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与傅斯年(修订版)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在20世纪初叶成群而来的学术大师中,有些是单打独斗,以本身的研究成果对学术界产生巨大影响而为后人所怀念;有的除个人辉煌的学术造诣,还留下了制度性的遗业(institutional legacy),在学术界有着长远弥久的影响力。前者当以陈寅恪为代表,后者非傅斯年莫属。

陈先后留洋十六载,通晓二十余种文字;傅乃五四运动北京学生游行总指挥,海外留学七年,与陈寅恪在德国柏林大学共同度过了四年时光。二人学成归国,陈氏进入清华国学研究院,成为闻名天下的“四大导师”之一;傅斯年出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开南国一代学术新风。北伐成功后,被誉为“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 的傅斯年出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而“教授的教授”陈寅恪出任史语所历史组主任。傅陈二人这一历史性的聚合,开创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学术流派。令人扼腕的是,随着国共两党干戈相向,这对同学加姻亲关系(陈寅恪嫡亲表妹、曾国藩的曾外孙女俞大綵乃傅斯年之妻)的旷代天才,被无情地阻隔在海峡两岸遥天对望而不能相聚。最后的结局是:一个无声地倒毙在台湾孤岛会议大厅,一个默默死于大陆岭南病榻。并世成双的天才之花凋落成泥,只有芬芳永留人间大地。

本书叙述了陈寅恪与傅斯年成长、留学以及在动荡岁月中颠沛流离,执着于学术事业的艰难历程,生动卓然地展现了知识分子“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理想信念,是一部反映20世纪上半叶知识分子心路历程与事业追求的心灵史诗,读来感人泪下,令人怅然叹息。

作者简介:

岳南,原名岳玉明,山东诸城人,1962年生,先后就学于贾悦公社拐庄学校、诸城五中、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师从王伯瑞、冯照德、房克华、薄维荣、王良瑛、王愿坚等教授。著有《风雪定陵》《复活的军团》等考古纪实文学作品十二部,有英、日、韩、法、德文与正体字本出版,海外发行达百万余册。另有《从蔡元培到胡适》等十余部传记作品问世,其二百万言长篇巨著《南渡北归》三部曲出版后在海内外引起轰动,被《亚洲周刊》评为2011年全球华文十大好书之冠。现为台湾清华大学驻校作家。

序 独为神州惜大儒(何兹全)
第一章 风云际会
走进清华园
从北大到柏林
北京初会
槎浮海外
第二章 江湖多风波
欧洲行旅
柏林日夜
罗家伦信件披露的隐秘
傅斯年归国
中山大学的暗流
第三章 南北两校园
傅斯年与鲁迅、顾颉刚的冲突
由同窗到寇仇
陈寅恪进清华的背后隐秘
独为神州惜大儒
王国维沉湖
第四章 史语所的第一桶金
元和新脚未成军
内阁大档的“发见”
陈寅恪与内阁大档
第五章 望断天涯路
卢沟桥事变
流亡途中
再别长沙
第六章 南渡记
暂住蒙自
迁往昆明
炸弹下的陈寅恪与傅斯年
第七章 中研院院长争夺战
八方风雨会重庆
来渝只为胡先生
扬子江头流亡客
第八章 纵横天涯马
傅斯年家世情缘
辞别重庆
营救陈寅恪
“杀孔祥熙以谢天下”
第九章 与李庄擦肩而过
骑上虎背的叶企孙
傅斯年与叶企孙之争
李庄不复见
第十章 西北望
乱世策士梦
傅斯年与毛泽东窑洞相会
延安归来
第十一章 千秋耻,终当雪
初闻涕泪满衣裳
代理北大校长
重返平津
第十二章 魂返关塞黑
燕大讲台上的背影
名山事业,流水人琴
陈寅恪失明经过
陈寅恪与蒋介石的因缘
第十三章 生别常恻恻
赴英就医
日暮苍山远
天才造就的事业
第十四章 北归一梦原知短
还都南京
最后的晚餐
去眼池台成永诀
第十五章 斯人独憔悴
醉不成欢惨将别
退守孤岛
傅斯年之死
第十六章 残阳如血
南国的冬日
闭口休谈作哑羊
续命河汾志未休
留命任教加白眼
著书唯剩颂红妆
第十七章 遗恨塞乾坤
汪篯、向达之死
傅斯年家族的毁灭
陈寅恪之死
再版后记
全新增订版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他认为当时延安的作风纯粹是专制愚民的作风,也就是反自由,反民主的作风。……(和毛)上天入地的聊开了,谈到中国的小说,他(傅)发现毛泽东对于坊间的各种小说,连低级趣味的小说在内,都看得非常之熟。毛从这些材料里去研究民众心理,去利用民众心理的弱点,所以至多不过松江一流” (查看原文)

Vacuo
1 回复
2011-06-28 22:46:04

—— 引自章节:延安归来

抗战时期,就教于成都燕京大学的陈寅恪对他的研究生石泉说过一则留学时代的趣事:有一天晚上,陈寅恪走进柏林一家华侨开的饭馆,无意中和周恩来与曹谷冰等几人相遇,打过招呼,同在一桌吃饭,由于政见不同,彼此争论起来。周恩来颇为雄辩,曹氏等人都说不过他,遂恼羞成怒,放下面包,抡拳便打,顺便把陈寅恪也抡了几拳。周恩来自感力不能敌,与陈寅恪撒腿便跑,情急之中竟误入了老板娘的房间。多亏老板娘此时正在外面张罗客人的饭菜,未闹出更大的乱子。周与陈二人急忙把门关上,并用肩膀拼命抵住,任凭外面如何叫阵捶打,就是置之不理,直到曹氏等人自感无趣退走后方才出来。为此,陈寅恪曾笑着对石泉说道:“没想到他们竟把我也当做了共产党,其实我那天什么也没有讲,只听他们辩论。”
此段逸闻,陈寅恪只是躺在病床上寂寞之时,当做一个笑话偶尔说起,未有炫耀之意。几年后,当国共两党在内战炮火中彻底翻盘,共产党坐了江山,周恩来官至一国总理时,陈氏再也没有提起这件陈年旧事。其理与鲁迅的交往一样,怕被误认为“谬托知己”。不过对方似乎一直没有忘记陈氏的存在和当年结下的情谊,1954年,周恩来在听取中国科学院在政务院所作报告,于总结时特别强调:“……要团结一切爱国分子,如陈寅恪,要考虑科学家待遇。”而当“文革”爆发,陈寅恪落难岭南之际,周恩来曾经对广州学生串联进京的造反派头目们说过“你们可请教中山大学陈寅恪先生”“陈寅恪教授是善于古为今用的学者”,继而保证陈是“爱国学者”,意在对陈给予保护。此点除了周“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外,“小而言之”,不能不说与在德国期间二人的交往有些关系–尽管在饭桌上陈氏什么也没有说。
(查看原文)

吴 刚
1赞
2012-08-29 22:25:57

—— 引自第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