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民国人物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是台湾知名民国研究专家蔡登山先生的最新作品,作者在翻阅海内外大量日记、书信、报刊、回忆录的基础上,通过排比史料、稽古钩沉,对民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各领域的名人翘楚,或发掘文献,或重新解读。这些文章一方面独立成篇,各有纵深;另一方面又草蛇灰线,浑然一体。作者站在百年之后的台湾,对张爱玲、苏青、胡适、林语堂、许寿裳、张大千、杜月笙等名人的生前身后重新审视,展现了他们在赴台之后或在大陆时期也少为人知的一面。

作者简介:

蔡登山,1954年生,台湾台南人,淡江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高职教师、电视台编剧、年代及春晖电影公司企划经理等。1993年起任《作家身影》系列纪录片制片人及编剧,该系列荣获1999年“广播电视教育文化金钟奖”。2002年起制作《大师身影》系列纪录片。著有:《电影问题‧问题电影》《往事已苍老》《人间四月天》《传奇未完——张爱玲》《百年记忆》《鲁迅爱过的人》《张爱玲色戒》《何处寻你——胡适的恋人及友人》《梅兰芳与孟小冬》《民国的身影》《那些才女们》《名士风流》《洋场才子与小报文人》《重看民国人物》等。

张爱玲“上海十年”
——1943—1952年张爱玲与其他作家的交往
张爱玲梦魇
——从《张爱玲给我的信件》一窥
难忘两代情
——访宋以朗谈张爱玲及《小团圆》
从一篇佚文看苏青与姜贵的一段情
口述历史不可尽信
——从胡适给许世英的信说起
胡适与徐芳
从《无所不谈》看晚年的林语堂
许寿裳在台湾(1946—1948)
——读许寿裳日记、书信
吴稚晖与章太炎何以成死对头?
日本名医眼中的民国人物
我编《上海大亨杜月笙》
杜衡: 从“现代”派作家走向政论家
张道藩: 永远的“文艺斗士”
钱歌川: 从作家到台大文学院院长
黎烈文: 翻译家教授
杨云史: 江东才子的坎坷一生
林庚白: 算命家?狂狷士?
沈苇窗与《大人》杂志
陆丹林与《当代人物志》
高伯雨: 最后一位掌故大家
汪希文及其岳父江孔殷(霞公)二三事
姚灵犀: 创下许多“第一”的性学专家
李组绅: 民国奇人回忆录
张大千在艺坛文友间
陆澹庵力捧名旦绿牡丹
《睢阳五老图》的被夺及最后流向
《青卞隐居图》的来龙去脉
——兼对陈定山的质疑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杜月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最富传奇性的人物。他长袖善舞,对清朝遗老,军阀政客,党国高层,社会名流,乃至金融工商巨子,无不执礼甚恭,看他“恂恂如也,鞠躬如也”地周旋于达官显宦群里,揖让于耆老缙绅间,倾力结交,甚至结拜为把兄弟,或收为门生弟子,给予经济支持,或月奉规银,养为食客。而蒋氏高层如孔祥熙,宋子文,戴笠等,无不与之结交为密友。有这样一张足以操纵政界,工商金融界的关系网,有法租界做靠山,杜月笙在上海滩可谓左右逢源,纵横捭阖,一呼百诺,终成为一代人物。
坊间虽出版了大量的杜月笙传记或传奇,它们都犯了一个严重的弊病,那就是游谈之雄,好为捕风捉影之说,故事随意出入,资其装点。更有甚者,以“遗闻”“轶事”“揭秘”为名,大肆谩骂,遂行某种政治目的;而其内容往往只是拾掇陈言,辗转传述,甚至以讹传讹,离所谓历史真相,真不可以道里计。
史学大师孟森(心史):“凡作小说,劈空结撰可也,倒乱史事,殊伤道德。即或比附史事,加以色泽,或并穿插其间,世间亦自有此一体。然不应允无作有,以流言掩实事,止可以其事本属离奇,而用文笔加甚之;不得节外生枝,纯用指鹿为马方法。”
杜月笙最初不识字,但是明事理。办事决定上策如何,中策如何,下策如何,还要考虑到后果会如何,好会好到何种地步,坏会坏到何种程度。 (查看原文)

海边的玛卡巴卡
2016-02-11 11:57:58

—— 引自章节:一代大亨杜月笙

胡梯维原名胡治藩(1902-1966),是中国第一家民营银行浙江实业银行的掌权者,业余却办《司的克报》小报,以“梯公”“鹓鹕”“不饮冰生”“拂云生”之名在《金钢钻报》《社会日报》等小报上写短文,混迹于中下市民的文化子,是剧评家、京剧名票。抗战胜利后,胡梯维以浙江实业家身份接手并执掌了由大光明、国泰、美琪等影戏院组成的上海国光影院公司。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在胡梯维任大光明电影院总经理期间,做过胡的机要秘书达十年之久。据张茂渊的同事朱曼华说:“张爱玲有时随她姑姑一道看试片,和在座的人见面,也只微笑点头而已。” (查看原文)

蓝藻 ~
2021-02-18 21:56:04

—— 引自章节:——1943—1952年张爱玲与其他作家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