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丹尼特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一生都在研究最棘手、最基本的心智之谜,以颠覆性的自然主义哲学观重塑心智与意识的讨论框架,深刻塑造了这个时代的哲学思想,影响了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和进化生物学等多个领域。
🤔 我一直在想——成为哲学家的秘籍
五岁丧父后随母亲在贝鲁特长大的跨文化记忆,哈佛课堂上蒯因亲授的“自然主义火种”,牛津求学时与赖尔的思想碰撞……书中细数了那些塑造思想的关键瞬间:他如何从对“意识”的好奇出发,创造“意向立场”、“直觉泵”等颠覆式概念,又如何以“斩断天钩”的决绝,打破哲学与科学的壁垒。就连同为“新无神论四骑士”的理查德·道金斯都忍不住慨叹:“一个人拥有如此多令人兴奋的思想是多么不公平,而且说这些思想只是令人兴奋也只是轻描淡写。”翻开这本书,看丹尼特如何在生活中思考,看哲学理论如何在生活中“活”过来。
🤔 我一直在想——“斜杠天才”如何玩出多面人生
在缅因农场劈柴时顿悟“梯哲学”,在手术台上反思生命意义,甚至用航海经验反驳机械决定论,丹尼特从来都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哲学家”:他的雕塑作品《阅读者》在画廊展出;他组建乐队举办音乐会;他在62岁时首战航海比赛。他还是爱好绘画的素描艺术家、喜欢榨苹果酒的农场主、开着甲壳虫的驾驶者、一生只钟情一人的伴侣和慈爱的父亲。刘擎说他“是一位格外精彩的当代哲学家”,而这本书会让你看见:有着永/不停歇的好奇心,永远在冒险的人如何把人生玩成盛宴。
🤔 我一直在想——思想交锋的认知巡航
与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辩论语言本质,与认知科学家侯世达共创《心我论》,与演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探讨进化论……丹尼特的朋友圈简直就是一部当代思想史。从贝鲁特的童年,到在卫斯理、哈佛、牛津大学的学习生涯,再到塔夫茨大学的教室,直至缅因州的农场和湖边,这本书就是丹尼特的“认知巡航”。在思想的交锋中,丹尼特一直与诺贝尔奖得主、顶尖科学家深度碰撞,与包括蒯因、杰里·福多、史蒂芬·平克等在内的传奇思想家展开激辩。没有枯燥的理论,只有思想碰撞出的火花,带你沉浸式走进“思考的派对”。
白天在课堂解构意识之谜,傍晚驾驶帆船穿越风暴。丹尼特像一位年迈却目光清澈的朋友,坐在我们身边,娓娓道来,讲述他一生如何与世界、与思想、与自我对话。这些对话穿越进化论、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也穿越了他童年的疑问、青年的叛逆、中年的反思和晚年的通达。通过丹尼特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面对错误、辩论、思考和生活的时候,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面对。在确定性消失、意义感缺失的当下,丹尼特无疑提供了一种将思想转化为行动力的智慧方案。当最后一页翻过,你一定会和丹尼特一起真心感叹:“感谢美好!”
作者简介:
著者|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C. Dennett)
世界著名哲学家、认知科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塔夫茨大学讲席教授。2001年荣获被誉为“心智哲学诺贝尔奖”的让·尼科奖;2010年当选圣塔菲研究所首届最为尊崇的访问学者席位——米勒学者,跨学科开展认知科学和进化生物学研究。
曾被美国教育网站 TheBestSchools 评选为全球50位最具影响力的健在哲学家之一,“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称赞他为“下一个伯特兰·罗素”,《自然》《科学》《纽约客》等媒体认为他是“不可不读的哲学家”。
与理查德·道金斯、萨姆·哈里斯、克里斯托弗·希钦斯并称“新无神论四大骑士”,融合计算机科学、进化生物学等领域,重塑对“心智”的认知。
著有《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从细菌到巴赫再回来》等作品,风靡全球。
于2024年4月19日去世,享年82岁。
.
译者|苏德超
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长期研究形而上学、宗教哲学、语言哲学与中西比较哲学。曾译有丹尼特经典著作《意识的解释》,著有《韭菜生存指南》《哲学、语言与生活》。
获评武汉大学十佳教师、荆楚好老师、武汉大学2019年度新闻人物,擅长用通俗语言拆解复杂哲学概念。
全网粉丝逾百万,致力于哲学普及。
.
译者|叶子绿
毕业于武汉大学,现为武汉大学助教,主讲“论证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批判性思考”等课程,逻辑清晰,对哲学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前言 幸运的丹尼特
第一部分 快速起步的人生
01 我的童年
02 音乐,人生的重要插曲
03 先是卫斯理,然后前往哈佛(1959—1963)
04 去往牛津(1963—1965)
05 发现自然主义——成为哲学家的另一种方式吗
第二部分 他心问题
06 来到加州大学尔湾分校(1965—1971)
07 搬回东部,加入塔夫茨大学
08 在哈佛的一年,与杰瑞·福多相识
09 塔夫茨大学的学术政治
10 我在哪儿
11 与此同时,回到农场
12 寻找“赞西佩号”,离开农场
13 荣誉家庭成员
第三部分 我的奥德赛
14 布里斯托大学和万灵学院(1978—1979)
15 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1979—1980),与侯世达相识
16 魔方与达勒姆会议
17 兔子是鸟吗?以及其他难忘的电话
18 露丝·米利肯突破了不合理的障碍
19 大乔治和课程软件工作室
20 洛克讲座与安博塞利的黑长尾猴
21 创建认知研究中心,与尼古拉斯·汉弗莱的冒险
22 在意大利和圣马力诺
23 《意识的解释》
24 图灵测试,不仅仅是思想实验
25 与机器人的冒险
26 西蒙·派珀特与马文·明斯基
27 《打破魔咒》
28 与乔纳森·米勒和马修·赫尔利一起寻找搞笑骨头
29 俄罗斯奇遇记
30 TED演讲
31 为什么我爱这些城市
32 圣塔菲研究所,又一座伊甸园
第四部分 学术之争
33 哲学史与理查德·罗蒂
34 那些学术“霸凌者”与反传统者
35 逆向工程,人们的思考工具
结语 如果我错了呢
致谢
注释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