装饰作用的大家具的东西,以后我还想再做一些—这些“家具”至少暂时布置了克利奥女神的宫殿中某些被腾空的房间,而我现在收集的这些文章,只是我在做这些“家具”时落在工作台下面的一些“刨花”。但我收集这些刨花,这些流水账一样单调乏味的作品,并不是要炫耀什么,而是要为同行们,尤其是为那些比较年轻的同行提供一些便利。因此我选的书名会让人想起我的生活中那些与战斗有关的活动。我那是为自己而战斗吗?当然不是。我从来不为我自己战斗,也从来不和某个个人战斗。我是为历史而战。我毕生都在为历史而战。
记得我在早年的时候,研究历史对我来说只是为了取乐或为了满足某种欲望,也就是说当时我做历史并不是很用心、很专业。我的父亲本来是学历史的,后来在亨利·韦伊和蒂罗的影响下改了行。韦伊是大名鼎鼎的古希腊语学者,曾先后在贝桑松文学院和高等师范学校供职,而语法哲学家蒂罗当时的名声也极其显赫。但我父亲从未失去对历史的兴趣。我的叔叔也教了一辈子历史,而且在我的孩提时代就教我喜欢上了历史。我于是有机会在父辈的书斋里浏览,放在按序排列的多卷本词典《达伦姆贝格与萨格利奥》(Daremberg et Saglio)的下方,出类拔萃的阿歇特出版社的杰作,维克多·杜卢伊的巨著《古希腊罗马人史》。这是两本绘图十分逼真的画册:由最优秀的版画家画的当时已知的全部古代艺术品、神殿、胸像、神祇和器皿;尤其是怀着经久不息的热情,如饥似渴地阅读著名的黑泽尔出版社的米什莱《法国史》—该书由特别喜欢想入非非的达尼埃尔·维尔日绘制了插图,该插图非常契合那些引人入胜的文字,以至于我现在还有些纠结:是不是真有必要再读一读该书的另一个被一些人称作“定本”的枯燥乏味的版本?为那些谆谆教诲所滋养,为博览群书所充实,我的心已经插上了梦想的翅膀—这一切,教我怎能不成为一个历史学家?
这些就是我的老师,我的真正的老师—往后,在我16至25岁之间,还要加上埃利泽·勒克吕及其《世界地理学》的深邃的人文精神,加上布克哈特及其《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加上库拉若及其关于《勃艮第和法兰西文艺复兴运动》的卢浮宫学院课程。从1900年起,还要加上写《社会主义史》的极富有经济和社会直觉的饶勒斯,最后尤其还要加上写《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意大利艺术史》《旅人札记》《书信集》的司汤达。这么多学习心理与情感史的入门书,多年来一直摆在我的床头。我几乎是意外发现它们的,在那些逝去已久的年代里,这些惨遭科隆出版社糟蹋过的书,由卡尔曼出版社印在包烛纸上,用老式钉子装订起来……
这就是我的“纸魂”。另外还有我的“乡魂”—大地是我的又一位历史老师。我生命的头二十年是在南锡度过的。我就在那里进行知识储备,游遍了阿伊的高高矮矮的树林,发现了一条又一条轮廓分明的海岸线和洛林高原,获得了一些刻骨铭心的记忆和印象。而当我每年重访我的真正故乡弗朗什—孔泰时,我心里那个美啊!首先是气候温和的瓦尔德索恩,是驰骋在这片曾为蒲鲁东再次带来幸运的草甸子之上的格赖小君主;其次是古老的汝拉山脉,它的林边牧场和冷杉,它的绿水和峡谷,两边延伸着广袤的石灰质沙滩,就像居斯塔夫· 库尔贝用壮烈笔法描绘过的一样。