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1918,或者书名,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理想国》
内容简介
《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该书涉及了社会生活的多方面的内容,比如优生学问题、节育问题、家庭解体问题、婚姻自由问题、独身问题、专政问题、独裁问题、共产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文艺问题等。
《理想国》是柏拉图对理想国家的设计和规划,通过有问有答的方式展开辩论,广征博引,借由苏格拉底之口,论证了柏拉图理想国的主张,描绘了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王国,是人类历史上早的乌托邦。
作者简介
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前347年),原名Πλτων,英译为Plato。西方哲学乃至西方文化史上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出生于古希腊雅典贵族家族,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后师从苏格拉底。他所开创的“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经济学图表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他的著作中,苏格拉底的死亡被称为“西方文学史上伟大的死亡”,仅次于基督之死。除《苏格拉底之死》(也有译为《苏格拉底的申辩》)外,还有《对话录》、《理想国》等著作。
目录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第六卷
第七卷
第八卷
第九卷
第十卷
精彩书摘
《理想国》:
[昨天,我与阿里斯通的儿子格劳孔一起到比雷埃夫斯港参加向女神的献祭,同时我们也想观看一下人们是如何庆祝节日的,因为这是第一次举办这样的庆典。我认为当地公民们的游行很不错,但比塞雷斯人的代表团要稍微逊色点。
我们参加完献祭,看完表演,正准备回城时,克法洛斯的儿子玻勒马霍斯大老远看见了我们,他打发自己的家奴过来,从后面拉住我的披风说:“玻勒马霍斯请你们稍微等一下。”
我转过身来问他:“主人现在在哪儿?”家奴说:“主人在后面,马上就到。请你们稍等一下。”格劳孔说:“行,那我们就等等吧!”
一会工夫,玻勒马霍斯就到了,跟他一起的还有格劳孔的弟弟阿狄曼图斯,尼喀阿斯的儿子尼喀拉托斯,和另外几个人,显然都是刚看过表演的。]
玻勒马霍斯:苏格拉底,看来你们是准备扔下我们离开这儿,回城里去了。
苏格拉底:你猜得没错。
玻:喂!你看见我们有多少人了吗?
苏:看到了。
玻:那好!要么留在这里,要么就打一架证明你们比我们强。
苏:为什么不能有另一种办法,我说服你们了,然后你们让我们回去?
玻:那要是我们不听你的,你怎么能说服我们?
格劳孔说:肯定做不到的。
玻:那就别再费心思了,我们绝对不会被说服的!
阿狄曼图斯插嘴道:难道你们不知道为了迎接荣耀女神,今晚还有骑马接力传递火炬比赛吗?
苏:骑马接力比赛?这倒很新鲜。是不是骑在马背上,手拿着火把进行接力比赛?要不就是别的什么玩意?
玻:没错,就是这个!除此之外他们还有一个特殊的庆祝会——这个值得去看一看啊!就留在这儿吧,别固执了。等到吃完晚饭,我们就一块儿去瞧瞧,除此之外还可以见见这里的年轻人。
格:看来我们必须得留下来了。
苏:既然你都说到这个地步了,,那我们就留下来吧!
[接下来,我们就跟着玻勒马霍斯到他家里去,见到了吕西阿斯和玻勒马霍斯的兄弟欧塞得摩。除了他们,还有卡尔凯顿的塞拉西马克、帕尼亚的切曼提得斯、阿里斯托纽摩斯的儿子克勒托丰,玻勒马霍斯的父亲克法洛斯也在家。到现在为止,我已经很久没见到他了。看起来他老了不少,他坐在一把带有靠垫的椅子上,头上还戴着个花环,看起来也是刚从神庙拜祭回来。
这房间里四周都有椅子,我们就坐在他的旁边。克法洛斯一下就认出了我,立马和我打招呼。]
克法洛斯:亲爱的苏格拉底,你可是稀客,难得来比雷埃夫斯港看我们。要是我身体好点,能常常去城里,我会经常去看你的。可现在你该多到我这里来才是!我要告诉你,随着不再沉溺于肉体的享受,我开始迷恋上机智的清谈了,并且越来越喜欢。我的确渴望你能经常来,把这当成自己的家,经常与这些年轻人交流,成为好朋友。
苏:克法洛斯,我怎么会拒绝呢?我最喜欢跟年长者谈话了。在我看来,你们是先行者,你们走过的路,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多半也要走。我想请教你:这条路是崎岖小径,还是康庄大道?克法洛斯,我很想知道你的想法,你的年纪已到了诗人所谓的“老年之门”,这一阶段是人生难以忍受的,还是别的呢?
