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战争都埋在诗里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作为现代诗的先驱者,艾米莉·狄金森大概是最受人喜爱的伟大诗人之一,同时也是难以索解的谜——她是博尔赫斯唯一公开表达欣赏的女作家,诗坛地位与惠特曼比肩,却在25岁之后逃避公众生活,只留下上千书信和诗作。

这个奇特的女性究竟有怎样的一生?生活中的遭遇,不同寻常的个性,激情与愉悦,失望与冲突以怎样的方式走进了她的诗歌世界?

当代学者阿尔弗雷德·哈贝格以时间为序追随着狄金森的脚步,用信实全面且深入的文献资料向世人展示他揭开谜底的雄心,带我们尽可能地接近这位诗人——这位天才的、隐居的、自命不凡的、令人深感困惑的诗人——饱满热忱的创作,及其非同寻常的一生。

【编辑推荐】

·你一定要了解的美国现代主义诗歌先驱

艾米莉·狄金森——美国现代诗先驱者,西方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诗坛地位与惠特曼比肩,博尔赫斯唯一公开表达欣赏的女作家,《西方正典》作者哈罗德·布鲁姆评价:“除莎士比亚之外,狄金森是但丁以来西方诗人中显示了最多认知原创性的作家。”她是一个谜,本书刨根问底式揭开她传奇人生的谜底。

·内容信实全面,深挖狄金森传奇人生与创作热情背后的故事

本书从艾米莉·狄金森所处的时代语境出发,以时间为序追踪狄金森的人生发展轨迹,信实、全面且深入地讲述了她的成长。童年回忆、法律档案、公理会记录、未发表的书札残简、狄金森与友人的往复书简……读者可见的参考资料非常丰富。

·作者权威,译文考究,《出版人周刊》评价本书达到了文学传记的最高水准

作者长期执教于堪萨斯大学英语系,写作本书时大量阅读了具有价值的文献,广泛调查了档案资料和业已模糊的事件线索,使得成书兼具严谨的历史考据和可读性。译笔华丽考究,首席译者王柏华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授,艾米丽·狄金森国际学会理事,多年来深耕狄金森诗歌研究。曾轶峰、胡秋冉也均从事世界文学研究。

作者简介:

阿尔弗雷德·哈贝格(Alfred Habegger),1967年在丹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长期执教于堪萨斯大学英语系,后辞去教职,隐居于俄勒冈州东北乡村。曾出版《美国文学中的性别、虚幻和现实主义》(1982)、《亨利·詹姆斯和“女人的事业”》(1989)、《父亲:老亨利·詹姆斯传》(1994)。

译者:

王柏华,复旦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授,艾米丽·狄金森国际学会理事,主编《栖居于可能性:艾米莉·狄金森诗歌读本》等。

曾轶峰,中国人民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研究兴趣为19世纪美国文学、文学翻译,参与翻译多部文学人物传记、创意写作书系。