弗朗什—孔泰,我从小就乘坐布韦运输公司古老的拖着黄色车厢的公共马车游遍了它:车子上的旧皮革散发出浓烈的香气,怒气冲冲的马儿也散发出刺鼻的气味,驶入村庄时,欢快的铃铛声和马鞭声不绝于耳;孔泰像洛林一样,也有一些荒僻而神圣的胜地:如穆捷的上皮埃尔,萨兰的普佩山(Poupet)山顶就在此遥向勃朗峰致意;更远处是多尔,一处文学的胜地,以及许多别的不太出名的地方;这些是精神随风吹拂的宜人之地,是你在整个一生中,即使远在天涯,也会感到有必要去发现、去体味的境域。我们弗朗什—孔泰人不墨守成规。库尔贝在画《在奥南的葬礼》或《画室》时,就一点儿也不遵守常规。当耍阴谋的科学院狂叫着反对巴斯德的真理时,他也没有遵守常规。当箍桶匠之子蒲鲁东把他的《财产即盗窃》献给贝桑松富甲一方的资产者时也是如此。蒲鲁东也是我们弗朗什—孔泰人,而关于无政府主义者,如果米什莱不提出他的定义:“他们早就知道两件事:该出手时就出手,该住手时就住手。”那么蒲鲁东给出的定义无疑是最好的:“无政府主义者……却是懂得管理的。”
由于孔泰和洛林都是我的故乡,而两地的人都同样桀骜不驯,“爱挑剔,好争论而且尚武”,于是这种脾气在我身上就有了加倍的表现—所以我没能心平气和地接受1870年的被征服者的历史学,它的战战兢兢的谨慎,它对任何综述的放弃,它对“事实”的费力却又浑浑噩噩的崇拜,以及对外交史那种几乎专一的兴趣(“啊,我们学得再好,也达不到那种程度!”),这种外交史,从半神半人的阿尔贝·索雷尔到十分之一神的埃米尔·布尔热瓦,从1895年到1902年一直死死纠缠着那些向我们灌输思想和观点的人—对所有这些,我都能够本能地予以抵制,而且几乎得不到历史学家阵营的支持(但我在朱尔·布洛赫、亨利·瓦隆、夏尔·布隆代尔、朱尔·西翁、马塞尔·雷这些语言学家、东方学家、心理学家、医生、地理学家、日耳曼语族研究专家朋友那里获得了支持,而我的历史学家兄弟中最不因循守旧的那些人,除了包括奥古斯坦·勒诺德在内的很少几位之外,都只是聚集到夏尔·瑟诺博斯那面含糊不清的旗帜下,还觉得自己挺有骨气)。很快,我就加入了《历史综合评论》及其创办者亨利·贝尔的阵营,而这一行动在这种冒险历程中其实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如果没有这种标志了一个时代特点的冒险历程的话,无论是我的大胆,还是我的冲动,都不会促使那么多正直的人与我对立,而这些正直的人一直是非常喜欢我的,而且一有机会他们就会表明这一点——他们当中,有加布里埃尔·莫诺,有克里斯蒂安·费斯特,有卡米耶·朱利安,还有居斯塔夫·布洛赫,以及维达尔·白兰士(但是他当时已经为自己以及他的继承者们,完成了他自己的革命)。他们是那个时代法国教育界的上层人物,至少是一群心灵上的贵族,在这些伟人的身上,总洋溢着一种仁善,一种博爱。
于是,我只好只身一人在这角斗场上努力拼搏。如今五十年过去,我的一些论点已经为公众所接受了,而它们当初的提出似乎都是非常大胆的。我的另一些论点则仍然没有定论。先驱者的命运总是难以捉摸的:他的同代人可能当即就会支持他,于是研究者的菲薄之力就融入了集体的强力之中;他的同代人也可能抵制他,于是他过早地撒在地里的种子的培育工作就只能留给下一代了。这就是一些书和文章会获得令作者吃惊的延期成功的原因:它们在发表10年、15年之后才遇到真正的读者,而且有些支持的力量还来自外界。