克:我很乐意与你分享我的感受,亲爱的苏格拉底。我们几个岁数相当的人常聚一下,正如古话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家在一起就会抱怨。想起年轻时的吃喝玩乐,好像丢了宝贝似的,总觉得以前的生活才有滋味,现在的日子根本不值一提。有的人抱怨,上了年纪甚至得不到亲朋好友的尊重,他们因此把年老看成不幸的原因。不过我认为,如果年老是不幸的原因,那我也会有同感才是,因为我已经很老了,而别的老年人也会有一样的体验。但我遇到的一些人并不这样想,尤其是我听说有人问索福克勒斯:“你把爱神阿佛洛狄忒侍奉得怎样?索福克勒斯,你还有能力对女人献殷勤不?”他说:“别提了,我已经金盆洗手了!谢天谢地,我就像是从一帮又疯又狠的奴隶主手中挣脱出来似的。”我当时觉得他说得在理,现在更是这样认为。上了年纪的确要清心寡欲。如果能做到欲望的弦不再绷那么紧,就会像索福克勒斯所说的,是摆脱了一帮穷凶极恶的奴隶主的羁绊。至于一些人抱怨对亲朋好友的种种不满,其原因只有一个:不在于人的年龄,而在于品性。一个乐观的、心境淡泊的人是不会因年老而痛苦的;反之,即使年纪再轻,也照样少不了难受。
[克法洛斯的话让我肃然起敬,但为了得到更多教益,我决定来激起他的更多话题。]
苏:亲爱的克法洛斯,我想大多数人在听到你这番话后,不会信服。他们会说,你之所以能忍受年老的痛苦,不是因为你的品性,而是因为你的富有,他们会说,有钱了自然就能得到更多的宽慰。
……
前言/序言
柏拉图的“山洞”——《理想国》
何周
一、读希腊哲学的必要性
我们这里所指的“希腊”,严格说应该是“古典希腊”,因为今天所说的“希腊哲学”实际上是在公元前几个世纪里,一般认为是公元前6—5世纪这段时间发展起来的。最初是以自然哲学为主,到了苏格拉底的出现,则进入人本主义时代,也就是以人为中心,主要注意力放到了人的存在、思维和人的社会这些对象上去。
在讨论柏拉图前,我们这里首先提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读希腊哲学?这个问题实际上一直都存在,只是人们容易忽视罢了。在人类历史上有一个很独特的时期,这个时期后来被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精神病学家雅斯贝尔斯取了一个名字,那就是“轴心时代”。他认为,如果确实存在这样一个时期的话,那么,“这个轴心要位于对于人性的形成最卓有成效的历史之点。自它以来,历史产生了人类所能达到的一切。它的特征即使是在经验上不必是无可辩驳和明显确凿的,也必须是能使人领悟与信服的,以便引出一个为所有民族——不计宗教信条的特殊性,包括西方人、亚洲人,乃至地球上一切人——进行历史自我理解的共同框架”(引自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俞新天译,第一章《轴心期》)雅斯贝尔斯认为这个时期大致是在公元前500年前后,他认为:“看来要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时期内和公元前800年至200年的精神过程中,找到这个历史的轴心。正是在那里,我们同最深刻的历史分界线相遇,我们今天所了解的人开始出现。”(同上)
正是在这一个时期里,在世界各地几乎是同时诞生了一批伟大的人物,也同时诞生了几种伟大的思想哲学和宗教。在东亚,主要是中国,诞生了老子、孔子,他们之后出现了一系列的哲学流派,也就是所谓的“诸子百家”。在南亚次大陆出现了《奥义书》和佛陀。伊朗是琐罗亚斯德。在今天的中东一代则是纷纷涌现的先知,他们确立了犹太教的核心。在希腊,则是一大批贤哲,从荷马到巴门德尼、赫拉克利特、柏拉图,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在各个领域里杰出的人物。雅斯贝尔斯认为,这些人物几乎同时“在中国、印度和西方这些互不知晓的地区发展起来”。我们在这没必要去讨论雅斯贝尔斯的这种历史哲学的正确与否,也不是想要证明这个所谓的“轴心期”是否确实存在过;我们的目的仅仅是想要证明文化的传承性,以及这种传承性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因此,至少雅斯贝尔斯的这种说法是毋庸置疑的:“人类至今靠轴心期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的飞跃都会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第一章第二节)
