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周瘦鹃是民国时期通俗文学“礼拜六派”创始人之一,著名的翻译家、作家、出版家和电影评论家。在思想上他实践“新旧兼备”的改良主张,将国粹与西化熔于一炉。其小说创作颂扬“高尚纯洁”的爱情,同情妇女与弱势群体;形式上文言与白话并重,传承中国抒情传统,借鉴西方小说技巧,具有雅俗共赏的美学价值。他通过“影戏小说”等引进西方电影观念,为中国早期电影做出了重要贡献。
周瘦鹃与紫罗兰的爱情传奇,事实与虚构交错,反映了民国时期爱情、婚姻与家庭的复杂性。同时,周氏及其同人把紫罗兰打造成文学杂志的品牌,以传统名花美人的审美意趣打造时尚女郎的形象,藉以传播现代物质文明,给市民大众带来美好明天的憧憬。
本书凝聚了陈建华教授多年研究成果,材料扎实,角度新颖,方法上将微观与宏观、实证与理论相结合,充分体现海内外关于民国文学与城市研究的研究成果,展示了中国学术传统的优势,不仅对于周瘦鹃研究具国际前沿性,对于民国通俗文学与都市大众文化的研究也具示范意义。
作者简介:
陈建华,生于上海。复旦大学、哈佛大学文学博士。曾任教于美国欧柏林学院、香港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为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与台湾中研院访问学者。现任复旦大学特聘讲座教授。著作有Revolution and Form: Mao Dun’s Early Fiction and Chinese Literary Modernity (Brill, 2018)、From Revolution to the Republic: Chen Jianhua on Vernacular Chinese Modernity (M. E. Sharpe, 2013)、《中国江浙地区十四世纪至十七世纪社会意识与文学》《“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革命与形式——茅盾早期小说的现代性展开,1927-1930》《从革命到共和──清末至民国时期文学、电影与文化的转型》《帝制末与世纪末——中国文学文化考论》《雕笼与火鸟(三十年集)》《古今与跨界——中国文学文化研究》《文以载车——民国火车小传》《陆小曼•1927•上海》等。诗文创作有《陈建华诗选》《乱世萨克斯风》《去年夏天在纽约》《灵氛回响》《凌波微语》等。
序章 文言、白话与新旧兼备的文化政治
一、文学史的“文言”视角
二、文言与白话:历史轮流转
三、小说与纯文学
四、《玉梨魂》与“共和”文化政治
五、周瘦鹃与民初范式转型
六、1920年代:公民社会与文学空间
七、余论:世纪回眸新旧传统
第一部 思想、社会与文学背景
第二章 周瘦鹃、茅盾与二十年代初新旧文学论战
一、“新”、“旧”文学之争
二、新旧文学交手
三、《自由谈小说特刊》
四、“新文学”强势话语
第三章 对照镜:“新”与“旧”的历史脉络化
一、《留声机片》:女性痛苦与娱乐的反讽
二、《创造》:女体消费与乌托邦空间
三、 女性解放的不同想象
四、对照镜:新与旧的脉络化
五、余波与反思
第四章 《申报?自由谈》:共和宪政与家国想象
一、《自由谈》的沧桑
二、“言论自由”的政治实践
三、自觉开拓“言论自由”空间
四、“小家庭”与国族想象
五、新文人传统
第二部 紫罗兰与“爱的社群”
第五章 “紫罗兰”的自我再现与都市镜像
一、自传体文本
二、性别错乱:林黛玉与紫罗兰的幽灵
三、“我的心很脆弱”
四、“我是一个爱美成癖的人”
五、“我是悲观的”
六、“我是快乐的”
第六章 紫罗兰魅影:爱情、婚姻与家庭
一、紫罗兰现象
二、《爱的供状》:爱情、婚姻与家庭的拉锯
三、紫罗兰小说话语
第七章 文学商品与文化意涵
一、 紫罗兰走向公共空间
二、 多种面孔与集体身份
三、 绯闻:人言可畏的游戏
四、 名花美人传统的终结
第三部 小说创作
第八章 早期心理小说与“礼拜六派”
一、革命与共和、复古与西化
二、“鸳鸯蝴蝶派”与“礼拜六派”之辨
三、心理叙事的里外开拓
四、文学场域“多元共生”的愿景
第九章 “杜撰”小说:民初政治、女性与美学
一、自认“伪翻译”
二、革命、战争与国家意识形态
三、英雌群像与家国想象
四、暴力美学与抒情传统
五、抒情传统的现代命运
第十章 抒情传统、欧美文学与上海杂交
一、从抒情走向喧嚣的都市交响
二、拿破仑与法兰西浪漫主义
三、“模范家庭”的核心价值
四、教堂尖顶下的社会良心
五、从抒情走向说教
第十一章 “诗的小说”与抒情传统的回归
一、诗与小说的中西谱系
二、反讽与吊柜
三、怪诞与象征
四、被撕裂的抒情传统
第四部 电影文化
第十二章 文人从影与中国早期电影
一、 引子:一个日本链接
二、《影戏话》:电影观念的世界接轨
三、“影戏小说”与本土文化政治
四、移植好莱坞明星文化
五、默片时代与新文人精神
第十三章 《影戏话》:中国电影批评的先驱
一、从茶馆、戏园到影院
二、 追求“逼真”:“新剧”与“影戏”
三、 观念转型
四、类型电影评论
五、中国电影呼之欲出
第十四章:“影戏小说”:早期欧美电影翻译
