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欲与虚无之上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抗拒当下的庸俗与无聊,直面现代人的价值抉择与伦理处境

◆复现韦伯、卢卡奇、伯林等大家的思想理路,重新经营我们时代的道德资源

◆林毓生、刘擎、周濂、刘瑜、任剑涛、高全喜、周保松一致推荐

—————————————— ————————————————————————

【内容简介】

本书是钱永祥对现代性的伦理思考,关切现代人的道德伦理处境。面对现代性的挑战,我们不只是在处理一组客观的历史、社会现象,更是在自行认定或者弃绝一些价值立场。那么,我们认定或弃绝时依据的理由是什么?之后又如何承担责任?

作者研读经典,观照现实,从平等、多元和公共性三个概念出发,以自由主义为批判立场,梳理、分析和阐释上述问题,并指出了一个由平等的个人进行公共论述的远景。

庸俗者没有怀疑,所以无所担当;无聊者缺乏热情,所以不求担当。庸俗者以为意义与价值的问题业已解决,生命不过是随着主流逐波弄潮;无聊者则根本不识意义与价值的追求包含着徒劳的悲剧成分,以为生命本身原是轻松幸福的尽兴一场。

——钱永祥

——————————————————————————————————————

【学者推荐】

这是一部介于专业读者与大众读者之间的政治哲学论著,展卷一读,两类读者一定都会受益匪浅。

——任剑涛(清华大学政治系教授)

钱永祥先生对“说理”的珍视源自对生命实践的真切领悟,他的论说深刻锐利又娓娓道来,他的诚恳与卓识为当代汉语学界所罕见。

——刘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十余年前读到钱永祥先生的《纵欲与虚无之上》,至为佩服,不仅因为义理文章,更因为随时可见的人文关怀,至今犹记书中所说面对现代性要持“败而不溃”之姿态,世俗时代有限理性个体之渺小但伟岸、悲剧但豪情形象跃然纸上,让人不由想起里尔克所言: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十余年后,钱先生再出新著,愿这动情之理性能真正影响和改变中国的公共政治文化心理。

——周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

作者简介:

钱永祥 台湾“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员,《思想》杂志总编辑,研究政治哲学、近代西方政治思想、马克思主义,以及动物伦理学。著有《动情的理性:政治哲学作为道德实践》《纵欲与虚无之上:现代情境里的政治伦理》以及多篇学术论文。译有《学术与政治》《动物解放》。


第一辑 祛魅之后:现代式伦理的艰难
黑格尔:西方古典哲学传统的最后一位大宗师
走出神话国之后:读刘大任《走出神话国》
空气中的叛逆精神:马尔库塞与20世纪60年代的消逝
历史与传记:读玛丽安娜韦伯的《韦伯传》上册
韦伯与卢卡奇:消散在时代风暴中的友谊
水晶般的精神:乔治奥威尔与西班牙内战
马克思主义的原始动力与现代课题
在纵欲与虚无之上:回顾韦伯的《学术与政治》
纪念伯林之死
美国自由主义的髑髅地
“我总是活在表层上”:谈思想家伯林
权力与权利的辩证:《联邦论》导读
第二辑 自由主义:平等与多元的伦理
个人抑或共同体:关于西方宪政思想根源的一些想法
自由主义与政治秩序:对《自由中国》经验的反省
“分而治之”:从党派与代表试论《联邦论》中政治领域的独立性格
社会整合与罗尔斯自由主义的政治性格
社群关系与自我之构成:对桑德尔社群主义论证的检讨
霍布斯是自由主义者吗:谈自由主义的一项必要成分
自由主义的政治性格:殷海光与罗尔斯的对照
自由主义为什么关切平等:当代的一个看法
自由主义与国族主义:两种政治价值的反思
现代性业已耗尽了批判意义吗:汪晖论现代性读后有感
第三辑 众生平等:回避不得的动物伦理
动物福祉与社会进步
猫与我:一段道德启蒙的经验
一个“论述”的里程碑:《我的猩猩宝贝》序言
第四辑 责任与自制:知识分子的伦理
学术权威如何善尽社会角色
略谈“公共型”的知识分子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如果对于意义的渴求是一种欲望,纵欲指的便是对于意义的存在有太多幻觉,对于人类的作为创造意义的能力有太大的信心。相对于此,当纵欲的亢奋高潮带来的知识虚脱挫败,幻觉与信心会在瞬间崩解,沦为对于一切价值的麻木虚无心态。在除魅后的近代世界里,意义的问题逐渐浮现,解决的唯一资源又只剩下作为主体的人自身,纵欲与虚无之间的轮替交迭自然愈演愈烈,表现了人类每一次构建意义时从张狂得意到失败丧志的循环。
但是纵欲与虚无还有深一层的共同根源,那就是它们都企图逃避现代性的要求。韦伯再三强调,近代世界中的意义问题,受制于特定的思想与现实条件。这些条件,几乎可以用“冷酷”一词来形容。他在一些洋溢着悲情的段落里指出,对近代人而言,最艰难的事就是“面对时代宿命的肃杀面容”而犹贾勇自持。如果时代宿命代表着荒凉世界中一切希望的破灭,贾勇自持所要求的就是以坚韧的心肠面对这个局面而说:“即使如此,没关系。” 与这种态度相反,纵欲者靠着奢侈的希望而生,不敢正视希望破灭的事实:虚无者则放弃一切希望,不敢在废墟中再有所坚持。两种心态所表现的倾向其实是一样的:软弱而无力承担时代所提供的机会与责任。 (查看原文)

liberte
10赞
2019-02-24 20:23:26

—— 引自第101页

如果对于意义的渴求是一种欲望,纵欲指的便是对于意义的存在有太多幻觉、对于人类的作为创造意义的能力有太大的信心。相对于此,当纵欲的亢奋高潮带来的只是虚脱挫败,幻觉与信心会在瞬间崩解,沦为对于一切价值的麻木虚无心态。在除魅后的近代世界里,意义的问题逐渐浮现,解决的惟一资源又只剩下作为主体的人自身,纵欲与虚无之间的轮替交迭自然愈演愈烈,表现了人类每一次建构意义时从张狂得意到失败丧志的循环。 (查看原文)

Vasin
2赞
2018-06-05 12:39:42

—— 引自第91页