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魔搏斗的人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在《与魔搏斗的人: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这部作品里又像以前的三部曲《三大师》中一样描绘了三个文学大师的形象,他们因其内在的共同性相聚在一起。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和尼采这三个英雄式的人物单从表面的人生际遇来看就有一个明显的相似之处:他们处在同一个星象之下。他们三个都是被 一个无比强大的,在某种程度上几乎是超自然的力量从他们本来温暖的存在中驱赶到一个毁灭性的激情的热带气旋之中,并终因可怕的精神障碍,致命的知觉迷乱,疯狂或自杀而早夭。

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文学家、人物传记作家。出生于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中学毕业后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1900年获博士学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流亡瑞士。1933年希特勒窃取政权之后,为了反对奥地利与纳粹德国合并,放弃奥地利国籍,继续流亡海外。1942年,与妻子一同服药自杀。茨威格在小说、诗、戏剧、文论、传记等方面都有建树,还从事过文学翻译。其中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其代表作有小说《看不见的收藏》、《象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传记《人类群星闪耀时》、《与魔鬼作斗争: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三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等。

作者的话
荷尔德林
神圣的一群
童年
蒂宾根肖像
诗人的使命
诗艺的神话
法厄同或激情
闯世界
危险的相遇
狄奥提马
黑暗中夜莺的歌唱
许佩里翁
恩培多克勒之死
荷尔德林的诗
坠入无穷
紫红色的昏暗
斯卡达内利
克莱斯特
被追逐的人
无肖像者的肖像画
感情病理学
生活计划
雄心壮志
逼向戏剧
世界和本质
小说家
最后的联系
死亡的狂热
毁灭的音乐
尼采
没有人物的悲剧
双重肖像
疾病的辩辞
认识的唐·璜
诚实的激情
回归自我
南方的发现
逃往音乐之乡
第七重孤独
深渊之上的舞蹈
自由的引路人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我们永远只能在具有悲剧天性的人身上发现情感的深度。而人性只有在无节制者身上才能看到他的最高极限。 (查看原文)

kk332r
1赞
2012-08-27 10:21:17

—— 引自第265页

“魔鬼性”这个词从古代神话宗教的原始观念进入现代,已经经历了如此众多的意义与解释,所以很有必要赋予它一个我个人的解释。我用“魔鬼性”一词指称那种原始的、本质的、人人生而有之的不安定,这种不安定将人驱逐出自身,使他超越自身,将他推进无限和本原之中。似乎自然将它从前的混乱中的一个不可转化的不安定部分留给每颗心灵,这个不安定的部分总是兴奋而激越地试图返回那个超越人性、超越感官的本原之乡。魔鬼就像是存在于我们体内的酵母,一种膨胀着的、折磨人的、紧张的酵素,发酵了所有危险过度、心醉神迷、自我牺牲和自我毁灭的东西,而排斥了其他的安静的存在。在大多数的普通人身上,心灵中的这个宝贵而危险的部分很快就枯竭耗尽了;只是在极少数的短暂时刻里,在青春期危机中,在由于内心世界的爱情或生殖欲望而激动的时刻,这种跃然体外、热情奔放和自我牺牲的东西才会充满预感地控制了市民式的平庸生活。但在其他时候,稳重矜持的人们却压抑住体内浮士德式的欲望,他们用道德的氯仿来麻醉它,用工作来压抑它,用秩序来阻挡它:市民永远都是混乱之物的天然敌人,不仅在生活中了,而且在他们自己心里。但在更高层次的人,尤其是创造性人物的身上,不安定却作为一种对当前作品的不满足而创造性地继续起着作用,它赋予人一颗“高贵的、痛苦着的心灵”(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种质疑的精神,这种精神超越自身,渴望进入宇宙。所有那些以探寻和冒险精神推动我们超越自身的天性和个人利益而进入探寻之险境的东西,都应该归功于我们自身中那一部分魔鬼似的精神。但只有在我们能够控制它、在它服务于我们的紧张和激动时,这个魔鬼才能起到促进作用;一旦有益的激动变为过分激动,一旦心灵陷入煽动性的欲望和魔鬼性的强烈爆发中,那么它的危险性就开始出现了。因为这个魔鬼只有通过毫不留情地破坏有限之物、世俗之物,也就是它所寄居的躯体,才能回到它的故乡、它的本原之乡,即回到无限之中:它发端于扩充,却趋向… (查看原文)

mathbao
1赞
2014-05-20 10:45:51

—— 引自章节: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