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在20世纪的英国历史中,温斯顿·丘吉尔是一座不可超越的丰碑。1965年他90岁去世时,许多人都将他视作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之一。
丘吉尔的传记此前已经出版过1000多种。安德鲁·罗伯茨的这本传记采用了40多种新的材料来源,包括国王乔治六世的私人日记,以前较为重要的丘吉尔传记均未使用过这一材料。这让他对丘吉尔的描述比起以前的作者更加亲切,也更具说服力。
本书并没有竭力去遮盖丘吉尔的缺点,但是它也为读者提供了完整地欣赏丘吉尔的美德与个性的机会:他在工作(和饮酒)上的无限能量、他着眼于大处的格局、他勇于冒险和坚持出现在现场的决心、他在哪怕是最绝望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幽默感、他的友谊的广博与深厚,还有他那有些时候会出人预料地感动落泪或伤心落泪的特殊习性。
更重要的是,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他的个性从何而来——他一生都渴望取悦于自己的父亲(甚至是在父亲去世多年以后),但是却对几乎所有其他人的观点始终保持着那种贵族的蔑视,还有他对大英帝国的热爱、他厚重的历史感,以及这种历史感与现实的联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丘吉尔曾几次召见一位能够提出令他印象深刻的科技方面建议的科学家。这位年轻的科学家曾经写道:“每次见到他,我都会有一种生命的源头再次注满能量的感觉。”罗斯福总统的私人使节霍普金斯曾经写道:“他所到之处,无不是前线。”丘吉尔在战略上最重要的合作者,也是他私下里最猛烈的批评者,陆军元帅艾伦·布鲁克爵士曾经在日记中写道:“我感谢上帝给了我与这样一个人并肩工作的机会,让我见识到,这个世界上偶尔也是会有他这样的超人存在的。”
作者简介:
安德鲁·罗伯茨(AndrewRoberts)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传记作家和历史学家,著有《索尔兹伯里: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巨人》(获沃尔夫森历史奖)、《掌控者与指挥官》(获埃默里·里弗斯奖)、《战争风云》(获英国陆军图书奖)。最新作品《拿破仑大帝》(2014)获拿破仑基金会大奖和《洛杉矶时报》传记文学奖。
罗伯茨是英国皇家文学学会和历史学会会员,也是国际丘吉尔学会理事。现任伦敦国王学院战争研究系访问教授,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罗杰与玛莎·默茨访问研究员。
感谢的话
引言
第一部分 准备
第1章 名门望族 (1874年11月—1895年1月)
第2章 战火纷飞凌云志 (1895年1月—1898年7月)
第3章 从恩图曼经比勒陀利亚到奥尔德姆 (1898年8月—1900年10月)
第4章 横穿议员席,走向反对党 (1900年10月—1905年12月)
第5章 一个自由帝国主义者 (1906年1月—1908年4月)
第6章 爱情与自由主义 (1908年4月—1910年2月)
第7章 内政大臣 (1910年2月—1911年9月)
第8章 海军大臣 (1911年10月—1914年8月)
第9章 “这场光荣、美味的战争” (1914年8月—1915年3月)
第10章 加里波利 (1915年3月—11月)
第11章 从塞子街走向胜利 (1915年11月—1918年11月)
第12章 联盟政治 (1918年11月—1922年11月)
第13章 救赎 (1922年11月—1926年5月)
第14章 撞车 (1926年6月—1931年1月)
第15章 在野岁月 (1931年1月—1933年10月)
第16章 拉响警报 (1933年10月—1936年3月)
第17章 绥靖政策的鼎盛时期 (1936年3月—1938年10月)
第18章 辩护 (1938年10月—1939年9月)
第19章 “温斯顿回来了” (1939年9月—1940年5月)
第20章 成为首相 (1940年5月)
第二部分 考验
