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他,家道中落的江南子弟,地下情报工作者,蹲过日本人和国民党的监狱;
她,老上海银楼的千金小姐,复旦大学毕业,进步青年;
我的父亲母亲,相逢在那个热血澎湃的峥嵘岁月
后来,就有了《繁花》中“阿宝爸爸”“阿宝娘”……
《回望》是著名作家金宇澄的传记文学作品,采用三种不同的叙事角度,讲述了作者父母辈的故事,成为金宇澄继《繁花》之后的第二部重要作品。这正是金宇澄父母的故事,也是他们那个时代人们的故事。
本次修订版采用法式软精装,封面大红麻织纸手感上品,内文书信草絮纸,年代感扑面而来,更有新增数万字父亲笔记 、折页大事年表,并附录长篇对话集透析金宇澄的写作观。
作者简介:
金宇澄,生于上海,祖籍江苏黎里,《上海文学》执行主编。“中国好书”“鲁迅文化奖”“施耐庵文学奖”“华语文学小说家奖”“茅盾文学奖”得主。
一 我父母
二一 黎里·维德·黎里
一七七 上海·云·上海
三五九 我们回望
三六九 附录·对话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在老境中,友人终将一一离去,各奔归途。他们密切交往的过程,会结束在双方无法走动、依赖信件或互通电话时期,然后是勉强的一次或几次探病,最终面临讣告,对方也就化为一则不再使用的地址和电话号码。死者的模样仍然是在的,在活者的脑中徘徊,却不再有新的话题,只无言注视前方,逐渐黯淡。这种化分之后的形象,终也有一天,连同保存印象的主人一起,忽然消失。人的全部印象,连带记取他的活者本身,全部消失之后,才是真正的死亡。人是在周而复始替换这些印象中,最后彻底死去的。 (查看原文)
Mikii
2赞
2017-10-07 17:35:59
—— 引自第17页
读到1950年代他们反复讨论家中开支的内容,我曾经问过母亲:为什么不卖掉那箱嫁妆?母亲睁大眼睛说:这怎么可以?根本不可能的,是想都不会想的事!!
确实如此,时代过去了,这种激烈表达,已少人能懂,卖出金银细软,当年必须提供详尽户籍资料和单位证明……这些特殊细部背景,非常容易风化,非常容易被遗忘。 (查看原文)
每天都有坏消息
2赞
2020-04-21 15:01:23
—— 引自第3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