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1750,或者书名,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五朝宰相:五代十国里的冯道》
内容简介
五代十国的风流人物众多,但能称为其中翘楚者,帝王中柴荣,文艺中李煜(虽然李煜也是帝王),大臣中冯道。冯道在历史不算是著名人物,但非常有特点,人生也非常传奇,身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唐四朝,中间还夹着一个辽太宗耶律德光。冯道在走马灯式的历代官场中浮沉周旋,进退自如,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也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刻,打动着静谧的心灵。
作者简介
姜狼,男,生于七十年代,现为自由职业者。酷爱历史文学,有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对乱世历史的研究和写作有浓厚的兴趣,如三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曾出版过多部反映乱世精彩历史的作品。希望能用自己独特的视角,精练的笔触,为读者还原一个个精彩、撼人心魅的时代。
目录
被时间杀死的冯道
无可救药的乱世
冯道的家世
麻雀与凤凰
家学的熏陶
知识改变命运
冯道的选择
死谏
拯救冯道
选择新老板的学问
张承业,周玄豹,卢质
李存勖重用冯道的窍门
宴会的主角
河东第一文胆–冯道
冯道的官场生存法则
拯救大兵郭崇韜
要有敢与老板拍桌子的胆量
大唐中兴,冯道赐紫
李存勖选宰相
归乡守丧
难得的假期
契丹人的密谋
天翻地覆同光朝
冯道为什么选择李嗣源
李嗣源其人
冯书记何在?
关于用冯道为相的一场幕后政治交易
冯道用人唯才
《兔园策》事件
得罪君子是安全的选项 李愚
冯道的文才
致君尧舜
活在头号权臣安重诲的阴影里
安重诲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收益
荒唐的秦王
不要参与家族公司的权力斗争
秦王之死
我要救我的仇人
身处漩涡中
大公子与二公子争夺家产,与我无关
迎立潞王的一场口水官司
退一步海阔天空
冯道在同州
危险的副使
愤怒的宰相,抓阄抓出来的宰相
大司空,扫地僧?
有关石敬瑭的一点话题
石敬瑭的春天
选宰相是个问题
一笔心照不宣的政治交易
推荐盐铁副使的奥妙
推荐自己的政敌
出使契丹,非冯卿莫属
朕要出城迎接冯道
熊肉,老友记。
与耶律德光、述律平的第一次见面
我要回家
冯道的酬劳–事无巨细,咸决于道
拒绝领导的学问
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石敬瑭的人生终点
冯道面临的储君选择–选大还是选小?
冯道受托孤与赵匡胤受托孤的一点比较
荒唐的婚姻–娶叔母为妻
不要试图影响新老板对自己的分权
对契丹态度模棱两可的冯道
晋辽大战
……
精彩书摘
卢质替冯道打圆场的方式非常有意思,他并没有直接吹捧冯道,而是巧妙地把唐德宗朝名相杜黄裳拎出来,与冯道相提并论。从历史记载来看,卢质并没有出现在张承业面前,而应该是张承业派人去找卢质问意见后,卢质才说的这些话。
卢质告诉来人:“我对冯道这个人不了解,但我却见过此人,此人貌相,与先朝杜黄裳司空画像极为相似。仅凭这一点,我就敢说冯道将来必成大用,张监军不要听周玄豹胡说八道。”
杜黄裳是唐朝中期官场上的重量级大腕,出身一线权贵豪门京兆杜陵,曾经跟着一代名将郭子仪杀伐于江湖,郭子仪入京后,杜黄裳全面代理朔方军政。后来王叔文执政,满朝尽拜王叔文,杜黄裳却坚定地站在了皇太子李纯的破船上。
