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最后一口气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书中讲述了路易斯・布努艾尔平淡而传奇的一生。作为与20世纪同行的电影导演,他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班牙内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并曾被流放到墨西哥。但所有这些磨难都不能消减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从作者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他独特的个性:平易近人、幽默诙谐,但有时对人对事却又有着强烈的偏见。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代电影大师活生生的内心世界,没有任何的造作和伪饰,只是一份真实。

作者简介:

路易斯・布努艾尔(1900~1982),西班牙著名的超现实主义电影大师,出身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天主教家庭,一生导演了三十多部电影。其中《被遗忘的人》获戛纳影展最佳导演奖,《纳萨林》获戛纳影展国际奖,《比里迪亚娜》被评为戛纳影展最佳影片,《毁灭天使》获戛纳影展国际影评人奖及电影电视作家协会奖,《沙漠中的西蒙》获威尼斯影展审查员特别奖,《青楼怨妇》获威尼斯影展金狮奖。

译者简介

刘森尧,我国台湾省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曾赴英国攻读电影。著有《电影生活》、《导演与电影》,译有《电影艺术面面观》、《电影表演与艺术》等书。

从书总序
记忆
童年琐忆
卡兰达的鼓声
萨拉戈萨故居
康吉姐的回忆
世俗的乐趣
马德里(1917-1925)
巴黎(1925-1929)
梦幻与空想
超现实主义(1929-1933)
美国
西班牙和法国(1931-1936)
爱与爱情事件
西班牙内战(1936-1939)
永远的无神论者
回到美国
好莱坞续篇
墨西哥(1946―1961)
正反两面
西班牙-墨西哥-法国(1960-1977)
天鹅挽歌
译后记
布努艾尔电影作品年表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最后,在结束谈论我的美国计划的同时,再补充一点,伍迪·艾伦曾建议我在《安妮·霍尔》中扮演我自己。他提出三万美元让我工作两天,但是我必须到纽约去一星期。经过反复考虑,我拒绝了。后来,由马克·路汉扮演了出现在影院门厅中的这一角色。后来我看了这一影片,但不太喜欢。 (查看原文)

张小强
1 回复
4赞
2012-04-19 16:53:25

—— 引自第254页

有一天洛尔卡邀请我去和作曲家法雅一块吃饭,他们互相聊谈各自所认识的一些朋友,法拉提到他们共同认识的一位画家朋友,叫做莫尔西略。法拉最近刚去参观过他的画室。他给法拉看一些他新近完成的画作,法拉对他的作品极为赞赏。他继续在画室里浏览,突然看到墙壁上有几幅画是反过来挂的,画面贴着墙壁,画的主人不愿意让人看到画面。法拉很好奇,我呢莫尔西略可不可以看看,莫尔西略当下拒绝了他,他说那些都是一些败作,不能登大雅之堂。这下子法拉更好奇了,他坚持要看,莫尔西略不得已,只好拿下其中的一幅给他看。
“你看吧,”他对法拉说,“简直一团糟。”
法拉倒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认为这幅画很不错。
“不,不,”莫尔西略说:“整幅画的构想还算可以,某些部分也不算坏,可是你看背景完全不对。”
“背景?”法拉听他这样一说,低下头再看个究竟。
“嗯,背景……你看,天空,还有云朵,你不觉得那些云朵处理地很糟吗?”
“也许,”法拉有些拿不定主意了,“你可能说对了,那些云朵处理得并不如其他部分那么成功。”
“你这样认为?”
“是的。”
“嗯,我只好坦白说,”莫尔西略说,“其实,这幅画里头,我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正是那些云朵!我甚至还觉得那些云朵是我这几年来最得意的杰作呢!”
那次法拉告诉我这件事,让我感概很深,在艺术创做上,我这一辈子也不断面临类似这样的事情,我称之为莫尔西略主义。就某个层面看,我们都是莫尔西略主义者。我们创作了艺术作品,都期待别人不断称赞我们,越多越好;在另一方面,面对批评的时候,却又像个被虐待狂,把被批评最严重的部分。视为自己最得意的部分。不明就里的人,面对他的作品时,就陷入了陷阱… (查看原文)

漫游的墨鱼
3赞
2015-12-16 19:13:19

—— 引自第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