第21章 法国沦陷 (1940年5月—6月)
第22章 不列颠之战 (1940年6月—9月)
第23章 闪电战 (1940年9月—1941年1月)
第24章 “以守为攻” (1941年1月—6月)
第25章 “相约相聚” (1941年6月—1942年1月)
第26章 灾难 (1942年1月—6月)
第27章 沙漠中的胜利 (1942年6月—11月)
第28章 一个大陆的救赎 (1942年11月—1943年9月)
第29章 难啃的软肋 (1943年9月—1944年6月)
第30章 解放 (1944年6月—1945年1月)
第31章 胜利与失败 (1945年1月—7月)
第32章 反对党 (1945年8月—1951年10月)
第33章 梅开二度 (1951年10月—1955年4月)
第34章 “夕阳漫漫” (1955年4月—1965年1月)
尾声 “与命运同行”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如果一个英国作家不能用英语说出他想要说的话,而且是用简单的英语,那么这话必定是不值得说的…有人一
我忘了是谁了一
说过:“文字是唯一永恒的东西。”在我看来,这始终是一个美妙的想法。靠人的力量建起的最经久耐用的石头大厦,可以说是体现人类力量的最伟大的纪念碑,可最终还是会粉碎成尘。而那些随着呼吸稍纵即逝的话语,那些对头脑中一闪而过的念头的表达,却会永久留存,并不是作为过去的回声,也不仅仅是作为考古学奇谈或历史遗迹,而是作为一种强大的新生命,一种有时甚至比这些话语初次说出时还要强大的力量,跨越了3O00年的海湾,照亮了我们今天的世界。 (查看原文)
麦麦乐鸡
2023-04-09 23:23:09
—— 引自章节:(1906年1月—1908年4月)
P49
丘吉尔认为,伟大的演讲艺术有五个“要素”。首先是“用词精准”,即“一直都要使用最为恰当的词语”。他举了用“不苟言笑”来形容苏格兰人这个例子。他认为应该多使用“简短、朴实的词语”。虽然单词应该用短的,但是句子不需要用短的,只要有内在节奏就好。演讲艺术的第二个要素是声音。“声音对人脑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他写道,“当演说者求助于声音的艺术时,他的语句听起来就更婉转悠扬,更铿锵有力。词语之间的特殊平衡会产生一种韵律,类似于无韵诗而不是散文。”他在这里提到无韵诗,这也反映了他一生对莎士比亚的钟爱,莎士比亚的作品对他的演讲艺术、写作风格以及英国例外论意识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后来用无韵诗形式写演讲稿,也是受莎士比亚作品的影响。(他还开玩笑地用“仿莎士比亚体”写了一句话,那些不如他熟悉莎剧的人经常会上当。)
演讲艺术的第三要素是论点的不断积累。“一系列事实都指向一个共同方向,”他写道,“观众期待着最后的结论、最后的话语在雷鸣般的掌声中落下。”第四要素是类比的使用,即“把一个既定事实转化为简单的语言”。他举出的演讲案例既有索尔兹伯里勋爵的,也有麦考利的,还有他父亲的一段话:“我们在印度的统治,曾经是,现在也是,一层铺散开去的油,保护着博大而深邃的人性的海洋,使它不受暴风雨的摧残。”丘吉尔在演讲中经常使用类比,看似自然而然,但正如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的,对丘吉尔来说,类比是一项极受重视的技艺。
在谈到第五项也是最后一项要素时,丘吉尔写道:“在大多数结语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都会明显地倾向于奢华——语言的奢华会让理性退缩。说者和听者的情感起伏是相似的,必须找到那个能代表他们所有感受的表达,这一表达通常还会以极端形式体现他们所支持的原则…各种语言上的奢华与铺张对政治斗争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们会成为党派的口号和民族的信条。”他引用了老威廉·皮特和美国著名演说家威廉·… (查看原文)
向上游的鱼
2024-03-26 17:18:37
—— 引自章节:第2章战火纷飞凌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