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三部曲(套装共3册)》保罗·卡雷尔-epub、azw3、pdf、mobi、txt免费下载电子书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906,或者书名,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苏德战争三部曲(套装共3册)》

内容简介

《东进》从东线战事爆发首日,也就是1941年6月22日的“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先后讲述了发生在斯摩棱斯克、莫斯科、列宁格勒、罗斯托夫、斯大林格勒等地的战斗。

《焦土》 从库尔斯克战役开始,先后讲述了列宁格勒围攻战、第四次哈尔科夫战役、战败前的大撤退行动,以及纳粹德国的败亡。

《普鲁士》:苏军到达德国领土,直至希特勒政权崩溃,之间可怕的几个月在整个二战期间十分突出。

本套书全景式地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战争画面:既有高层将领的运筹帷幄,也有下级将士的浴血奋战,这两方面的结合构成了有血有肉的历史传奇。书中也不乏一些细节性描述,例如地雷犬的出现、弗拉索夫的被俘、蓝色行动的泄密、对阿斯特拉罕的侦察等等,即便对东线战事了如指掌的读者,也能从书中获得新的收益。大大小小的事件,林林总总的人物,详尽地展现了东线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是战争史研究中难得的佳作。

作者简介

〔德〕保罗·卡雷尔(Paul Carell),原名保罗·卡尔·施密特,德国军事图书作家。

普里特·巴塔:作为一名医生加入英国陆军前,普里特·巴塔一直在牛津和伦敦攻读医学。离开军队后,他先是在布里斯托尔附近行医,现在则在阿宾顿。他广泛参与到医政事务中,包括地方和国家层面,并在英国医学会的“医生委员会”就职。他不时出现在地方、国家电视台和广播中,谈论各种医疗问题。他定期为医学刊物撰写文章。《普鲁士之战》是他的第一部军事著作。

小小冰人,军事历史译者。从事二战史的研究与翻译十几年,翻译战史类作品近50部,包括《东进:苏德战争1941—1943》《焦土:苏德战争1943—1944》《空中英豪》《致命打击:一个德国士兵的苏德战争回忆录》《普鲁士之战:1944—1945》《诺曼底的六支军队:从D日到巴黎解放(1944年6月6日—8月25日)》等深受读者喜爱的图书。

精彩书摘

罗马尼亚夏季的热浪笼罩着布加勒斯特。瓦拉其亚正午的空气闷热无比,盘踞在城市上方,沉重地笼罩着庞大的城堡、白色的教堂和空荡荡的酒店。维克托·伊曼纽尔大街冷冷清清。进入这条大街看到的第一座建筑便是德国大使馆。

“这么热的天,却要穿戴得一丝不苟。”冯·克林格先生抱怨着。他穿着外交制服,站在自己的办公桌旁。百叶窗已被放下,硕大的房间里一片阴暗。电风扇发出轻微的声响,室内充斥着略有一丝凉爽却并不新鲜的空气。

三个小时前,柏林发来的电报已经到达。“仅限大使阅览。”他将密码电报解译,随即要求与安东内斯库元帅会面。时间约定在下午四点,元帅先生此刻应该在郊外的小别墅里。该动身了。

下午四点,克林格的车准时驶入守卫严密的罗马尼亚国家元首官邸。

安东内斯库在一楼的客厅接见了这位德国大使。一如既往,这位身材矮小、瘦弱结实的元帅穿着一身军装。

“那么,大使先生,是元首给了冯·曼施泰因元帅假期,让他访问我们吗?”他笑着问道。

克林格从口袋里掏出电报,用一种故作庄重的语气读道:“请您立即打电话给国家元首。陆军元帅冯·曼施泰因将于明天下午抵达布加勒斯特,值此夺取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一周年之际,他将代表元首向安东内斯库元帅颁发金质克里木盾章。”

安东内斯库笑了,礼貌地表示感谢。但他开口时,脸上的笑容消失了:“大使先生,克里木盾章是一个极大的荣誉,但对我来说,有机会与冯·曼施泰因元帅探讨军事形势,这一点更为重要。罗马尼亚已将她全部的军事力量投入战场,我为此承担着责任。在斯大林格勒,我损失了18个罗马尼亚师。我无法承担这种灾难再次上演的后果。我必须知道接下来将会发生些什么。Nous sommes alliés(我们是盟友),大使先生,但在腊斯登堡,不时有种将它忘却的倾向。三个月前,我曾在克莱斯海姆堡亲自向元首表达过这个看法。”

