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自传文学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是日本学者川合康三研究中国自传文学的一部专著,作者对从司马迁的《太史公序》到唐朝中后期的自传作了微观的剖析,又将中国的自传文学与西方的自传作品作了宏观的对比分析,贯通东西,可谓拓蓄之作。

作者简介:

川合康三,1948年4月生,京都大学大学院博士课程修了,现任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教授。著有《曹操》(集英社,l986)、《文选》(合著,角川书店,l988)、《隋书经籍志详考》(合著,汲古书院,1995)、《杜甫》(世界思想社,1996)等。

蔡毅,男,1953年12月生。日本京都大学大学院博士课程修了,现任日本岛根大学副教授。

中文版序
第一章 “自传”在中国
一 西欧自传的导人――胡适、郭沫若的自传
二 近代自传的嚆矢――王韬的自传
三 “自传”的语源
四 “自传”是什么
第二章 与众不同的“我”――书籍序言中的自传
一 外于众人的“我”――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二 异于众人的“我”――王充《论衡》自纪篇
三 优于众人的“我”――曹丕《典论》自叙
四 劣于众人的“我”――葛洪《抱朴子》自叙
第三章 希望那样的“我”――《五柳先生传》型自传
一 虚构性的人物传
二 理想化的人物传
三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四 袁粲《妙德先生传》
五 王绩《五斗先生传》
六 白居易《醉吟先生传》
七 陆龟蒙《甫里先生传》
八 欧阳修《六一居士传》
第四章 死者眼中的“我”――自撰墓志铭
一 陶渊明《自祭文》
二 王绩《自作墓志文》
三 白居易《醉吟先生墓志铭》
四 中唐的自撰墓志铭
五 杜牧《自撰墓铭》
第五章 诗歌中的自传
第六章 “我”是什么――“自传”的登场
一 陆羽的自传
二 刘禹锡的自传
第七章 此后的自传
后记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如果根據梁代鐘嶸詩品的序,那就是出征、羈旅、別離和宴會。從亙古延續的現實生活中,截取這樣一些斷面,只有它們才有資格進入文學表現的殿堂。儘管詩人聲稱他寫的是個人對現實的體驗,但這種體驗其實已被圈定在上述因襲的領地內,其間產生的感想、情緒,也就自然會搬演現成的套路。
……
然而,這種因襲在具有歷史性,亦即繼承性品格的同時,隨著時間的流逝,也在不斷發生變化……被稱為近代的時期,就是一個定型性後退,個別性上升的時期,而我們在為那浮出地表的個性自由歡呼時,卻往往對我們自身已經定型化了的事實感覺遲鈍起來。
詩表現什麼?這在古典文學中,程式化的操作已近乎完美。從這個事實出發,我們就會發現,中國詩歌說起來是記述自己人生的體驗,但把它們全部看成自傳,顯然大有問題。一個漂泊天涯的詩人,當他引領遙望故鄉,涕泗橫流時,他演出的不過是充當“行旅”角色的那個自我罷了。 (查看原文)

尺八
2赞
2014-06-25 22:55:35

—— 引自第156页

蔡琰的悲憤詩,庾信的哀江南賦,顏之推的觀我生賦,都因為是對自己人生的回顧,而常被稱為自傳性作品。通觀這些作品,可以看到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主人公都是遭遇喪亂而流徙夷狄之地,因而慨歎自己的不幸。如果加上屈原的離騷,在去國離鄉這一點上,仍是共通的。一個人,被強迫離開自己歸屬的故國時,個體存在的危機感,自然會湧上心頭,至少這種分離,會使他敏感的意識到過去的自己和現在的自己之間,已產生了差異。西歐的自傳,以奧古斯丁的懺悔錄為典型,一般是把過去的自己和現在的自己相比,發現自身內部有了變化,於是引發了自傳的寫作。但這裡舉出的中國作品,不是自己內部的變化,而是自己人生的變化——故國之我在外界逼迫下,轉化為異域之我,這種人生境遇的劇變,成為自傳性文學誕生的契機。顏之推以觀我生賦為題,就巧妙地透露出了內中消息:作者矚目的主要不是作為個人的我,而是我這個人的生。感覺到自己過去與現在的不同,從而出發了自傳性作品執筆的意向,這一點可謂東西皆然,文心互通;是寫人自身的變化,還是境遇的變化,在這一點上,西歐自傳和中國自傳,又顯示出巨大的差別。
以上被視為自傳的作品,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個人與時代的緊密聯繫。在回顧亂世狂潮裹挾下自己的不幸時,他們都是從包容自己的那個時代的廣闊視野著眼,來觀照自身,咀嚼命運。流貫庾信哀江南賦的主調,是所謂鄉關之思,但文中直接吐露個人望鄉之情的地方卻出乎意料的少,主宰長篇大賦整體的,是梁亡的歷史事實。顏之推的觀我生賦對本文做了詳盡的自注,以說明背景事實,也分明表露了他要重現那個吞噬自己的時代全貌的史家立場。 (查看原文)

尺八
1赞
2014-06-25 22:51:31

—— 引自第1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