这也就是说,历史、文化是传承性的,想要了解今天,我们就必须从昨天开始。就西方文化而言,至少从文艺复兴之后开始,希腊文化、希腊哲学就成了西方文化的基础,这不仅仅指西方世俗文化,也一样包括了基督教文化,无不深受古典希腊哲学的影响。因此,作为非西方文化范畴的我们,要想了解西方文化,那就不得不首先需要了解一点古典希腊哲学。也就是说这个问题其实是有关西方文化的,是一个我们为什么需要了解西方文化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至少被动地看,无论承认与否,也无论你是属于哪种文化范畴下的,都无法回避西方文化在今天是作为人类世界的主导性文化存在的。这样一来,了解这种文化或者文明就是必需的。这也就回答了我们提出的“为什么要读希腊哲学”这样一个问题。与此同时,也就回答了我们为什么在今天还有阅读柏拉图的必要这个问题——就因为柏拉图确立了西方哲学的对象与思维模式,不了解他,我们就不可能了解西方文化。
二、柏拉图的哲学
关于柏拉图,他在西方文化中就像我们的孔子一样,被无数个世代、无数的人进行过无数次的解读,至今看起来已经没有可能再出现新的见解了。因此,对于柏拉图以及他的哲学思想的介绍,我们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从那些已有的解读中,去寻找某个比较全面并具有一定综合性、容易被一般非哲学专业的人所理解的解读。就这点,我们觉得英国哲学家罗素具备这样的资格。
罗素认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位是古代、中世纪和近代所有哲学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人。在这两位中,柏拉图对后世的影响要更大一些。罗素的理由是:“第一,亚里士多德本人是柏拉图的产儿;第二,基督教的神学和哲学,至少直到十三世纪为止,始终更应该是柏拉图式而非亚里士多德式的。因此,在一部哲学思想史里,就必须对柏拉图以及在较少程度上对亚里士多德,处理得要比他们的任何一个先行者或后继者都要详尽。”(罗素《西方哲学史》(上)第十三章《柏拉图见解的来源》)罗素认为,柏拉图的哲学中最关键的东西就是他的“乌托邦”、理念论和他的主张灵魂不朽的论证,最后还有他的宇宙起源论和他的知识观,至于知识观,柏拉图认为知识是回忆而不是知觉。
关于柏拉图思想的来源,罗素认为:“柏拉图所受的那些纯哲学的影响,也注定了使得他会偏爱斯巴达。这些影响大致说来,就是毕达哥拉斯、巴门德尼、赫拉克利特以及苏格拉底。”(同上)关于柏拉图从这些前辈那里各自获得了哪些方面的影响,罗素加以了分门别类。他认为,
从毕达哥拉斯那里(无论是不是通过苏格拉底),柏拉图得到了他哲学中的奥尔弗斯主义的成分,也就是宗教的倾向、灵魂不朽的信仰、出世的精神、僧侣的情调,以及他那洞穴的比喻中所包含的一切思想,还有他对数学的尊重以及他那理智与神秘主义的密切交织。
从巴门德尼那里,他得到了下列信仰:实在是永恒的、没有时间性的,并且根据逻辑的理由来讲,一切变化都必然是虚妄的。……关的问题。这也就是说,苏格拉底哲学的前提是可见与不可见之间区分的问题。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所做的那个著名的比喻“洞穴”,也正是对可见与不可见的论述。洞穴内的世界是不可见的,黑暗甚至是虚假的;而洞外的世界是光明与可见的,是唯有哲学家可以驱逐黑暗,使之变得可见的。但正是在此,柏拉图的乌托邦出现了一个悖论,那就是:“尽管城邦本身以及城邦中的每一个人对于作为统治者的哲学家来说是可见或可知的,但对于哲学家之外的其他人却并非如此。