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998,或者书名,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符号里的中国》
内容简介
人是“符号的动物”,“所有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不计其数的富有象征意味和审美价值的符号。本书选取传世文献、考古发掘和民间信仰中最能代表中国的100多个符号,如龙、凤、鸿蒙、祝融、太极图、八卦图、河图洛书、三星堆“太阳—神鸟—神人—神树”等,分为祥瑞、守护、神圣、人文四辑,对每个符号的生成过程、发展流变、现今影响、寓意与应用作了细致的考辨,辅以近300幅彩图,将文化中国的来龙去脉与核心精神娓娓道来。懂得了符号里的中国,无论是文化寻根、文博旅游,还是日常审美,都会是充满趣味的人文之旅。
作者简介
赵运涛,笔名赵九九,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教师、文学系主任。在学校开设了“先秦文献精讲”“中国文学与文化”“《论语》品读”“传统文化中的博物学”等课程。其中,“《论语》品读”“传统文化中的博物学”被评为校精品课程。著有《符号里的中国》《点读唐传奇》等。
目录
推荐序 从“天文”到“人文” / 李 山
自序
辑一 祥瑞
龙的信仰:“中国龙”与“龙王”其实并不是一回事?
凤凰意象:凤凰如何由“雄凤雌凰”变成女性符号的?
龙生九子:龙真的只有九个儿子吗?
四灵:由天象“导航”演化出来的四方神兽
貔貅:有口无肛的招财神兽,本来是战神?
狮子:为什么大门口要摆两个石狮子?
金蟾:三条腿的“蛤蟆”是如何形成的?
蝙蝠:为什么和珅的恭王府到处都是蝙蝠的纹饰?
十二生肖:你的“守护神”与哪位古人一样?
岁寒三友:士大夫崇拜与民间俗信
花仙子:牡丹是如何成为花王的?
莲:民间吉花与佛教圣花
神奇的葫芦:为什么好多神仙的法器都是葫芦?
神秘三星堆:原始信仰中的动植物符号
画中有话:动植物组合图式的吉祥寓意
辑二 守护
雨师风伯:靠天吃饭,祈祷风调雨顺
雷神:惩罚罪恶的正义之神
火神:那么多火神,为何只有“祝融”命名火星车最合适?
河神与海神:河伯信仰的消失,妈祖信仰的兴起
城隍爷、土地公与灶王爷:地域守护神
福禄寿三星:为何没有合并成一个福禄寿神?
财神:最受欢迎的财神是怎样炼成的?
门神:名字与画像为何能“召唤”神?
魁星与文昌帝君:读书人逢考必拜的神
辑三 神圣
鸿蒙初辟:原始信仰与上古古神
解密“太公在此”:姜太公给自己封神了吗?
从道家到道教:老子是如何变成太上老君的?
超凡入圣:孔子的神圣化与历代孔子像
由人而神:关羽的成圣之路
仙界“拉郎配”:玉皇大帝与王母娘娘真是夫妻吗?
八仙过海:“八仙”各显哪些神通?
由神兽而神人:真武大帝的身世之谜
齐天大圣:孙悟空是“进口猴”还是“本土猴”?
观音、弥勒佛与罗汉:佛教造像的本土化
四大天王:中国古代的“变形金刚”?
十殿阎罗:不断扩招的地府官员
天宫之城:神仙们坐镇何方?
辑四 人文
春节:历法与神秘“禁忌”的破解
清明节:扫墓祭祖的习俗是如何转移到清明节的?
端午节:历史上真的有屈原吗?
七夕:牛郎与织女,董永与七仙女,你能分清吗?
中元节:“鬼节”与“鬼符”
中秋节:嫦娥与后羿、吴刚究竟是什么关系?
重阳节:为什么九月初九叫重阳节?
太极图:从“无”到“有”推演万物
周天方位:八卦图是按照什么顺序把八个卦组合起来的?
大地基石:失落的河图洛书,最后被谁找到了?
谶语图像:预测千古的《推背图》中的图像符号与语言符号
后记
精彩书摘
神秘三星堆:原始信仰中的动植物符号
三星堆是什么时期的历史?它出土的青铜人是外星人吗?为什么青铜人的眼睛那么大?三星堆有哪些神奇的动植物?鸟有何象征?神树有何寓意?三星堆还有哪些未解之谜?
