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2033,或者书名,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审判希特勒:啤酒馆政变和纳粹德国的崛起》
内容简介
一段之前无人讲述的法庭对抗,为阿道夫·希特勒和纳粹党的崛起铺平道路。
1923年11月8日晚上,34岁的阿道夫·希特勒冲进慕尼黑的一家啤酒馆,朝上空开了几枪,宣告革命开始。17个小时之后,他的勇敢举动带来的是一连串的毁灭。希特勒要逃离警察的追捕。他的事业似乎结束了。
《审判希特勒》讲述了希特勒和其他9名嫌疑犯被以叛国罪指控之后所发生的具有纪念意义的审判过程。远及阿根廷和澳大利亚的记者也涌入慕尼黑,见证这一重大的为期四周的审判。最终,希特勒将在啤酒馆里的惨败转变成了创立不久的纳粹党的惊人胜利。这是这场审判将希特勒带到聚光灯下,为他之后煽动群众提供了之前未有的舞台,也将他带到了几乎不可能的通往权力之路。
依据审判记录、警察档案和其他新资料,包括近期发现的500份Landsberg监狱记录。
作者简介
大卫·金(David King)是《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著有四部历史和叙事非虚构作品,包括《光之城的死亡事件》(Death in the City of Light)和《审判希特勒》。作为一名拥有剑桥大学硕士学位的富布赖特学者,金曾在肯塔基大学教授欧洲史。他是美国-斯堪的纳维亚基金会(American-Scandinavian Foundation)会士、国际拿破仑学会(International Napoleonic Society)会士,被他的高中母校选入学校“名人堂”。他的书被译为十余种语言,两家好莱坞制片厂购买了电影改编权。他与妻子和孩子生活在肯塔基州列克星敦。
译者简介
经雷,2006 年取得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戏曲学硕士学位,2006~2012年在中国电影出版社担任编辑,2013年至今为《纽约时报》中文网翻译编辑。翻译作品有亨特·汤普森的《惧恨拉斯维加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和安德鲁·斯卡尔(Andrew Scull)的《文明中的疯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等。
目录
序
第一篇 啤酒馆
1. 贝格勃劳凯勒
2. 吃不饱饭的亿万富翁
3. 四发子弹
4. 德国尤利西斯
5. “聒噪、粗陋、刺耳”
6. 流光溢彩的都市
7. 哈佛的馈赠
8. 新政权
9. “安全送达”
- 反政变
- 主动权
12.野蛮之辈
13.午夜慕尼黑
14.第264号令
15.“我不是胆小鬼”
16.决断时刻
17.大院里
18.希特勒的外国军团
- 浴血之地
- 逃亡
- 人质的劫难
- 新十一月罪人
23.遗嘱
- 绝境
- 审判前的审判
第二篇 法庭
- “我们不会害德国”
- 被告人希特勒
- 供认与曲解
- 闭门审理
- 辩方的攻势
- 无知的杰作
- 一杯苦酒
- 弗里克博士
- 第一证人
- 检察官的霉运
- 当务之急
- “古怪的先生”
- 危险的游戏
- 逃脱毁灭的命运
- 第十三天
- 是政变,不是政变
- 大爆发
- 暗示
- 希特勒保镖出庭
- 大转变
- “叛国者生正逢时”
- 从慕尼黑到瓦尔哈拉
- 最后的陈词
- 结束与开始
- 名字说明一切
第三篇 监狱
- 7号牢房的恺撒
- 面对面
- 谎言、愚蠢与懦弱
- “持续的威胁”
后记
前言/序言
摘自本书序言部分
慕尼黑市中心以西的布鲁登堡街(Blutenburgstrasse)原本是个僻静所在,此刻却聚集了一大群人。骑马的卫兵,便衣警察,还有两个营的邦警部队,在一座红砖建筑外巡逻。任何人不得入内,除非持有盖着相应印章的通行证及带照片的证件。建筑里面,沿着长长的走廊走到尽头的小房间,保安会检查包里有没有手榴弹,或是长筒袜里会不会有匕首。
这一天是1924年2月26日,举国上下凝神屏气,期待着叛国案庭审的第一天。据慕尼黑警方获得的线报,一伙流氓歹徒打算冲进城内阻挠法庭审案,营救被告人,说不定还会再发起一场叛乱。
上午快八点半,被告人阿道夫·希特勒走进挤满了人的法庭。他身着黑色套装,别着一枚一级铁十字勋章和一枚二级铁十字勋章。他的头发整齐地拢向左边,胡子修得很短,方方正正的,也就是人们戏称的“鼻涕制动器”。