这句不祥的话语不能不予以反驳。幸亏曼施泰因将亲自赶来,克林格这样想着。但在表面上,他不露声色,平静地接受了罗马尼亚领导人坦率的言论。另外,这位来自萨克森的前海军军官,曾担任过自由军团的领导,也曾率领过“执政官”组织,不是个轻易会被吓倒的人。他们商讨了与曼施泰因来访相关的礼仪和组织事宜,随后,德国大使起身告辞。

刚刚过去两个小时,天台上的麻雀们便将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泰因将于1943年7月1日到访数日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布加勒斯特。

东西方情报机构的消息传播者和情报收集员,大大小小的间谍们都匆忙跑向他们的发报机,将这个引人关注的消息发送给各自的总部。

莫斯科,苏军总参谋部第四局的收报机也活跃起来:曼施泰因将于明天抵达布加勒斯特!苏军最高统帅部的参谋人员点了点头:如果“南方”集团军群的司令官赶去罗马尼亚首都喝几杯香槟,而不是待在他位于扎波罗热的指挥部里,就表明东线战场不会有大规模军事行动发生。苏军肯定是这么想的,这就是他们的看法。

24小时后,曼施泰因做好了赶赴布加勒斯特的一切准备。就在这时,一名值班军官带着希特勒总部发来的电文跑了过来:立即赶往腊斯登堡,而不是布加勒斯特。

“元首希望您出席在‘狼穴’召开的绝密会议。布加勒斯特方面已被告知,由于气候恶劣,您已推迟起飞。”

就这样,曼施泰因去会见希特勒,而不是安东内斯库。看似是糟糕的组织工作,实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的一部分。在元首总部,曼施泰因惊讶地看到了一大群高级将领:“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冯·克鲁格元帅;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霍特大将;第9集团军司令莫德尔大将;装甲兵上将肯普夫;第24装甲军军长,装甲兵上将内林;第6航空队司令冯·格赖姆大将以及第4航空队的代表,高射炮兵上将德斯洛赫。

东普鲁士也处在高气压系统所带来的晴朗的夏日气候下。元首总部的混凝土小屋,屋顶上覆盖着植物和树叶构成的伪装网,看上去神秘莫测。

希特勒在他的茶室迎接了这些将领。他非常热情地问候他们,请他们坐下,随即以一番演讲开始了会议。

他的第一句话便揭示出一个大秘密:“我已决定将‘堡垒’行动的发起日期更改为7月5日。”

前言/序言

听我更坦白地说吧:

我已经很公平地衡量过,

我们用兵可能引起的祸害是些什么,

我们所遭受的冤苦是些什么,

结果我发现,

我们的苦楚比我们的罪过重得多。

——威廉·莎士比亚

本书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几个月发生在东北欧的故事。欧洲大陆旧秩序会在战争结束后得到重建的希望在这几个月里彻底泯灭。一场战争刚刚结束,新的冷战随即拉开帷幕,并主宰这个世界近半个世纪之久。具体地说,本书描述的是1944年和1945年,苏军攻入东、西普鲁士的故事。这场战斗与东线激烈战事的任何一个阶段同样艰巨,永久地改变了欧洲的版图。战役造成欧洲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迁移,战火平息前,史上最惨烈的五起海难已有三起在这里发生,遇难人数约为17 000人。但在英语国度中,发生在德国东北部的这些战事依然不为人所知。

西方国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最后一年的描述多是些重大事件:1944年6月在诺曼底登陆,随之而来的是一连串艰苦的战斗;美军最终达成突破,并将成千上万名德军士兵包围在法莱斯;巴黎获得令人欢欣鼓舞的解放;较为低调但同样重要的时刻是,德军被逐出法国的其他地区以及比利时。西线盟军为夺取莱茵河上的桥头堡而在阿纳姆遭遇到损失惨重的失败后,这个故事便进入到德军在阿登山区发起的最后一次攻势。此后便是盟军一连串的胜利:渡过莱茵河、包围鲁尔区、德国最终战败。即便提及欧洲战区的其他战事,通常也只是说一说苏联红军在1945年4月对柏林的总攻。

