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为何成群地来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研院院士王汎森先生部分重要文章的结集,共可分为四部分。一是作者在历史研究过程中的感想,对学术界动向特别是历史研究领域问题的观察和思考,这被作者以“天才为何成群地来”为总结,并作为本书的书名。二是演讲稿《如果让我重做一次研究生》和《再谈假如我是一个研究生》,作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体会,谈了他认为一个历史学专业的研究生应该学些什么,做些什么,注意什么。三是作者对自己的几位老师,包括余英时、牟复礼、杜希德等的回忆文章。四是作者几次接受访谈的记录。

—————————————————————————————

【编辑推荐】

如果没有人文,我们只有“生存”,没有“生活”。

每个时代的文明都是多元力量或多元价值竞逐的状态。

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之一,恐怕就是动物不需要历史感,而人类需要。

作者简介:

王汎森,台湾云林人。台湾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所毕业,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目前为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明清到现代的思想史、学术史、文化史研究。

人文学科的危机
——关于高等教育“指标化运动”的思考
本土思想资源与西方理论
没有地图的旅程
为什么要阅读经典
我读韦伯的历程
现在历史是什么?
——关于西方史学的新趋势
什么可以成为历史
历史领地的流变
如何透过历史向古人学习
龚自珍的《尊史》篇
重访历史:寻找“执拗的低音”(与葛兆光对谈)
天才为何总是成群地来
人文的优先性
重构人文价值与多元文化
知识分子的没落?
文化多样性
书的危机
真正的哈佛是看不见的哈佛
学术事业中的“政务官”与“事务官”
如果让我重做一次研究生
再谈假如我是一个研究生
余英时印象
追忆余国藩先生
回忆牟复礼先生
记杜希德教授
回忆马里厄斯·约翰逊(Marius Jansen)老师
学术需要时间和自由
思想史内外
治学漫谈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其實早期美國蘭克學派的學生很少人真正讀過《蘭克全集》,多只是就各人興趣專長,讀個一鱗半爪。產生關鍵影響反倒是伯倫漢(E. Bernheim),他把蘭克史學和實證主義哲學(positivism)混合,其《史學方法論》一書影響很大,許多人透過伯倫漢的書而接受蘭克史學,如史語所創所人傅斯年被認爲創辦了「中國的蘭克學派」,但實際上他一生只提到過蘭克兩次,他的藏書中也沒有蘭克的書籍,但是我注意到他把伯倫漢的《史學方法論》書皮都讀破了。 (查看原文)

Binns
2 回复
3赞
2019-12-30 22:29:21

—— 引自章节:現在歷史是什麼—西方史學的新趨勢

司马辽太郎即说武田信玄偏于独创,而再了不起的独创者也还是有一个特定的范围,敌人反而比较容易猜到他的下一步。
Kenneth Burke认为我们不可能把这个世界原样表述,所以一定是用某几个指标来表述。例如,用周期表来表述整个化学世界、用若干指标来估测经济状况,但它们并非全部。
不过我们应该有一种自觉:自觉到近代学术发展中曾经经历过一种无所不在的西方建构,自觉到从本土的经验与学术研究中可能提出独特而有意义的理论建构。
我的意思是要“重访”,但不是要不经研究地复古,而是重新了解它的“正形”。我的理解是人们往往要经过几度的“自我坎陷”之后,才能重新去掌握历史文化的“正形”。
而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它的特色就是“与其他学科相通”,好的问题就好像一个房间,它里面有好几扇窗能够互通其他学问,往往其他的学科一个念头,或者一种新的说法,总是能够互相在某种程度上相通,这就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
将来史学研究,碰到的问题是事务官太多,政务官太少。 (查看原文)

风挑一点灯
2赞
2019-10-24 13:20:34

—— 引自章节:龚自珍的《尊史》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