这些来自外界的支持力量,是我从1910年起潜心研读了亨利·皮雷纳的一些书之后才发现的。我先是读了他在弗拉马里翁丛书中的一本小部头的《荷兰的古代民主》,然后又读了他的《比利时史》的前几卷,接着又等到了他的一些学术论文问世,这些论文都很出色,堪称他的绝唱,这些论文便是:1914年出版的《资本主义社会史的各阶段》,1922年出版的《穆罕默德与查理大帝》,1923年出版的《经济对比:墨洛温王朝时期与加洛林王朝时期》,最后是1927年出版的堪称瑰宝的小书《中世纪的城市:经济与社会史论》。这些书给了我一种巨大的安全感。看到一位跟我志趣相投的比利时强者迈着王者的稳健步伐穿越历史,我首先感到的是心安气顺,接着就是一种由衷的快乐。而青年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带给我的,又是另一种快乐。他比我小8岁,但已经以一种稍稍不同的方式自行确定了研究方向。他像兄弟一样支持我,不遗余力地在他的中世纪史研究领域延续并强化我的努力成果。我们俩在1929年创办了《年鉴》,该杂志从第一期起就得到勒伊略的忠诚支持,而他的支持比亨利·皮雷纳的祝福又要实在得多,因为他提供的是慷慨的合作。这个杂志迅速获得了成功,其高洁的活力从一开始就赢得了广泛的认可,也正是它,在我周围聚集起了一个热情友好的小圈子,这一功绩,实在非同小可。而且它还在继续构筑这个小圈子:你们看,费尔南· 布罗代尔不是也来了吗?他关于地中海历史的杰出探索已引起许多热烈的共鸣,而他未来定会大胆地推进经济史的革新;乔治·弗里德曼也来啦,他关于个体和集体灵魂的分析鞭辟入里,研究对象从莱布尼茨和斯宾诺莎一直延及那些无名的机器奴仆;还有您,夏尔· 莫拉泽,对未知领域充满好奇心的热切探索者,新方法的执着追寻人,也加入了我们;最后,还有你们大家,我的合作者们、我的读者们、我的学生们和我的国内外同行们,是你们对我的那种带有殷切期待的爱,维持着我的力量,支撑着我的热情。这些话我不能不说,在这个文集的开头我必须得承认,我欠着许许多多的人和场所,许许多多接受过我的教研机构的人情,从高等师范学校(1899—1902)和梯也尔基金会,到第戎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当然我也不会忘记,在新旧大陆的许多其他机构中,有为我提供一年教授职位的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最后,自1933年开始,还有高贵的法兰西公学院。我的声音正是通过这些崇高的讲坛才得到广泛传播的。
但愿这几页彼此差不多的文字还能为我所钟爱的事业服务,而且我还希望它们的感染力能够再大一些!这些年来困扰我们的焦虑可谓多矣,而此时我并不想学着米什莱的腔调这样说人民:“老老少少,我们都厌倦了。”年轻人厌倦了吗?我非常希望他们没有厌倦。老年人厌倦了?我不认为他们厌倦了。经历过那么多的悲剧和动荡,天际已露出耀眼的曙光。一个新的人类在鲜血和痛苦中呱呱坠地。而在这个时刻,通常都会降生一种新的历史学,一种与未曾预料的新时代相称的历史科学。我希望我的努力能够就这种新历史学的方向提前做出预测,并积极顺应之,以使我个人的涓涓细流得以汇入它的滚滚洪流。
1952年圣诞节于勒苏热
编辑推荐
在本书中,费弗尔将历史学视作一门“人”的学科,并通过书中的文章表达了他对历史学的非凡热情、奉献精神,以及他的真诚、雄辩和渊博的学识。正是这些使得这45篇文章超越了学术写作,成为了精彩的文学作品。费弗尔期望用这一系列的文章来促进一种新的历史学的诞生,一种在“人性”基础之上重建的新历史学,进而打破当时“历史学就是文献学”这一公式的束缚。费弗尔一生都在为这一事业战斗,这并不是为了他自己,也不是为了某个人,正如本书标题所说,他这是“为历史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