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林传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以赛亚·伯林有着多重身份和传奇的经历:生于俄国,犹太血统,英国学者。作为20世纪重要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与各界的许多名人都有交往。这本根据大量资料和伯林自己口述写成《伯林传》,记述了他如何在复杂动荡的历史环境中走出自己的生活道路,并对自由和多元主义等重要问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观点。传记作者(亦为著名学者)叶礼庭保持一种平衡的态度,欣赏伯林的思想,但对其弱点也不加回避。正是伯林身上这种人性的真实让这本书和这个人散发出永久的魅力。

自1987年9月始的十年里,叶礼庭定期拜访伯林,同他一起回忆人生,重新经历他在俄国度过的童年、牛津的求学岁月、美国的外交生涯、对苏联的访问,以及不曾远离思想前线的学术生活。这不是一部用文献堆砌而成的人物评述,而是用伯林自己的回忆写成的思想传记。在本书中,你会看到伯林如何经历暴风骤雨的20世纪,度过诚实且负责任的一生,并且从这个世纪的灾难和成就中提炼出他回响至今的原创思想。

作者简介:

叶礼庭 (Michael Ignatieff,1947— ),俄裔加拿大人,曾任教于剑桥大学、多伦多大学、哈佛大学等校,也曾担任战地记者和政治评论员多年,出任多国政府顾问,被公认为人权、民主、公共安全、国际事务的资深专家。2009—2011年间任加拿大自由党党魁。其文章多见于《纽约书评》《金融时报》《新共和》等媒体,著有《伯林传》《血缘与归属:探寻民族主义之旅》《战士的荣耀:民族战争与现代良知》《火与烬:政治中的成与败》《陌生人的需求》《俄罗斯相册》等作品。曾获得加拿大文学最高奖——总督奖,乔治·奥威尔奖,汉娜·阿伦特奖。2016年11月获得加拿大勋章。

一 阿尔巴尼
二 里加, 1909—1915
三 彼得格勒, 1916—1920
四 伦敦, 1921—1928
五 牛津, 1928—1932
六 全灵学院
七 兄弟们, 1934—1940
八 以赛亚的战争:纽约, 1940—1941
九 以赛亚的战争:华盛顿, 1942—1945
十 莫斯科, 1945
十一 列宁格勒, 1945
十二 宗族, 1946—1948
十三 冷战, 1949—1953
十四 迟来的觉醒
十五 盛名, 1957—1963
十六 受困的自由主义者, 1963—1971
十七 沃尔夫森, 1966—1975
十八 回首, 1975—1977
十九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以赛亚下结论说,时代所要求的“并不是(如同别人常常告诉我们的那样)更多的信仰,更有力的领导,或更科学的组织。毋宁说是与这些相反的东西——少一些救世主式的热情,更开明的怀疑主义,对不同特性的更大忍耐。”与不义作斗争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人“并不仅仅是依靠与邪恶作斗争而活着”。他们是依靠选择自己的目标而活着——几乎永远无法预见的各种形形色色的目标,并且有时候是不可调和的。选择善或者恶是个人的自由,必须加以捍卫的是这种自由,而不是某种人类道德的终极形式。因为有什么控制是永远正确的,没有什么控制是决定性的。他最后说,他的政治座右铭是:“ surtout pas trop de zele。”(“尤其不要有过多的热忱。” (查看原文)

叶卡丘
1 回复
4赞
2020-04-13 13:20:54

—— 引自章节:13 冷战,1949―53

从学生到教授的过渡对他是一次毫无愉快可言的冲击。新学院的高级教员公共休息室里死气沉沉。“人人都在聊着汽车和旁道的事情。”有一次,巴里奥尔学院一个聪明的哲学专业学生贾斯珀・里德利来到新学院高级教员公共体息室门口,探头往里面张望了一眼,然后低声说:“这些怪兽是谁?”现在以赛亚成了他们中的一员;意识到这一点让他很不舒服。第次在高高的餐桌上吃饭的时候,伯林一声也不吭,克罗斯曼只好隔着桌子嘘他:“伶俐点儿,伯林,伶俐点儿。要不他们不会喜欢你的。”他倒是可以跟克罗斯曼说话,但发现他是个傲慢好斗、爱以强凌弱的人,话里随时都有一种玩世不恭的痕迹。“他是一个左翼的纳粹。他反对资本主义,痛恨那种体面正直而沉闷的行政事务、名望、传统价值。他想要的是唱着歌的年轻人,手挽着手的学生,点着火把的游行。他的性格当中有种强烈的法西斯气质。他渴望权力,仇恨自由主义、温和、善良、亲切……” (查看原文)

豆友204163543
1赞
2019-12-06 00:19:05

—— 引自章节:五 牛津, 1928—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