由于灵魂能力的局限,绝大多数人不可能看见真正的光、真理或‘善的理念’。也就是说,他们只能看到事物之理念或光的影子,不能看见理念或光本身。”“不仅如此,绝大多数人甚至无法真正地看见作为统治者的哲学家。尽管哲学家和僭主分别构成了正义和不正义这两个极端,但这两极恰恰在一点上是相通的:无论是僭主,还是哲学家,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不可见的。僭主之所以不可见,是因为他隐藏在黑暗中;而哲学家王之所以不可见,却是反过来因为他置身于光亮之中。”(同上)
关于《理想国》,其实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批评很深刻,他认为柏拉图取消了城邦中一切的私有物,包括财产、婚姻和家庭,其结果恰恰是取消了城邦所具有的多样性本质,让城邦退回到了家庭式的存在形式里去。因此,柏拉图的正义城邦本质上还是一种东方专制性质的政治城邦。在这个城邦里,哲学家就像是一位高高在上的家长,光明使得他只能被他人看到影子。这一点其实非常类似于我们的孔子理想中的国家,不过是更多了一些细节的设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光明使得一切成为可见,但同时也使得光明的来源不可见。
柏拉图的乌托邦对后世的各种乌托邦有着深远的影响,甚至奥威尔的《1984》正是对这种乌托邦的非正义性的一种反讽式的剖析。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艺术家尤其是诗人失去了地位,就是最好的证明。
但是,纵使我们假设有“智慧”这样一种东西,那么是不是就有一种宪法形式可以把政府交到有智慧的人的手里去呢?很明显,多数人(例如全体会议之类)是可以犯错误的,而且事实上也确实犯过错误。贵族政体并不常常是有智慧的,而君主则总是愚蠢的;教皇尽管有着不可错误性,却曾铸成过许多严重的错误。有没有人主张把政府交给大学毕业生,或者甚至于交给神学博士呢?或者交给那些出身穷困,但发了大财的人们呢?十分显然,实际上是并不会有任何一种法定选择的公民能够比全体人民更有智慧的。(引自罗素《西方哲学史》第二篇《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但柏拉图通过他的《理想国》一书影响了后人,开创了政治学的先河。无论是启蒙时期的那些大家,还是后来很多的理想主义者,无不是从他这里获得启发,幻想着可以设计一种人类社会的政治制度,从而获得他们心中的“正义”与“正义的实现”。尽管一次次遭到了失败,而且这样的失败从柏拉图本人就已经开始,不过人类的本性,甚至可以说是“善”的本性决定了,人类中的一些人,是永远也不会放弃这种努力的。
不能因为今天的汽车、高铁、飞机,就鄙夷那个最初被发明出来的轮子,认为它简陋、低效。要知道正是轮子的发明,才使得人类社会能有今天的发展。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柏拉图的意义正是在这里。这也正是我们今天还需要读他的《理想国》的原因。
编辑推荐
柏拉图著作的影响(不论好坏)是无法估量的。人们可以说,西方的思想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的;但是任何时候都不能说是非柏拉图的。
《理想国》一般认为是柏拉图盛壮之年写成的,书中广泛探讨了公正、专政、独裁、民主、宗教、文艺、教育、婚姻、男女平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描绘了一幅柏拉图认为的理想的国家。因而,《理想国》不仅是西方第一部完整的政治学著作,而且在哲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是西方哲学的源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