1929年,四川广汉市太平镇月亮湾的村民燕道诚在浇灌农田的时候,锄到了一块石板,发现石板下面有大量玉石器,于是偷偷地、陆陆续续地将这些宝物倒卖。这些造型新奇的古玉先是引起一位传教士的注意,后来为更多的考古界人士所关注。沉睡数千年的三星堆,因为一次偶然,向世人打开了大门。
三星堆得名于“三星村”,“三星村”得名于附近有三个稍稍隆起的小土堆,人们想象它们是天上的三颗星辰(对应“月亮湾”这个名字,“三星伴月”,于是就有了“三星”这个想象),其实这三个土堆就是古城墙的残留。
三星堆属于古蜀文化。古蜀国很可能是一个延续了三千年至四千年的王国,根据传说,主要经历了五个王朝:蚕丛王朝—柏灌(一作柏濩)王朝—鱼凫王朝—杜宇王朝—开明王朝。《太平御览》引扬雄《蜀王本纪》曰:“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柏濩、鱼凫、开明。是时人萌,椎髻左衽,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从开明已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濩,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化去。”
李白《蜀道难》曰:“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从蚕丛到鱼凫,属于“茫然”的时代。鱼凫大约在殷商时期,杜宇大约是西周到春秋早期,开明已经到了春秋战国。公元前316年,蜀国被秦国所灭。
古蜀人的构成很复杂,有说是古蜀国氐人,后人是至今生活在四川平武、九寨沟县及甘肃文县的白马氐人,有说是舜驱赶的一群人迁徙而来的,有说是夏商时期从外地迁徙而来的民众与本土民众的融合,等等。
《华阳国志·蜀志》曰:“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古蜀人是黄帝的孙子颛顼帝旁支后代,古蜀人与我们同属于“炎黄子孙”。
三星堆出土的器物虽然与中原文化有相似的地方,如器物造型与纹饰有夏文化、商文化的特点,但同时也有其独特性。赵殿增《三星堆考古发现与巴蜀古史研究》一文指出,三星堆文化重视人像及动植物造型,这与中原商周文化注重礼器,缺少人像及动植物造型大不相同。三星堆人像有立像、跪像、坐像、人头像、面具、面罩、眼泡等,动植物像有龙、虎、蛇、鸡、鸟兽、神树、果实等,非常丰富。
先来说说人像。中原文化很少有青铜人像,有一个商代的大禾人面方鼎,已属罕见。三星堆出土了大量青铜人像,造型极为夸张神秘。
其中一种造型是眼球突出。为何眼睛如此夸张,学者们有不同的解释:一说是图腾崇拜,“眼睛”是古蜀国的图腾。一说是太阳崇拜,天之眼就是太阳,夸张的人眼象征太阳。大立人青铜像头顶花冠的正中,有一个圆形的代表太阳的标志,还有青铜太阳轮形器,大概都是太阳的象征。一说是对蚕丛氏的祖先崇拜,《华阳国志·蜀志》曰:“有蜀侯蚕丛,其纵目。”纵目就是眼球在眼眶之外。蚕丛是古蜀第一个王,传说他发明了养蚕,有功于人民,有功于后人,被古蜀后来的王朝当作祖先神来尊崇。(一如周人祭祀自己的祖先后稷,说其种植五谷的技术养活了全天下的人,有功于天下。)出于对他的崇拜,有了对“纵目”,即夸张的“眼睛”的崇拜,这种夸张的“眼睛”是祖先神灵的象征。
1986年,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了三件青铜纵目兽面具。龙晦先生《广汉三星堆出土铜像考释》认为,这种青铜面具是人鸟合体的表现,体现了鸟崇拜,耳朵类似杜鹃鸟的翅膀,鼻子类似鹰隼一类的鸟。
为何蚕丛氏会“纵目”?有学者说是“甲亢”导致的,这种眼球突出后来就被神化了;还有的说其实是对蚕丛氏眼睛炯炯有光的艺术夸张,也就是上古时期人们信仰的 “千里眼”。
三星堆最有名的青铜人造型大概要数青铜大立人像了。
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是大巫师,是“群巫之长”,也是“国王”。除了这个祭祀的“指挥者”,三星堆还出土了其他青铜立人像、青铜人头像以及小型人像:服饰有的左衽,有的右衽,发型有的有辫子,有的无辫子,可能是来自不同民族或部落。他们共同构成庞大而有序的巫师集团,垄断知识,占有财富,既是部落的族长,也是通神的巫师,简言之是三星堆神权的实际统治者。
除了青铜人像,三星堆中的各种动植物也有着神秘的象征符号。
三星堆出土的金杖上有鸟与鱼,其象征寓意颇多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某种功能或者仪式的象征:一说鸟和鱼象征金杖具有上天入地的功能,是蜀王通神的法器。一说鱼被射杀,鸟又连箭杆,带鱼成队飞来,是蜀人刻出的希望通过巫术成功捕鱼的渔猎祈祷图。