李纯登基后,杜黄裳辅弼左右,平蜀定夏,功威卓著,是唐宪宗朝早期的战略制定者,一代名相裴度只是小一号的杜黄裳。
《旧唐书》称赞杜黄裳“举无遗算”,《新唐书》更是肉麻地称“(杜黄裳)有王佐大略”,虽然死后被查出有受贿的恶名,但并不影响杜黄裳的名相地位。
卢质把冯道比之杜黄裳,就等于推荐人把一个受世界五百强企业CEO欣赏的应届毕业生比喻成新一代乔布斯,再加上推荐人的面子,CEO听说这是下一个乔布斯,傻子才不用呢,张承业当场拍板:就是冯道了。
张承业在李存勗面前力荐冯道,虽然史无明载张承业都说了什么,但张承业很可能把卢质的原话搬了过来,说我们千万不能放跑了这个冯黄裳,否则有我们后悔的。
称帝之前的李存勗,可以说纳谏如流,基本是个明君做派。既然张承业把冯道夸成了一朵花,那冯道肯定就是一朵花,张承业的面子一定要给。
李存勗在兼并河北之后,每天要面临许多棘手的军国政务,身边没有一个得力的机要秘书是不行的。而且李存勗为人风雅,擅作词章,著名的词牌《如梦令》便是李存勗所制,所以李存勗的机要秘书为人也要风雅,不能像个机器人一样冰冷无趣。
……
前言/序言
官场是什么所在?从字面上解释,就是当官的人聚在一起的地方,就像酒场、赌场、烟花场。
都说官场是个大染缸,把一块白布扔到缸里再捞出来,就成了五颜六色的花布。
也有例外的,比如明朝的海瑞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不收纳,不奉迎,堪称官场圣人。海瑞为官如此,固然赢得生前身后名,可如果官场中人都要像海瑞那样清白如水,那还做个什么官?做官的乐趣何在?为什么要做官?不要讲什么治国平天下的空话,对大多数人来说,做官就是生前谋得富贵、死后荫及子孙。如果能为民谋得几件实事,赚得一把万民伞,也好算作锦上添花,功德一件。
做官是一种生存手段,人活着总是要吃饭的,有人靠砍柴捕鱼为生,有人就以做官谋生。做不做官,做大官与做小官,做内官还是做外官,都是一门大学问。
怎么才能做好官?为官之道如何?清道光朝的大学士曹振镛先生留下了六字真经:“多磕头,少说话。”身在官场,要注意四点: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保持警惕,要懂得见机而进,识机而退;二、多念别人的好,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万事给别人留条后路;三、少说话,会说话,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四、要有真才实学,这是“10000”最重要的那个“1”,没有这个“1”一切都是空谈。
历史上名官如云,位极人臣者更不在少数,但真正能将这四点为官之道做到炉火纯青的并不多,有两个人物特别值得一提。
一是东汉太尉胡广。
胡广历经安、顺、冲、质、桓、灵六帝,做宰相三十年,在官场屹立不倒,成为东汉官场一大奇观。胡广为人中庸,不强出头,所谓“天下中庸有胡公”。
胡广门生遍天下,他死后,皇帝悲痛,天下皆哭,备及荣哀,胡广的学生蔡邕对座师的评价是“自汉兴以来,鼎臣元辅,耋衮老成,勋被万方,与国始终,未有若公者焉。”二是五代宰相冯道。
冯道的人生经历比胡广更为传奇,为官之路更为艰难。胡广生逢太平,天下兴盛,无灾无难到三公,而冯道所处的是天崩地裂的大乱世,皇帝轮流做,人命贱如土。
胡广只入仕东汉一朝,冯道却历任后唐、后晋、辽、后汉、后周五个不同的政权而位居宰相,十代帝王师,皇帝礼敬,士林肃拜。冯道生前有重名于天下,死后同样备及荣哀,周世宗柴荣追封冯道为瀛王。
让人遗憾的是,像冯道这样的文臣翘楚,士林班头,五朝元老,在千年之后却成了不忠不孝的反面典型被大加鞭挞。受欧阳修、司马光、王夫之等人批判冯道的影响,现在提及冯道,一则日贰臣,二则日佞臣,三则日奸臣,或讥为“骑墙孔老二”,冷嘲热讽,以为常事。
