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我的前半生》是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自述,也是一部跨越封建帝制、军阀混战、伪满政权直至新中国改造的传奇回忆录。
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位从皇帝转变为公民的人物,溥仪以惊人的坦诚记录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从紫禁城的幼主,到被军阀摆弄的傀儡;从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再到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的普通公民。书中既有对宫廷生活的细致描写,也有对历史事件的独特观察,更包含了他对自身命运的深刻反思。
这部回忆录不仅是一部个人忏悔录,更是一面映照中国近代剧变的镜子。通过溥仪的眼睛,读者将看到20世纪中国最动荡的岁月如何塑造一个人的命运,而一个人又如何在大时代的夹缝中求得救赎。
特别推荐给:
*对清宫秘史和民国风云感兴趣的读者
*想了解特殊历史人物心路历程的观察者
*关注个人在时代洪流中如何自处的思考者
(本书以1964年定本为底,溥仪生前审订,未做删减;补充的“全本”内容有部分情节存在记忆偏差,根据历史学者审校进行修订)
作者简介:
溥仪,字曜之,号浩然。
清朝末代皇帝,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同时还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一个被成功改造成共和公民的皇帝。
1908年登位,年号“宣统”。
辛亥革命爆发后,于1912年退位。
1917年7月1日,在张勋拥戴下短暂复辟,12日即宣告失败。
1924年被驱赶出紫禁城。
1931年底在侵华日军策划下潜往东北,次年3月成为“伪满洲国”的“执政”。1934年3月改称“满洲帝国皇帝”。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被苏联红军俘获。1946年8月,在远东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作证,揭露日军制造“伪满洲国”的阴谋及其罪行。
1950年8月移交给中国。1959年被特赦释放。
1961年后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全国政协委员。
1967年10月在北京逝世。
第一章 我的家世(1859—1908)
一、醇贤亲王的一生
二、外祖父荣禄
三、慈禧太后的决定
四、摄政王监国
五、亲王之家
第二章 我的童年(1908—1917)
一、登极与退位
二、帝王生活
三、母子之间
四、毓庆宫读书
五、太监
六、我的乳母
第三章 北京的“小朝廷”(1917—1924)
一、袁世凯时代
二、丁巳复辟
三、北洋元老
四、不绝的希望
五、庄士敦
六、结婚
七、内部冲突
八、遣散太监
九、整顿内务府
十、紫禁城的末日
十一、在“北府”里
十二、三岔口上的抉择
十三、由“使馆区”到“租界地”
第四章 天津的“行在”(1924—1930)
一、罗振玉的努力
二、我和奉系将领之间
三、谢米诺夫和“小诸葛”
四、东陵事件
五、领事馆、司令部、黑龙会
六、郑孝胥的理想
七、“行在”生活
第五章 到东北去(1931—1932)
一、不静的“静园”
二、日本人意见分歧
三、会见土肥原
四、白河偷渡
五、在封锁中
六、我的所见与所思
七、会见板垣
第六章 伪满十四年(1932—1945)
一、登场
二、“元首”的“尊严”
三、李顿调查团
四、第三次做“皇帝”
五、吉冈安直
六、我的恐惧
七、四大“诏书”及其他
八、在羊的面前是狼
九、“后”与“妃”的命运
十、大崩溃
第七章 在苏联的五年(1945—1950)
一、疑惧和幻想
二、放不下来的架子
三、我不认罪
四、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第八章 由抗拒到认罪(1950—1954)
一、回到了祖国
二、第一次写自传
三、乾隆的田黄石印
四、黑色的皮箱
五、交代一段历史真相
六、检举与认罪
七、震动
八、原形毕露
第九章 认罪以后(1955—1956)
一、观测“气象”
二、劳动滋味
三、生活检讨会
四、血泪控诉
五、平顶山的方素荣
六、台山堡一家农民
第十章 一切都在变(1956)
一、最初的答案
二、会见亲属
三、日本战犯
四、离婚
第十一章 “世界上的光辉”(1957—1959)
一、在我心里失掉过的
二、解放了的人
三、美与丑、善与恶
四、“监狱”
五、“所方”
六、命运是可以掌握的
第十二章 特赦(1959)
一、中共中央的建议
二、一九五九年十二月四日
三、告别
附 录 1
中国人的骄傲
附 录 2
从我的经历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纪念“九一八”事变三十周年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我还没有桌子高,就学会了用别人的灾难来取乐,后来,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人们的痛苦之上,这都被我看做是自己的权利。我可以把祖父般年纪的老太监用水唧筒冲得昏死过去,我可以任意叫“敬事房”把太监打得死去活来。因为一句话不顺耳,我可以叫侄子们跪成一圈,互相抽打耳光,我可以叫一个长辈跪下来。一个孩子大的仆人,因为坐了一下我的椅子,我就叫他跪铁链、站木笼。 (查看原文)
王蘑菇
21赞
2019-06-12 11:48:27
—— 引自第1页
醇贤亲王的一生
自从光绪入宫以后,我祖父对于他那位姻姊的性格会有更多的了解。
在光绪年间,她的脾气更加喜怒无常,光是太监也不知杖毙了多少。
有一个陪她下棋的太监,不过说了一句“奴才杀老祖宗的这只马”,她立刻大怒道:“我杀你一家子!”就叫人把这个太监拉了出去活活打死了。
慈禧很爱惜自己的头发,给她梳头的某太监有一次在篦子上找到一根头发,不由得心里发慌,想悄悄把这根头发藏起来,不料被慈禧从镜子里看到了,问他干什么,他越是心慌越回答不上来,这也惹恼了慈禧,一声令下,这位太监也是立毙杖下。
掌嘴、打屁股,这几乎是家常便饭。伺候过慈禧的太监都说过,除了李莲英之外,谁轮着在老佛爷的跟前站班,谁就提心吊胆。
慈禧年岁渐老,有了颜面肌抽搐的毛病,她最不愿意人家看见。有个太监大概是多瞧了一眼,她立刻问:“你瞧什么?”太监没答上来,就挨了几十大板。别的太监知道了,站班时老是不敢抬头,她又火了:“你低头干什么?”这太监无法回答,于是也挨了几十大板。还有一回,慈禧问一个太监天气怎么样,这个乡音未变的太监说:“今儿个天气生冷生冷的。”慈禧对这个“生冷生冷”听着不顺耳,也叫人给这太监一顿板子。除了太监,宫女也常挨打。
无论如何,这是一个肯定的事实:我祖父后半世的表现,更加谨小慎微、兢兢业业,把取信讨好慈禧,看做是他的唯一的本分。例如他负责建设海军的时候(那位著名的李鸿章,是会办大臣),为了让太后有个玩的地方,便将海军经费挪出来修建颐和园。颐和园修建工程最紧张的阶段,正值直隶省和京师遭受特大水灾,这时的醇亲王一声不响,御史吴兆泰因为怕激起灾民出事,建议暂时停工,立刻被夺了官,“交部议处”,这都是《东华录》上有案可查的。我祖父真是为西太后尽忠一世,他逝世那年(农历一八九〇年)也正好颐和园完工。但他死后不久,他首创的所谓海军也就惨败于甲午之役。花了几千万两白银所建造的船只,除了颐和园的那个石舫,大概也没剩下… (查看原文)
王蘑菇
21赞
2019-06-12 11:48:27
—— 引自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