胡秋冉,中国人民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现居爱尔兰。

第一部分 1636—1830 年 / 1
第一章 阿默斯特镇与父辈 / 2
第二章 蒙森的艾米莉·诺克罗斯 / 25
第三章 1826—1828 年:迎娶艾米莉·诺克罗斯 / 39
第四章 1828—1830 年:釜底抽薪 / 58
第二部分 1830—1840 年 / 75
第五章 1830—1835 年:温暖而焦虑的家巢 / 76
第六章 1836—1840 年:盗火者的童年 / 96
第三部分 1840—1847 年 / 125
第七章 西街的最初年月 / 126
第八章 阿默斯特学园 / 143
第九章 死亡与友谊 / 175
第四部分 1847—1852 年 / 199
第十章 1847—1848 年:霍山女子学院 / 200
第十一章 1848—1850 年:初尝美酒 / 224
第十二章 1850—1852 年:某个人的白日梦 / 261
第五部分 1852—1858 年 / 301
第十三章 1852—1854 年:生活在避风港里 / 302
第十四章 1853—1855 年:来自古往今来的真正诗人的消息 / 331
第十五章 1855—1858 年:纷乱与谜语 / 353
第六部分 1858—1865 年 / 387
第十六章 1858—1860 年:没有什么是渺小的 / 388
第十七章 1860—1862 年:承载和歌唱压在心上的重物 / 429
第十八章 1862—1865 年:挣扎的岁月 / 483
第七部分 1866—1886 年 / 545
第十九章 1866—1870 年:休养生息 / 546
第二十章 1870—1878 年:不会陈腐的智慧 / 579
第二十一章 1878—1884 年:暮年的友情与爱情探险 / 638
第二十二章 1880—1886 年:优雅的自制 / 666
附 录 / 697
附录 1 狄金森家族和诺克罗斯家族谱系图 / 698
附录 2 艾米莉·狄金森的第二张照片?/ 702
附录 3 诗歌索引 / 708
附录 4 致谢 / 716
译后记 / 721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我从没有母亲。”有人因为这个句子认为,诗人的人生是无情的。1870年8月,她和托马斯·温特沃思·希金森见面,希金森稍后做了谈话记录,这句话也被草草记录下来。
随后立刻说“我觉得母亲是一个你有麻烦就会跑去找的人”。这番澄清意味着,她所针对的并非母女之间的情义,而是心灵的独立。这一点作为她最显著的品质,给希金森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它是从哪儿来的?诗人的回答是:“它来自,不要跑去找母亲,她有她的麻烦;它来自,要学会面对疑惑、恐惧和敬畏。”“每个人的意识里都有深渊,”19世纪70年代她写道,“没有人可以陪我们到那儿。”面对畏惧和忧虑,她听从父亲的话,“不要打扰母亲”,独自承担。艾米莉·狄金森之所以成为她自己,原因之一就是,不麻烦负担过重的母亲做她的贴心密友。 (查看原文)

安弦
2赞
2024-03-17 21:53:03

—— 引自章节:第五章 1830—1835 年:温暖而焦虑的家巢 / 76

说也奇怪,挨饿竟然是孩子们经常玩耍的一个节目,特别是在玩吉卜赛人和海盗(Gypsy and Pirate)的时候。吉卜赛人游戏玩到一半时,从狄金森宅邸传来一个信号,只见一个小篮子从二楼的窗口缓慢放下。麦克一直无法判断诗人的“关心和小心翼翼是不是游戏的一部分,还是为了避免分散玛蒂的注意力”。这篮子不会打断孩子们的游戏(传记中特别强调了这一点),孩子们蹑手蹑脚地靠近篮子,拿走里面通常装着“黏黏的”姜汁蛋糕。情感的饥饿在诗人早期诗作中有明显表现,比如创作于1862年的《多年来我忍饥挨饿》(Fr439/J579)、《简直可以饿死一只小蚊虫》(Fr444/J612),看来,这个挨饿的幻想不仅吸引了孩子们,也吸引了诗人。他们的虚构想象连在一起了,他们在玩同一种游戏。艾米莉对康科德城的诺克斯罗姐妹说:“好时光总是共有的,否则就没有好时光”。

“艾米莉姑姑代表纵容。”这是玛蒂的说法。在麦克的记忆里,艾米莉总是为街坊的孩子们撑腰,通常用第三人称的方式说:“艾米莉保证你一定能得到。艾米莉保证你不会受责备。”她并不是孩子中的一员,但她和孩子们站在一边抵抗成人的命令,特别是她怂恿玛蒂到食品室偷袭曲奇饼和甜甜圈。她吸引孩子们,他们仔细观察她却不会轻举妄为,因为他们知道她“是用某些特殊材料做的”。拉维尼亚会变成维尼,但艾米莉永远都是艾米莉小姐。帮艾米莉小姐给温室里的植物浇水或在厨房给她打下手或为她递送便条,孩子们觉得很荣幸。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014-01-26 05:41:02

—— 引自第4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