更多学者认为是族徽的象征,至于是哪个王朝的,又充满了异议。有学者认为这是鱼图腾的部落与凫鸟图腾的部落不断融合的象征,最终组合成了“鱼凫”王朝。赵殿增《三星堆考古发现与巴蜀古史研究》一文指出,众多的鸟头形长柄器,特别是祭祀坑中巨大的青铜鸟头,金杖上的鱼鸟图案,可能是鱼凫族的族徽标志。胡昌钰、蔡革《鱼凫考——也谈三星堆遗址》一文则认为此图象征鱼凫王朝的灭亡。武家璧《古蜀的“神化”与三星堆祭祀坑》一文指出此图象征柏灌王朝的灭亡,金杖上的鱼是蜀王“鱼凫”的象征,鸟为鹳,是另一位蜀王“柏灌”的象征,蜀王“鱼凫”以射鱼为标志,取代了蜀王“柏灌”,但祭祀柏灌为他们的祖先神。在青铜立人像上,也有鸟纹,武家璧认为这也是伯鹳,此人就是蜀王“柏灌”本尊。还有学者认为这是杜宇王朝灭亡之后形成的,鸟是杜宇王朝的象征,传说杜宇死后化为杜鹃鸟,鱼则是杜宇之后的开明王朝的象征,传说鳖灵是其图腾,等等。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仰韶文化时期器物,其图案组合为鹳、鱼、石斧。有学者指出,石斧是权力的象征,以鹳为图腾的部落战胜了以鱼为图腾的部落。
鸟是古蜀国重要的图腾信仰,蚕丛、柏灌、鱼凫,以及后来的杜宇(号望帝,李商隐《锦瑟》诗云:“望帝春心托杜鹃。”)等,实际都与鸟有关系。除了金杖上有鸟,在三星堆还出土了青铜圆雕鸟脚人像、青铜浮雕鸟身戴冠人头像、青铜圆雕鸟身人头像,等等,可见,鸟是古蜀人主要膜拜的对象。
三星堆青铜大鸟头,通高 40.3厘米。三星堆出土了很多动物造型的器物,而鸟又是三星堆文化的核心。
三星堆人首鸟身像,通高 12厘米。三星堆出土的小型青铜树上,有不少人首鸟身的神像。有学者认为这是太阳之神,也有人认为这是人们希望借助鸟通神。
三星堆出土的另一件重要器物——大型青铜神树上也出现了鸟。
三星堆一号青铜神树,复原高度为396厘米,树的顶部残缺。有学者认为最顶端原来可能还有一只更大的托盘、果实或神鸟,总的高度可能会突破 4米。三千年前有这么高的青铜器,实属罕见。
三星堆出土的大神树,树上有九鸟、十二个桃形果、一条龙,还有短剑、人手(古蜀人可能也对“手”有崇拜,青铜大立人像的手也很大)、火焰状圆盘、山形底座、云雷纹等装饰。
鸟或者金乌,往往是太阳的象征,这在汉画像中比较多见。在马王堆帛画中,有一棵树,上边就有九个太阳,其中最上边的太阳中有金乌。古人为何会把鸟和太阳联系起来呢?可能因为鸟和太阳都在天上“飞”,有相似性。太阳没有翅膀,怎么能飞呢?信仰鸟图腾的古人可能就又想象是鸟驮着太阳飞的,再加上古人可能已经发现太阳中有黑点,即我们所说的黑子,所以就想象出了背着太阳升起的金乌。
三星堆神树上的鸟,很可能也是太阳的背负者。如果这种推测是真的,那么《山海经》中记载的扶桑树,其原型很可能就是参照三星堆神树。《山海经•海外东经》曰:“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山海经•大荒东经》曰:“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这里说扶桑树上有十个太阳,有金乌背着太阳轮流“上班”。
除了树上的鸟,这棵神树也充满了象征寓意。有学者说三星堆神树可能是扶桑,也可能是若木。《淮南子•坠形训》曰:“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若木是十个太阳休息的地方。也有人说此神树是建木,登天用的。《淮南子·坠形训》曰:“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神人们通过神树可以登天。还有学者说,树本是沟通人天的途径,后来工具变成了对象,神树变成了“树神”。树木是生长、繁衍的象征,人们对其尊崇,表现了对生命力和生殖力的崇拜。
赵殿增、袁曙光《从“神树”到“钱树”——兼谈“树崇拜”观念的发展与演变》一文指出,三星堆除了高大的神树,还有一些一米多高的神树,其象征意义有如下说法:一则神树可能为神灵或者神的使者的居住地;二则四米高的神树或为登天的天梯;三则神树上有“供品”,或许整棵树就是祭祀神灵的祭台;四则神树本身象征大地之母,是人们所崇拜的对象,等等。
神树上除了鸟,还有一条龙,马面,蛇身,龙头朝下。《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烛龙是“直目”,郭璞注云:“直目,目纵也。”即眼睛在眼眶之外,这跟传说中蚕丛为“纵目”是一样的。有人指出,烛龙或是古蜀人的祖先或图腾,神树上的龙很可能也是某个原始图腾的一种反映。
中原器物多饕餮纹(青铜立人像底座也是饕餮纹),而三星堆鸟形器物最多,其次是羊、龙等动物,此外还出土了蛇、鸡、鹿、水牛头、怪兽以及鲶鱼等动植物精灵神像。赵殿增《三星堆文明原始宗教的构架特征》一文说:“三星堆青铜器群中有鸟、鹰、鱼、龙、蛇、虎、鸡、牛、羊等等,大都代表着各氏族各民族崇拜的图腾,它们是前来参加祭祀活动的各个氏族部落的标志物。各种图腾的汇集表明这些民族参加了三星堆古城的祭典集会,共同构成了三星堆庞大的民族集团。”也就是说,这些动物造型很可能是各个部落图腾信仰的反映。