一、早期电影史背景与理论切入
二、“新女性”与家国伦理
三、抒情与影像:语言的张力
四、“全景景观”与美感经验
五、“俗语现代主义”与本土特征
第十五章 现代文学主体的视像技术建构
一、电影文化与现代意识
二、《红颜知己》:现代传媒的狂想
三、“脑”代替“心”:意识主体的转型
四、感知空间的视觉技术建构
五、“九华帐”的屏幕装置
六、说服诗学与民国主体
七:现代文学主体的诞生
第十六章 结语:上海世俗的百年沧桑
一、引子
二、文学、新剧和电影的会合
三、维多利亚连接:从周瘦鹃到张爱玲
四、《繁花》:世俗精神的新世纪展望
附录:陈新民 我所知道的周吟萍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而“中共的革命,很清楚,它走的完全是俄国革命的道路”。这是指政治领域,但就文学、文化影响而言则不必与政治影响成正比,中国对于世界文学与文化“范式”的追寻有着极其丰富复杂的图谱,其中不可忽视的是英国范式。张朋园在《胡适与梁启超》一文中认为,从《新民丛报》到《新青年》,有一种“侧重个人解放”的共同倾向,体现了某种“维多利亚时代的精神”。°的确在193年胡适在《建国问题引论》一文中说:
那时代的中国智识界的理想的西洋文明,只是所谓维多利亚时代的西欧文明:精神是自由的个人主义,生产方法是私人资本主义,政治组织是英国遗风的代议政治。欧战以后,苏俄的共产党革命震动了全世界人的视听;最近十年中苏俄建设的成绩更引起了全世界人的注意。于是马克思列宁一派的思想就成了世间最新鲜动人
的思潮,其结果就成了“一切价值的重新估定”:个人主义的光芒远不如社会主义的光动人了;个人财产神圣的理论远不如共产及计划 经济的时了;世界企的英国议会政治也被诋毁为资本主义的副制度了。凡是维多利亚时代最夸耀的西欧文明,在这种新估计里,都变成了犯罪的,带血腥的玷污了。…“不上十五年,中国青年人的议论就几乎全倾向于抹杀一九ー七年以前的西洋文明了。…无论如何,中国人经过了这十五年的思想上的大变化,文化评判上的大翻案,再也不会回到新民丛报时代那样无疑义的歌颂维多利亚时代的西洋文明了。
最后一句提到《新民报》,可视作胡适在文化上对梁启超的认同。这番话透露出在当时思想界俄国式“社会主义”受到普遍欢迎,而资本主义”几成过街老鼠。张爱玲说到她“自从一九三几年开始看书,就感到左派的压力”,可为这一背景存照。1935年5月胡适又在《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再谈“五四”运动》中回顾他在“五四”期间提倡易ト生的“个人主义”时,对“维多利亚时代”再三致意:“还有一些人嘲笑这种个人主义,笑它是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过时思想。这种人根本… (查看原文)
盐汽水
1 回复
2赞
2021-04-20 14:11:52
—— 引自章节:第十六章 结语:上海世俗的百年沧桑
《论近年之学术界》中,王国维批评《新民丛报》《浙江潮》等杂志
此等杂志,本不知学问为何物,而但有政治上之目的,虽时有学术上之
议论,不但剽窃灭裂而已”。这对于我们理解王氏学术与政治立场以及
当时期刊文化形态都很重要。这有助于进入历史脉络重现文学现场,对文
学现象浓描细写,也能摆思二元思维而分复杂的关系,深入到不同文学
话语、社团、人脉、传播、象征资本与权力关系等层面,免于陷入笼统概
念的先入之见。(其う近来“抒情传统”论述在学界形成一种不可忽视的
呼声,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史,正确对待文言能照亮文
学史的一些死角,搞通一些悬而难决的问题,使文学史叙事更具张力与连贯性,如向的文学作在保存的前下数7装代性主公B
时展示了(“抒情传統”在调动、构筑民族的“情感结构”的潜力与极限,
如苏曼殊(1884-1918)获得一致推崇,因其体现了革命与浪漫、国格
与西化的人格典范。另如1910年代的文言小说,在国粹与南社的脉络里方
能明了《礼拜六》等代表着文学内在理路的演变与转向。另外把二十世
纪旧体诗文纳入现代文学史的呼声愈益急切。如“桐城派”古文与严复
(1854-1921)、林纾的“翻译现代性”结缘是个有趣的课题;在诗歌方
面不光是“同光体”等诗派,出自许多新文学、左翼文人的旧体诗写作见
证了革命与文学的吊诡,也更能满足一己抒情的需要。供四从语音角度
来分析作家和作品,必然增强文学史的文学性,即如鲁迅、周作人坦言自
王며维:《论近年之学术界》,《教育世界》第93期(1905年2月),页3。
吕正惠:《抒情传统与政治现实》(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王德威:《现代
传统四论》(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 (查看原文)
ZZZZZ
2020-05-12 20:58:47
—— 引自章节:一、文学史的“文言”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