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如果说在历史上,那些为了改变中国千年以降顺流而下的“时势”,改变中华民族积贫积弱局面的仁人志士,曾前仆后继、鞠躬尽瘁,为中国的改革和革命点起星星之火,却终不能成的话,那么,将“真理”和“时势”相结合,真正改变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人则无疑是毛泽东。是他让中国千年衰败历史就此翻盘;是他心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壮志,一举将中华民族从一盘散沙的局面融为整体,并用力托举起来。
在本书中,作者以精美的文字和深邃的思想穿透力,从三个角度叙述了这位打通了中国的脉络,使大道运行其中的伟人:
一、毛泽东与中国历史,特别是千年以降中国改革与革命思想的关系;
二、毛泽东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的西方思想和治理经验的关系;
三、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关系。
《重读毛泽东》为我们提供了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与革命的史诗,奉献了一部记叙中华民族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光辉历程的经典。
作者简介:
韩毓海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纽约大学访问教授、东京大学教养学部特任教授。入选中国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曾获第九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第七届上海文学奖、第三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优秀畅销书一等奖等。所著《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名列2010年度全国优秀图书排行榜总榜第一名,并收入《中国高层领导荐书集萃》;《马克思的事业:从布鲁塞尔到北京》获评“2012~2013年度全行业优秀畅销书;《伟大也有有人懂:少年读马克思》是首部译介到美国、荷兰的中文马克思读物;《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荣获“2014中国好书”并得到中纪委读书活动的推荐。
推荐序
前言
第一章 “地才”
第二章 “惊奇者,人类之生涯也”
第三章 从“兄弟”到“同志”
第四章“说空话”与“办实事”
第五章 “谁主沉浮”
第六章 “朋友”与“敌人”
第七章 父老与“子弟兵”
第八章 古田与“星星之火”
第九章 “战友乱发的流弹”
第十章 毛主席与“毛派”
第十一章 北斗在长征路上升起
第十二章 血的哲学
第十三章 倚天抽宝剑
第十四章 朴素的政治,朴素的文明
第十五章“观世音”
第十六章 赶考
前言/内文文摘/后记
前言:掌上千秋史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1929年,毛泽东被从红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任上赶下来。1932年的宁都会议,毛泽东被从红一方面军总政委任上赶下来。
1935年的遵义会议使毛泽东在红军中复出,但他当时还只是协助周恩来负责军事。
1938年7月18日召开的芦花会议上,毛泽东取代了周恩来成为中央军事工作的负责人。这为毛泽东在一年半后当选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铺平了道路。
内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的这句话,放在长征路上的毛泽东身上,是最恰当不过了。 (查看原文)
卷心
2赞
2021-06-01 20:43:21
—— 引自章节:第十一章 北斗在长征路上升起
施密特指出:人们往往把毛泽东的这篇文章理解为纯粹的政策和策略,而这乃是一种致命的错误。实际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理论文献,它在政治理论上的地位,堪与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和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媲美。
施密特认为,毛泽东这篇文章的深刻之处,就在于回答了“世界的实质是什么”以及“政治实质上是什么”这两个问题。而对于革命的策略乃至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相对而言,是建立在上述两个重要思考的基础上的。
这是一篇划时代的政治哲学文献,而关于政策与策略的论述只是这篇文章的表面。
首先,毛泽东对于“阶级是什么”的理解是与“世界是什么”的回答联系在一起的,而实际上,只有从后者出发,才能真正理解前者。
“世界是什么?”在毛泽东看来,世界就是“差异”。世界上是永远存在差异的,毛泽东说,就社会而言,差异就表现为社会差别和社会等级。世界的本质是差异,而差异就是发展变化的根源,施密特说,这也是马克思从黑格尔辩证法中汲取的东西。
矛盾和差异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与变化,不过,毛泽东又认为,这种变化并不总是意味着革命。
毛泽东与马克思和黑格尔的另一个相同之处,就是对“量变质变规律”的把握。
毛泽东说,当社会差别和社会差异还不至于影响社会成员“过日子”的时候,这种差异和差别就不是“对抗性”的;而社会“等级”,也还不至于发展为对立的“阶级”——这个时候的社会冲突就不会表现为“政治冲突”、“阶级斗争”、社会革命。
后来,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进一步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哲学总结。他说:所谓“矛盾是普遍的”是指“差异”是永远存在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矛盾和差异都是对抗性的,换句话说,不意味着它们都是“政治性”的,存在矛盾和差异的地方,并不意味着“阶级斗争”的条件已经成熟和具备。
正是延续着这样的思考,后来的毛泽东又写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论十大关系》这样的著作。而这两篇著作中的思想,与… (查看原文)
懒残僧
1赞
2022-04-13 20:00:22
—— 引自章节:第六章 “朋友”与“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