从图腾的角度解读三星堆,只是自圆其说,属于“合理”阐释的一个方面,未必准确。神秘的三星堆实际上还存有诸多的未解之谜,如:为何青铜人像的眼睛中没有眼仁?二号坑出土的大型青铜立人像,握成环状的大手究竟握着什么?祭祀的形式与目的是什么?古城是什么样子的?三星堆文明的主要创造者是鱼凫还是杜宇?三星堆古国为什么消失了?大量神器、祭器为什么被打碎焚烧,埋藏到了祭祀坑中?器物出土的地方是埋葬祭祀物品的地方,被命名为“祭祀坑”并不准确,祭祀场所可能在别处,在哪,不得而知。没有文字,出土的那些金面具是如何按照比例精确制作出来的也是一个谜团。另外,三星堆有夏文化、商文化的影响,同时还有南亚、西亚的文化影响,金杖与金面罩就是例证。这些文化是怎么传进来的,三星堆文化的来源是什么,等等,都值得思考。
前言/序言
序
我在大学开了一门校公选课,课程的名称叫“传统文化中的博物学”。选课的学生很多,基本上都是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常有学生问我,学习传统文化究竟有什么用?关于有用无用的问题,早在先秦时期,庄子就作了一个很好的解释,他打了一个比方:你走路,什么是有用的?自然是你脚下的那块土地。但如果把周围所有的土地都挖成万丈深渊,只留下一串脚印那么大的“有用”的土地,你还敢走吗?所以,有时候,一些看似“无用”的,实际上可能有着“大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我看来,首先是“无用”的——学习了传统文化并不能立即升官发财,其次它又有“大用”——因为传统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底色,它根植于世世代代的生活,直到现在依旧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审美以及行为方式。可以说,传统文化带有普遍的社会认可性,每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实际都会受到它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我们又总是身处其中,日用而不知。本书的写作目的,即发现日常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培养日常审美,领略传统文化的意味和趣味。
本书是一部关于传统文化中的博物学的书。什么是博物学呢?中国自古就有“博物志”传统。我们读先秦时期的著作《诗经》《尚书·禹贡》《山海经》等,会发现其中包含有大量的动植物以及地理物产等知识,它们可以看作是博物学著作的先声。《诗经》到了孔子的时代,其“博物”的性质更是得到了明确的认可。孔子教导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虽然不是专门的识物著作,但孔子说其有助于“多识”,这样的推崇与指导,就为后世博物学的发展开拓了一个方向。
早期对《诗经》名物解释最多的就是战国时期的《尔雅》。也正是从《尔雅》开始,后世就不断出现解释《诗经》名物—尤其是其中的动植物的著作,如西晋陆机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其影响就极为深远。对自然界动植物的搜罗与解释在后世竟成为一门学问,宋代宋祁《益部方物略记》、罗愿《尔雅翼》、郑樵《昆虫草木略》,清代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等都是该类著作。
晋代张华的《博物志》是第一部以“博物”为名的专门著作,开启了百科全书式的博物学著作体式,其内容不仅包含自然,还加入了人文。这部书影响很大,后世出现了诸多对《博物志》的补充之作,如宋代有李石《续博物志》,明代有董斯张《广博物志》、游潜《博物志补》、黄道周《博物典汇》,清代有徐寿基《续广博物志》,等等。
有一些著作,虽然没有用“博物”的名字,但其体例几与《博物志》相同,如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明代谢肇淛《五杂组》,等等。这些也都是以博物为目的的著作,其内容也是天文地理、奇花异草、艺术技艺、神人传说、珍宝名物等无所不包。还有一些著作,虽不是博物体例,但其内容往往与传统博物范围相交融,如《农政全书》《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天工开物》,等等。
中西方都有博物学。西方的博物学往往包含动植物、矿物、天文、地理,主要是自然界的事物;中国的博物学,除了自然界的事物,还有人造物及神话传说。二者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国的博物学可以收录“怪力乱神”。
本书延续的正是古代博物观念传统,以博学多识为目的。