我们从发黄的旧史书中所看到的冯道,并不是历史上真实的冯道,而是被道德武器杀死的冯道尸体,历经千年暴晒,已经严重变形发臭。
冯道最受后人诟病的地方是冯道的“不忠”,一身出仕五朝,骑墙观风,迎来送往,喜新厌旧。《旧五代史》对冯道的评价非常具有代表性,“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况于再三者哉!”在这些靠“忠孝”混饭吃的士大夫看来,为人臣者,要从一而终,冯道已失大节,虽有小善,亦不足取。
忠诚的标准是什么?很简单,标准是爱民与不爱民。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既然赵匡胤有负柴荣托孤,发动兵变建宋是为了天下苍生逆取顺守,为什么对同样爱护天下苍生而忍辱负重的冯道穷追猛打?一个人的人品即使再恶劣,他的身上也会有闪光点,冯道也不例外。冯道固然有明哲保身的庸猾,但冯道品性仁厚,性情中庸,与人为善。不能只看到冯道在官场上呼风唤雨,吃香喝辣,却忽视了冯道所处的险恶历史环境。
忠与不忠,看的不是对一家一姓的小忠,而是天下黎庶公器的大忠。冯道虽然历仕五朝十帝,但他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劝皇帝体谅民生之艰难,不与民争利,这才是真正的忠贞。
冯道为相二十年,从来没有拿公家的一分钱,对外人送的贵重礼物一律拒之门外。许多士大夫都以养小妾为荣,冯道家里却空空如也,仆人都没几个。
冯道身为宰相,俸禄优厚,可以享受人上人的生活,但冯道却居茅舍、与仆人同食,睡觉则以草当床。有些人满嘴仁义道德,私下却妻妾成群,花天酒地,和冯道相比,何其渺小。
对冯道评价最高的是北宋官场的独行者王安石,也只有王安石读懂了冯道,王安石说冯道委屈自己,帮助别人,是当代的大佛菩萨。为了维护冯道的尊严,王安石不惜当着皇帝的面和同朝宰相唐介打嘴仗,把冯道比成商朝名相伊尹。
有些人天生就是做艺术家的,比如李白和李煜;有些人天生就是做皇帝的,比如刘邦和朱元璋,而有些人天生就是做官的,比如胡广和冯道。为官者,多是糊涂而来,糊涂而去,一生赢得是凄凉。只有冯道把做官当成了一种艺术,上升到理论高度,还写了两本官经《仕经》、《荣枯鉴》,讲述他做官的心得体会。
宦海沉浮,冷暖自知。要从小溪行舟奔大海,要绕过多少暗礁,多少滔天巨浪?稍不留神,便会葬身水底。沉舟侧畔千帆过,还在船上的前行者依然斗志昂扬地朝着大海的方向绝水而去,没有人会同情失败者。冯道很幸运,他从小溪上行舟一路东来,躲过暗礁,躲过巨浪,最终看到了大海。
与其说冯道做官成功,不如说冯道做人成功,会不会做官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会不会做人。官场名利多,是非也多,要拿得起放得下,舍即是得。老子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冯道在这一点做得非常好,冯道喜欢做官,会做官,但他从来没有贪恋这一切,该放手时毫不犹豫。
通过冯道看五代,跟着冯道混官场,下面开始这场奇妙的穿越旅行。
编辑推荐
冯道是五代十国时代最为传奇的人物,历四朝十君,为相二十多年,始终屹立不倒,被称为官场“不倒翁”。在武人当道、帝王更迭频繁的五代十国,一位文人是如何做到这一步的?从政52年,效力12位君主,冯道的“道”是什么?
《五朝宰相:五代十国里的冯道》由最受读者欢迎的五代史作家姜狼先生来写,娓娓道来,述事以鉴古,绘人而明理,足令读者开卷有益而不觉废寝忘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