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闹了,费曼先生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费曼一生幽默机智、几近顽童的行止,与其在理论物理方面的成就齐名。本书与《你管别人怎么想》同享盛名,全书没有难懂的科学知识,在一件件新鲜事背后,隐然透露着人性最接近自然的本质。

费曼先生得过诺贝尔奖,是近代最伟大的理论科学家之一。他是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任教约四十年。三○年代在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随即被征召加入制造原子弹的曼哈坦计画。费曼先生生性好奇,在严密的保安系统监控之下,他以破解安全锁自娱。取得机密资料以后,留下字条告诫政府小心安全。而他的鲜事也传颂一时。他爱坐在上空酒吧内做科学研究,当那酒吧以妨碍风化遭到取缔时,他上法庭辩护。他的森巴鼓造诣很高,巴西嘉年华会需要领队贵宾,本来预定的大明星珍那露露布丽姬妲缺席,临时由费曼先生取代,他引以自豪。

他一向特立独行,以不负责闻名。领了诺贝尔奖之后,同事维斯可夫和他打赌十元费曼先生会坐上某一领导位置,但费曼先生在一九七六年拿到那十元。事实上,费曼先生几乎从不参与加州理工学院内,如:经费、升等、设备等任何行政工作。别人可能看他自私。但对他,这是他保卫自己创造自由的方式。他甚至连续五年努力辞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荣誉位置,因为选举其它院士的责任颇困扰他。而他也可能是历史上唯一被按摩院请去画裸体画、在酒吧厕所内与醉鬼大打出手的科学家。他曾经跟爱因斯坦和波耳等大师讨论物理问题,也曾在赌城中与职业赌徒研究输赢的机率!

作者简介:

Richard Feynman (1918-1988), American physicist who made major contributions to the field of quantum mechanics, the 1965 Nobel Laureate in Physics

序 天才中的小飞侠
作者序一 费曼自述
作者序二 带来无限灵感
第一部 小顽童的成长
他单靠想便把收音机修好
我切,我切,我切切切!
谁偷了我们的门?
你在说什么的鬼话?
好险,又过关了!
伟大的化学部主任
第二部 误闯普林斯顿
“别闹了,费曼先生!”
我啦!我啦!
有 没有猫体构造图?
当科学大师碰上菜鸟
真正男子汉
跟数学家抬杠
看穿你的心
草履虫·蜻蜓·蚁
第三部 从军记
我要报效国家
猎犬能,我也能
原子弹外传
开销英雄惜英雄
山姆大叔不要你
第四部 堂堂大教授
眼中无“物”,心中有“理”
有什么问题吗?
还我一块钱!
你就这样问她们?
运气,其实不简单
美国佬在巴西
语不惊人誓不休
费曼大闹赌城
对不起,薪水太高了
第五部 笑闹中的真智慧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面对谜题时,我有一股不服输的死劲。这是为什么后来我会想把玛雅象形文字翻译成现代文字或者是碰到保险箱就想办法打开它。记得在高中时,每天早上总有人拿些几何或高等数学的题目来考我,而我是不解开那些谜题便不罢休。通常我都要花上一二十分钟才找出答案;然后在同一天内其他人也会问我同样的问题,那时我却可以不加思索便告诉他们答案。因此我在替第一个人解题时花掉分钟,可是同时却有5个人以为我是超级天才!
中学时代还有一个叫做“代数队”的团体,队上有5名学生,经常跟别的学校比赛。比赛方式是大家一字排开,坐在两排椅子上,主持比赛的老师抽出装着题目的信封,信封上面写着“45秒”等等。她打开信封,把题目抄到黑板上,说:“开始!”因此实际上我们可以用来解题的时间多过45秒,因为她一边写你便可以一边想答案了。比赛规则是:每个人面前都有纸和笔,你怎么写都可以,重要的是答案。假如答案是“6本书”, 那么你要在纸上写上“6”,把它圈起来。 只要圆圈内写的是正确的,你便赢了。
  可以肯定的是,那些题目都不是用传统套公式的方法便可以解出答案的,你不能“设A为红色书本数、B为蓝色书本数”,套入公式,解、解、解,直到你得到“6本书”
  这个答案。那样做至少要50秒,因为出题目的人早就试算过,再把时限缩短那么一点点。你必须想:“可不可能单用‘看’便找到答案?”有些时候真的一眼便看出来答案是多少,有时却必须发明一些新方法,然后拼命计算,找出答案。这是绝佳的训练,我也愈来愈精于此道,最后还当上队长。学会如何快速解代数,对我往后念大学时甚有助益。例如当我们碰到微积分的题目时,我便很快看出题目的方向,而且很快地把答案算出来——真的很快。
“曲线尺的特色就是不管你怎么转动,每条曲线最低点的切线一定都是水平线。”
  于是班上所有同学都拿起曲线尺,依着不同角度转动,手上拿着铅笔,沿着曲线最低点… (查看原文)

[已注销]
15赞
2012-10-20 14:08:50

—— 引自第449页

“噢,”他说:“2.5的对数是……。对数的三分之一是1.3的对数,即……,以及1.4的对数,即多少多少之间,我就用内插法把它求出来。”
  于是我发现:第一,他能背对数表;第二,如果我像他那样用内插法的话,所花的时间绝对要比伸手拿表和按计算机的时间长得多。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从此以后,我也试着这样做。我背熟了几个数字的对数值,也开始注意很多事情。比方有人说,“28的平方是多少?”那么注意2的平方根是1.4,而28是1.4的20倍,因此28的平方一定接近400的两倍,即800上下。
  如果有人要知道1.73除1是多少,你可以立刻告诉他答案是0.577,因为1.73差不多等于3的平方根,故此1/1.73就差不多等于3的平方根再除以3,而如果要计算1/1.75呢,它刚好是4/7,你知道1/7那有名的循环小数,于是得到0.571428……跟贝特一起应用各种诀窍做快速心算,真是好玩极了。
  通常我想到的,他都想到,我很少能算得比他快。而如果我算出一题的话,他就开怀大笑起来。无论什么题目,他总是能算出来,误差差不多都在1%以内。对他而言,这简直是轻而易举——任何数字总是接近一些他早已熟悉的数字。
这是我的作风:除非我脑袋里能出现一个具体的例子,然后根据这个特例来演算下去,否则我无法理解他们说的东西。所以很多人一开始时会觉得我反应有点慢,不了解问题所在,因为我问一大堆笨问题,像“阴极是正的还是负的?阴离子是这样的还是那样的?”
  但是过了一会儿,当那些家伙写下一大堆方程式,停下来解释一些东西时,我会说:“等一下!这里有个错误!
  这不可能是正确的!”
  那家伙瞪着他的方程式,果然,过了一会儿,他发现了错误,然后开始搞不懂这个开始时几乎什么都不知道的家伙,怎么有办法在这堆杂乱无章的方程式中找出错误?
  他以为我是一步步地跟着他演算,其实不然。我脑中想… (查看原文)

[已注销]
15赞
2012-10-20 14:08:50

—— 引自第4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