本书还是一部关于传统文化中的符号的书。什么是符号呢?德国哲学家恩斯特 · 卡西尔在《人论》中说:“(符号是)一种可以通过某种不言而喻的或约定俗成的传统,或通过某种语言的法则去标示某种与它不同的另外的事物的事物。”卡西尔认为人是“符号的动物”,“所有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日常生活与世俗风景都是符号,而符号被了解了,才具有意义,才是文化。一个符号的生成与发展,其背后必然有着强大及复杂的文化支撑,而一旦文化经过漫长的积淀形成了符号,它的寓意就会有长期性及稳定性。读懂了符号,才能理解符号所承载的文化。
本书中的一些内容涉及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写这些并不是为了宣传封建迷信,恰恰相反,通过揭示这些符号的生成过程,正可以破解那些所谓的“神秘”,从而探究古人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背后的逻辑。相对于爱好者与信仰者来说,我们就比较“讨厌”了。这好比看戏,爱好者与信仰者往往是台下的观众,其情感已经融入到了台上的人物当中,与人物共悲喜,而我们则总是站在后台,等着演员卸了妆,探究人物面具以及行头背后的真实。
本书追求的这种真实,其实秉承的正是传统博物志的考辨精神。
本书的写作思路,不是将各种符号进行简单的罗列,以及粗浅的介绍,而是追本溯源,探究这些符号究竟是怎样生成的,以及其在流传过程发生了哪些变化。
举例来说,很多符号形成或演变的过程都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那就是“错讹”与“错位”。
“错讹”又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无意识的“错讹”,逐渐积非成是。如八仙中的“张果老”,传世文献中有“张果老先生”一句,古代无标点,断句无定式,后来就逐渐以讹传讹,“张果,老先生”变成了“张果老,先生”;八仙中的汉钟离也是因为断句而产生了误会,他本叫钟离权,大约是唐五代时期的人物,《宣和年谱》《夷坚志》《宋史》等文献中都记载了他的事迹,《宣和年谱》说他自称“天下都散汉钟离权”,人们断句的时候常常把“汉”与后面的“钟离”连起来,于是就有了“汉钟离”的名字,并且因为这个“汉”字,人们又将其附会为了东汉时期的人物;“刘海蟾”,因为其名字里有个“蟾”字,人们就编出了“刘海戏金蟾”的故事,“刘海蟾”的名字也就变成了“刘海”;钟馗,古书上说,齐地的方言常把大木棒,即“椎(chuí)”叫作“终葵”,这个大木棒可以用来驱赶鬼怪,后来就以讹传讹而有了一个叫“钟馗”的驱鬼的神;《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等文献记载汉武帝时期的一个官员被人们奉为福神,他叫杨成,是道州刺史,实际上应该是唐朝道州刺史阳城,《新唐书·阳城传》有记载。
除了无意识而积非成是的“错讹”,有些“错讹”还是人们有意识生成的。如一些因为避讳而改的名字,观世音菩萨因为避讳李世民的名字而变成了观音菩萨。又如,以动植物作为吉祥元素,吉祥寓意的形成多是依靠联想思维而故意形成“错讹”效果。“鹿”谐音“禄”,所以人们画一头鹿,就表示可求得福禄。
“错位”也可以说是“错讹”的一种,是更高级的“错讹”,是指一些符号在神圣化、世俗化、本土化等过程中,逐渐发生了变化。老子本是先秦道家的创始人,后来变成了道教的太上老君,再后来又有了“一气化三清”之说,说他一个人又变成了三个人;玉皇大帝与王母娘娘属于不同的神话体系,本没有任何关系,后来发生“错位”,常被看作是一对夫妻;早期的弥勒佛并不是大肚子,大肚子的造型据说是依据五代时期的一个名叫契此的布袋和尚,人们喜欢这一形象,就逐渐固定下来,从而有了大肚弥勒佛。
除了思维与审美模式,人们的行为方式也导致“错位”的发生。如扫墓在唐代规定是寒食节的习俗,但寒食节是禁火的,唐宋又流行扫墓要烧纸钱,于是为了避免冲突,扫墓的习俗就逐渐成为了清明节的符号。《西游记》第八十回金鼻白毛老鼠精变成一个女子,骗唐僧说自己在荒郊野外的原因是清明和家人来扫墓,遇到了强盗,这正是对清明节扫墓习俗符号的应用。
可以说,每一个文化现象都是一个具体的符号,符号传达某种意义。符号生成是一种大众性的约定俗成,但其并不是静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来的意义不能满足社会意义的时候,它就要发生变化,这就是“错位”产生的土壤。而一旦新的符号生成,就会有一定的长期性与稳定性。
本书不仅要考辨符号的生成与演变,还要探究符号的寓意与应用。
以古典小说为例,文史互证,我们会发现,小说中有着很多对符号的应用,读懂了这些符号,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
如龙。龙是帝王的象征,是祥瑞符号,所以《三国演义》中,第九回写董卓想要当皇帝,就说自己梦到了龙。后来孙权想要称帝的时候,大臣张昭说“近闻武昌东山,凤凰来仪;大江之中,黄龙屡现”。于是孙权就登了基,改年号为黄龙元年。魏国也说自己发现了龙,“却说魏国因旧岁有青龙自摩坡井内而出”,于是改年号为青龙元年。
如凤凰。凤凰是众鸟之王的象征,了解了凤凰的这一符号寓意,我们就好理解为何在《西游记》第六十一回写孙悟空大战牛魔王,二人变化为禽类斗法,孙悟空最后变成凤凰,牛魔王也就无可奈何了。
