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杂忆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胡适杂忆》纵谈史实,畅抒情怀,发议论,明事理,传记与文学交相契合,行文如行云流水,明珠走盘,却又有极大的真实度,刻划了胡适作为一代学人的形象。作者对胡适的学术主张、贡献与缺陷作了全面的品评,其见解颇为公允和有见地,简直把胡适写活了”。本书在海外出版后,曾被誉为海内外研究、论述胡适的经典之作。

作者简介:

唐德刚,安徽合肥人。194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1946年留学美国,50年代中期获哲学博士学位。其后,在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市立大学执教,长期担任纽约市立大学亚洲学系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史、亚洲史、西方近代史。西洋文学史以及传记文学的研究、教学和写作。重要著作有:《梅兰芳传稿》、《中美外交史》、《第三种美国人》、《五十年代尘埃》、《史学与红学》、《书缘与人缘》、《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杂忆》、《中国不惑》以及长篇小说《战争与爱情》等,其文学风格素有“唐派散文”之称,在海内外影响甚大。

目录
周策纵先生序
夏志清先生序
第一章 回忆胡适之先生与口述历史
第二章 “不要儿子,儿子来了”的政治
第三章 三分洋货 七分传统
第四章 照远不照近的一代文宗
第五章 “新诗老祖宗”与“第三文艺中心’
第六章 传记 史学 行为科学
第七章 国语 方言 拉丁化
第八章 “我的朋友”的朋友
第九章 较好的一半
第十章 历史是怎样口述的?
第十一章 曹雪芹底“文化冲突”
第十二章 佛光山座谈教外禅机
附录
论“转型期”与“启蒙后”
胡适与“中国文艺复兴运动”
胡适父亲铁花先生无头尸疑案
“刍议”再议
曹氏三代为清室丝官浅说
中国郡县起源考(附跋)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胡适杂忆》不止是篇回忆录,它畅谈历史、政治、哲学、文学、文字学,以及其他一切胡适生前关注的学问,比起《李宗仁回忆录》来,更令人见到德刚才气纵横、博学多智的这一面。胡适自承哲学是他的“职业”,历史是他的“训练”,文学是他的“娱乐”(hobby)。 (查看原文)

Manchild
1赞
2013-06-28 13:56:51

—— 引自章节:夏志清先生序

胡适这样“游手好闲”,主要原因可能是那几年他少了一份配合他身分的工作。他在普林斯登大学任格斯德中文藏书部(Gest Library)“馆长”(curator)之职,那是一份闲差,每年领取几千美金贴补家用而已。他也在美国著名学府作过短期讲学,零星演讲的机会当然更多,但这些都算不上是长期性的工作。“胡适之的确把哥大看成北大;但是哥大并没有把胡适看成胡适啊!”德刚这句沉痛的感慨一点也没有言过其实。五十年代,胡适同林语堂先生(辞掉南洋大学校长之职以后)大半时期留在纽约,而且经常来哥大借书,假如哥大有意聘请他们为中日文系教授,他们是一定乐意接受的。但中口文系的主管人哪里会有此度量,胡、林二人来了,那些美国汉学教授岂不相形见拙?所以美国著名学府乐于聘用赵元任、李方桂这等专门人才(语言学比较冷门,吸引的学生较少),而不敢聘用胡适、林语堂这样的通才、哥大既是他的母校,胡适如能在中文系开讲中国哲学史、文学史的课程,一定特别卖力,很可能提起精神写出一两本英文著作来。当然他不可能再有时间去看中文侨报了。 (查看原文)

Manchild
1赞
2013-06-28 13:56:51

—— 引自章节:夏志清先生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