与西欧战事相比,东线的战斗更加激烈、更加残酷、席卷的地域更大、投入的兵力更多、造成的损失和破坏也更为严重。交战双方对待战俘和平民的方式,即便在当时也令人震惊,与海牙和日内瓦公约所体现的西方观点截然不同。东线战事不仅仅是一场领土野心或战略利益的战争,从一开始,它就是一场意识形态的冲突,是人类未来两种不相容的愿景间的一种冲撞。东线战事中,执行最可怕的任务的那些人,被他们的敌人描述为残暴的杀手,这进一步激发起双方间的仇恨和意识形态差异。可是,对绝大多数普通士兵来说,这场战争与其他战争没什么不同。他们投入战斗是因为他们被征入来回奔波数百公里的大军中,不得不如此。他们中的许多人受到爱国主义的驱使,东线战事的前半部是苏军士兵,后半部则是德国士兵,都希望通过自己的舍生忘死,让祖国免遭残暴无情的敌人的蹂躏。尽管这种因素也存在于西线,但那里没有意识形态的冲突,不会将战争的可怕和残暴推至与东线同样的高度上。德国和苏联的精神世界也跟西方国家有所不同。这两个国家多年来一直受到极权统治,整整一代德国人、两代苏联人成长在这样一种体制下:他们被剥夺了获得客观新闻报道的权利,并被鼓励相信他们的体制比其他国家更为优越。这两种文化发生冲突时,必然的结果只能是其中的一个或另一个被彻底摧毁。

战争爆发的原因很多。希特勒入侵波兰和苏联是为了获取领土、消灭共产主义,而他燃起对法国和英国的战火则是为了腾出手来从事东线战争。斯大林对希特勒宣战是被德国1941年的入侵所迫,但有充分的证据表明,这位苏联领导人当时正考虑对德国采取先发制人的打击。以苏联的观点看来,最初的生存之战已渐渐变为一场复仇和征服:苏联遭受了巨大的苦难,必须在领土方面获得补偿,另外,欧洲的版图也需要重新加以绘制,从而确保苏联国土不会再遭到战争的摧残。鉴于斯大林过去对待本国人民的记录,他完全不考虑这一政策的后果将导致数百万波兰人和德国人流离失所也就不足为奇了。

东线战争这一最后阶段的受害者是东、西普鲁士的平民,他们面临着一场可怕的磨难,要么冒着严寒设法逃离,要么落入作为征服者的苏联红军手中。尽管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可能是忠诚的纳粹分子,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可能在战前投票支持过国家社会主义者,但如果把纳粹德国的罪行都归咎于他们,那就错了。他们并不比承受着美军空袭东京的苦难、或在广岛和长崎遭到原子弹轰炸的日本百姓更加有罪。德国国防军和苏联红军中的士兵目睹了,在很多情况下甚至实施了可怕的暴行。确定他们犯下的罪行是个困难的问题。我们有幸生活在民主国家,可以自由地获取信息,有权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不断受到鼓励去质疑我们的政治领导人,因此,我们有时候未免低估了三十年代德国和苏联对其公民实施控制的紧密程度。另一点被我们忘却的是:就在我们指责种族主义是纳粹党人意识形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当时的美国军队里仍在实施种族隔离,而大英帝国仍拒绝允许大批非白人国家获得独立。

随着战争的结束,正义已被批评为“胜利者的正义”。许多德国人因为他们犯下的罪行受到了惩罚,但更多的有罪者却得以逃脱。在普鲁士战役中犯下罪行而受到指控的苏联人,就算有,也寥寥无几。1945年后的岁月里,双方都试图将自己塑造为受害者——即便承认自己的罪行,也是为了给对方施加更大的压力。

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追究责任。战争确实很恐怖,它会驱使人们做出可怕的行径。尽管二战期间的暴行规模庞大,但在过去的冲突中也曾发生过。事实上,就在1945年战争结束后的欧洲,南斯拉夫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解体时,我们也曾目睹过此类暴行。本书的目的仅仅是描述苏联红军到达德国边境时发生的事情,以及随之而来的无情厮杀。这些战役的结果决定了东北欧战后的版图,真正的意义只是在铁幕落下后才变得清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