如真武大帝。《西游记》中在收服猪八戒的时候,孙悟空变成高小姐,对猪刚鬣说自己父亲请了法师来拿他,还被认为是“妖”的猪刚鬣说就是请下来九天荡魔祖师,即真武大帝,他也不怕。为什么猪刚鬣别的神仙都不提,专门说真武大帝呢?这是因为真武大帝的主要职责就是降妖除魔,这在作者生活的时代是共识性的普遍信仰。真武大帝就是降妖除魔的符号。
如天王。《水浒传》中说林冲发配到了沧州牢城营之后,工作是打扫天王堂。武松发配到孟州牢城营之后,也见有一天王堂。这是因为天王堂在唐宋时期,是军营、劳所的地标性符号。人们常常在军营、劳所建天王堂,供奉四大天王中的毗沙门,即北方多闻天王,将其作为守护神。
传统文化中的符号,其寓意总结起来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的作用:彰显地位与权力、生存与繁衍、纳福求吉、辟邪禳灾等。本书所涉及的符号应用,不仅有我们日常所见的器物与习俗,种种“怪力乱神”,还包罗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名著中大家“习焉不察”的符号,可以说本书实际又包含着“四大名著中的符号”这样一个线索。
本书篇目多以一个主要问题的形式出现,开篇根据行文逻辑,分列一些小问题,大小相符,尽量涵盖整体印象,又解决一些常见疑问。每一个符号几乎都可以算作是某个知识领域的代表,从选题到找材料,再到梳理思路,力求做到逻辑清晰,知识准确,通俗易懂,打通学术与大众的壁垒。书中穿插近300幅相关图片,帮助读者在生动的图像中理解传统文化。
总之,通过盘点历史与传统给我们留下来的精神文化财富,及其视觉形象载体,希望有助于读者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并不是为了对抗现代,而是我们需要这样一种文化认同感。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基,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可以通过拓展视野,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培养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相信,读完此书,你会发现,文学名著中提到的、精品古装影视剧中出现的、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建筑、服饰、器物、习俗,等等,都会变得很有意思。原来去名胜古迹旅游,去公园、去博物馆观光可能都是走马观花,看不懂,想不明白,不注重细节,不知所云,读罢此书,你可能会发现,原来处处都饶有意味,而这,就足够了。
推荐序
从“天文”到“人文”
李山
文化犹如空气,充满生活的天地,滋养着人们的生命,丰富着人们的生活。古老的《周易》中有一句话:“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还有一句话:“百姓日用而不知。”文化就充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然而时常是:它知道你,你却不认识它。这就说到本书的意图:帮助人们认知身边无处不在的文化。
本书从“天文”说到“人文”,从天地人神鬼说到蠃鳞毛羽昆,从古说到今。内容非常庞杂,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如祥瑞、守护、神圣、人文。很多“符号”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但人们又往往对其一知半解。
大家都知道道教一般把太上老君奉为始祖,而太上老君又被认为是老子,老子不是一个历史人物吗,他是如何成为太上老君的呢?关羽本是一位历史人物,但我们常见道观或寺庙中供奉着关羽像,关羽是如何由人变成神的呢,为何儒释道都推崇关羽呢?行云布雨的“龙王”是随着佛教出现的一种信仰,你知道“中国龙”与“龙王”的区别吗?玉皇大帝与王母娘娘在正规的道教典籍中没有任何关系,那么他们是什么时候被人们视为一对夫妻的呢?在古代,北斗是如何“导航”的,古人是如何根据天象进行四方定位的,古人如何夜观天象?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人的眼睛为何那么大,大型青铜神树上的鸟是太阳的背负者?三星堆还有哪些未解之谜?……
本书涉及儒释道以及第四空间民俗信仰,无所不包,然博而不杂,在编排与分类上力求系统:儒释道的人物造型符号包含着各自的文化发展史,动植物的吉祥元素符号既有士大夫文化,又有民间文化,传统岁时节日与传统神秘图式也都有着自己的内在逻辑,等等。