他身高五英尺九英寸,体重达到了170磅,个人的最高纪录。不过在柏林《福斯日报》(Vossische Zeitung)的一位记者看来,他的瘦小身形仍然很不起眼——和已经被禁的国家社会主义党散发的那些照片比起来,他本人没那么威风。在走向前排座席的途中,希特勒停下来亲吻了观众席几位女士的手。大概就是奥地利人的礼数吧,一位巴黎《晨报》(Le Matin)记者写道。
十名被告有九人和希特勒一样,是从这座建筑内的一个临时牢房押到这里出庭的。不过第十位,也就是最后一位被告,却是坐着豪华轿车而来。他就是埃里希·鲁登道夫将军,第一次世界大战取得东线胜利的功臣,他制定的大胆战略差一点赢下了西线战事。然而也有一些批评的声音,说他在1918 年春的一系列冒险的攻势耗尽了德国本已不多的资源,将国家推向战败的结局。
鲁登道夫的表情坚毅而肃穆,一头精心修剪的白发,看上去是典型的普鲁士人,傲慢而自负。合众社记者说他“趾高气昂,一脸轻蔑地”走进来,仿佛超然于世外。从高耸的衣领里冒出来的硕大双下巴被他稀落卷曲的胡须遮盖住。鲁登道夫走到前面,在希特勒身边坐下,德国民族主义者卢克·吕德克(Luke Lu¨decke)日后会说,他的样子就像“一座傲视这个世界的高塔”。
以叛国罪审判这么一位武功彪炳的人物,势必是轰动事件。然而在那天早上的法庭里,很少有人想到,将在这场法律大戏里露脸的真正明星是他身边的那个一等兵。
在审判之前,阿道夫·希特勒虽野心不小,但终归是个小人物,一个支持者不多的地方政党领袖。国际媒体时不时还会拼错他的名字,对他的背景介绍,就算有也很马虎,只是用开玩笑的口气说,他领导了一场被《纽约时报》称为“巴伐利亚滑稽歌剧”的运动。然而等到审判开始,这样的好日子也就没多少了。
在法官们准备进入法庭时,房间的两扇侧门出于安全考虑都是关着的。来自美联社的外国记者看到希特勒和鲁登道夫握了手,进行了友好的交谈。鲁登道夫看上去很镇定。希特勒则有些烦乱,看得出情绪紧张。这可以理解。
一旦罪名成立,刑法第81条规定最高可处终身监禁。不过对希特勒这种尚未取得德国国籍的奥地利人来说,还有另一条相关法律。《保卫共和国法》第9节第2款要求,犯有叛国罪的已决犯在刑满后需驱逐出境。
希特勒会不会被定罪、入狱、驱逐,进而被世人遗忘呢?
那天早上出庭时,他最担心的就是这样一个下场。
编辑推荐
入围2018年犹太季刊-温盖特奖(JQ-Wingate Prize)和2018年康迪尔历史奖(Cundill History Prize)长名单。
媒体评价
引人思考……《审判希特勒》给出了一个教科书般的例子,说明煽动术具有转败为胜的威力。本书以揪心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先进国家坠入混乱深渊的过程,以及这场混乱带来的惨痛损失。金先生对这场失败政变做出了精彩的叙述,其中亦可窥见一众恶人的嘴脸,日后他们的罪恶将笼罩德国乃至整个欧洲。
——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华尔街日报》
几近逐分逐秒的叙述扣人心弦……《审判希特勒》的研究工作无懈可击,文笔动人,成功地将这充满忧虑与混乱的事件呈现了出来。
——罗杰·摩尔豪斯(Roger Moorhouse),《泰晤士报》
一般的历史研究爱好者可能会觉得,关于阿道夫·希特勒的一切,他的崛起与垮塌,我们都已经了解了,但是……现在对“元首”的研究又有了新进展。
——罗宾·艾特金(Robin Aitken),《天主教先驱报》
本书用某种颇为骇人的方式记载了一个失败者反败为胜的故事——以及一个民主国家司法系统的全然失能。对所有的历史爱好者,我只想说:去看这本书!
——汉斯·克里斯蒂安·戴维森(Hans Christian Davidsen),德国《弗伦斯堡报》,2019年10月月度最佳图书
那一刻,希特勒从小丑变成元首……天下奇闻。
——安娜·阿贝拉(Anna Abella),西班牙《加泰罗尼亚晨报》
金用充满活力的节奏详述了1923年那场失败的政变,以及此后的审判。希特勒走入法庭时是个可怜虫,出来时却已经顶着领袖的光环……金的文字中回响着普里莫·莱维和汉娜·阿伦特的声音。这三位作者,在当下都是值得一读的。
——路易斯·马乌利(Luis Mauri),西班牙《加泰罗尼亚晨报》
研究扎实,叙述动人……这是英文世界首次以书的篇幅介绍希特勒审判,对我们理解现代极权主义有着重要意义。
——戴维·霍拉汉(David Holahan),《基督科学箴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