除了内容体系化,本书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图像丰富。读图时代,图像的应用更能让我们直观地了解古代中国。全书近三百幅图像,可以说,每一幅图像也是一个符号,其背后则是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有些图像不符合画中历史人物的朝代,却符合图像产生时代的特征。比如孔子像,校园里常见的“叉手礼”的孔子像实际是到了唐代才出现的,汉画像中都还没有这种礼仪,更别说孔子的时代了。还有常见的露着大板牙的孔子像,这背后实际是“圣人异象”思想的影响。另外,还有一些图像纠正了一些“误读”。比如龙生九子中的“霸下”,也就是常见的驮着石碑的乌龟,明朝流行说法说它是龙的儿子,于是它的造型就越来越像龙,成了龙头龟身,而从留存的古画来看,宋以前它就是乌龟的造型。
书中所涉及的符号都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了,但人们往往对其背后的文化支撑不甚了解。为了解开这些符号的“密码”,作者对每个符号的生成过程、发展流变、现今影响、寓意与应用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探究。日常见到,书中读到,一旦解开某个符号的“密码”,当你再遇到,相信定会为其文化底蕴所折服,同时极大地拓展自己的审美空间。
符号是一种共同的文化记忆。符号里的中国,就是可以通过符号来了解中国文化。中华民族是以文化认同为基础而形成一种想象的共同体的,只要你接受了中华文化,就融入了中华民族。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强大的感召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文明一直没有断绝,无论谁来了,都会为其折服,成为“我们”的一份子。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沉淀,凝聚成具有象征意义的诸多符号。了解了这些符号,也就了解了古人的精神世界与日常生活,以及传统文化对今日之影响。
总之,传统文化离我们并不远。读罢本书,你就可以略知古今,并随时随地了解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了。相信这可以让你的“日常”充满趣味。禅宗说“行住坐卧,无非是禅”“运水搬柴,无非是道”。这本书讲的是传统文化,但落脚点是解说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符号和现象。不脱离生活,方有趣味;不人云亦云,方有深度。这正是本书的追求,是否达到此等地步,有待于大家批评指正。
后记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耗时三年,终于完成了这样一部小书的写作。古人说:三年通一艺。如果把传统的博物学也看作一“艺”的话,这三年确实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写作过程中,迷茫过,挣扎过,因为它确实消耗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除了写作本书,还要上课,更要做研究,写专业论文。究竟是“专”,还是“博”,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论语》中,孔子也曾讲过“专”与“博”的问题:“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达巷党人说孔子这么博学,却不能以专精成一家之名。孔子的回答很巧妙,他拿射、御打比方:射箭往往是瞄准一个点,代表着专精;驾马车则要到处跑,代表着博学。孔子在专与博之间说“吾执御矣”,最终选择了博。和孔子一样,“博闻多识”是古代学者的一个重要追求,更有学者以“格物致知”为毕生之理念。正是受这种精神的感召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喜好,我最终完成了这样一部小书。
从完稿到成书又是一段精细的旅程。大体完稿后,又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来完善。编辑建议我增补数文及相关知识点,如“鸿蒙”“雷神”“火神”“悟空”“天宫”“三星堆”等篇的补入。此外,从目录的编排、篇名的打磨、图片的取舍、图注的撰写到版式的调整,编辑和我来回“死磕”,直到都满意了为止。当我拿到校样时,看到文字与图像巧妙地搭配在一起,禁不住感叹:这哪里是一本书,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那一刻,我就像“庖丁解牛”里的庖丁一样,完成“解牛”的工作之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五年时间,我和编辑及中华书局上海公司的领导,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像修正一块宝玉一样对其精雕细琢,付出了不少心血。
惟日孜孜,无敢逸豫。为了保证知识的准确性、内容的丰富性,前前后后参考了大量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搜集了大量图片与实物等材料,涉及文学、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社会学、民族学、语言学、文献学、文化人类学等诸多学科。如果能为学界贡献一份力量,将一些学术小问题推进一步,那将是我的荣幸。当然,本书主要还是一部面向大众的普及性质的传统文化读物。
本书选取了传统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最精粹的、现代人习焉不察的符号,目的是希望能吸引更多的读者喜欢上传统文化,同时也希望能为和我一样的传统文化爱好者提供一份了解身边传统文化的“指南”。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博士导师李山老师的指导,他的博学多识激励我不断向学。感谢本书责编中华书局上海公司吴艳红女士的指教,从目录的编排、材料的甄别到图书的呈现方式,她都做了大量细致而认真的工作,在此向她表达敬意和谢忱。同时,疏漏之处敬请读者不吝赐教!
编辑推荐
1、四大主题——祥瑞、守护、神圣、人文展示古人的心灵世界和日常生活图景。
从天地人神鬼说到蠃鳞毛羽昆,四大主题涵盖想象的心灵世界和真实的现实世界,共同构成了古人的生活世界。
龙凤有什么祥瑞?牡丹是如何成为花王的?葫芦是什么神器?农民祈祷风调雨顺会拜什么神?读书人逢考必拜什么神?福禄寿三仙是星宿变成的?雷神还能惩罚罪恶?财神是怎么炼成的?除了神仙鬼怪,有哪些人被神圣化了?古代中国有哪些岁时节日及时空想象?
2、精选能代表中国的100多个符号,彰显中华文化共同体的魅力。
老百姓眼中的“中国”是可感可亲的,是龙、凤、貔貅、蝙蝠等祥瑞,是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牛郎织女、董咏七仙女、八仙过海等民间故事,是春节、中秋节等还在延续的传统节日,是天上、人间、地府的多维空间想象。
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国”是可思可亲的,是太极图、八卦图、河图洛书等神奇图式,是孔子、老子、屈原等神圣人物,是琴棋书画等雅致生活。
孩子眼中的“中国”是可爱可亲的,是葫芦娃、孙悟空、哪吒等伴随
童年的趣味故事。这些习焉不察的符号能唤醒每个中国人的认同感。
3、近300幅精美图片,“按图索骥”,探寻5000年文化积淀。
读图时代,图像的应用更能直观地了解古代中国。图文互证,每一幅图像也是一个符号,一个个图注就是一个个小故事、小知识。
近300幅图片有历代古画、考古实物和手绘线图,内容涵盖神仙鬼怪、士人风尚、天文历法、岁时节日、历史人物、奇花异草、飞禽走兽,等等。阅读之余,随着图片和图注一览符号里的中国,有识有趣,赏心悦目。
4、一本书通晓古代博物学。
中西方都有博物学。西方的博物学往往包含动植物、矿物、天文、地理,主要是自然界的事物;中国的博物学,除了自然界的事物,还有人造物及神话传说。本书赓续古人“博物”传统,除“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神仙鬼怪、珍宝名物、人类活动,等等,无所不包,“有图有真相”。
5、呼应大众的文博旅游热与考古热。
文博旅游与考古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不求甚解地看,只会疲惫不堪,探寻背后的文化则让人乐此不疲。
敦煌的风伯、雨师、雷神、火神、四大天王、佛祖、菩萨、罗汉等壁画,三星堆出土的大立人像、黄金面具、金杖、神树,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帛画,各地的汉画像,曲阜孔庙的孔子手势,等等,都可以在本书找到文化密码。
6、发掘高科技、时事、考古等热点的文化价值。
中国di1个自建的空间站为何命名为“天宫”?中国发射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为何命名为“悟空”?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携带的火星车为何命名为“祝融”?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为何命名为“北斗”?华为手机操作系统为何命名为“鸿蒙”?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小汤山模式医院为何命名为“火神山”“雷神山”?三星堆出土的“神鸟—神人—神树”有何神秘?
读完本书,热爱科技、考古,关心时事的你会更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